泛若不系之舟,心的境界即是詩的境界

2021-01-19 唐詩宋詞天地

何為不系之舟?一葉扁舟浮於江河湖海之間,無人棹使,無錨牽繫,隨風而動,隨浪而行。漫無目的,肆意飄搖。它是沒有束縛和纜繩捆綁的船,它是人在江湖漂泊不定的一生,它也是隨性而活,率真自我的生活方式。

古往今來,很多詩人都會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繫舟。

——李白《寄崔侍御》

身在宛溪,在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猶如一條斷了纜繩的小舟四處漂泊。

安能追逐人間事,萬裡身同不繫舟。

——魚玄機《暮春即事》

怎能去追逐人間瑣事,我要像不繫舟一樣,自由自在,隨風飄搖萬裡。

無情水任方圓器,不繫舟隨去住風。

—— 白居易《偶吟》

沒有情感的水,任由方形或圓形的器皿裝載而變換身形。沒有纜繩牽繫的小舟,隨著風吹的方向或走或停。

我似人間不繫舟,好風好月亦閒遊。

——陸遊《泛舟湖山間有感》

我像那人間的不系之舟,喜歡風,喜歡月,也喜歡隨處閒遊。

唐宋八大家裡的蘇氏兄弟,一個性格謹慎,一個性格灑脫,卻也都在各自的詩中用過不繫舟的意象。

浪跡常如不繫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蘇軾《老人行》

萬裡飄然不繫舟,酒壚一笑便相投。

——蘇轍《孫賓臾道人》

這兩兄弟當中,因為性格灑脫,詩情豪邁更為眾人所知的蘇東坡,除了《老人行》他在其他詩中也多次用到不繫舟的意象。

用舍俱無礙,飄然不繫舟。

——蘇軾《和陽行先?用鬱孤臺韻?》

飄然不繫舟,乘此無盡興。

——蘇軾《次韻趙景貺春思且懷吳越山水》

陸遊平生作詩九千多首,其中運用不繫舟的詩,也非一首,下面兩首讀來也頗有意境。

平日身如不繫舟,曾從楚尾客秦頭。

——陸遊《病退頗思遠遊信筆有作》

平生南地慣羈遊,放浪常同不繫舟。

——陸遊《暮秋遣興》

古今千年,融入不繫舟意象的詩句,可謂不勝枚舉。還有眾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詩人都有嘗試,這裡便不一一詳述了。

在這些有關不繫舟的詩句中,詩人往往會將自己與不繫舟等同起來,把自己比做不系之舟。想要表達一種無拘無束,不受世事牽累,在人潮事海中自由自在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都喜歡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呢?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生動立體的意象,一個美麗的畫面,還是一種高深玄奧的修行境界。

小船停在岸邊,被纜繩系在木樁上,無法前行。如同我們自己受世事牽絆,活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不得快意。

誰都想自由自在,但生活總是有太多的無奈。

想睡一個懶覺,可臨睡時,不得不調凌晨六點的鬧鐘。想吃一頓大餐,翻翻自己的口袋,又只能苦笑著去吃便當。想踏馬歌行,仗劍走天涯,回望家徒四壁,又只能去工地委曲求全,低頭搬磚。

每一個人都像被一條無形的纜繩束縛,系在原地不能動彈。明明心中有無限夢想,卻只能望洋興嘆。

不系之舟正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心中對於夢想的共同意象。

在想解開命運枷鎖時,他們都默契地想到了同一事物——不系之舟。

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賈誼《鵩鳥賦》)

這條小舟沒有帆,沒有槳,沒有纜繩,甚至連人都沒有。它飄蕩在江河湖海,泛泛而遊。沒有目的,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沒有歸途,它想停在哪裡就停在哪裡。風吹來它就走,浪推去它就搖。無心而動,有夢而行。

它朝迎萬裡晨光,夜沐三尺露霜。雲遮霧蓋,無有一絲彷徨,雨打風吹,鐫刻一身滄桑。

這正是莊子《逍遙遊》裡心無所待的境界。鯤鵬徙於南冥,水擊三千裡,扶搖九萬裡。化而為鯤,需借水而行;化而為鵬,需借風而飛。

而我一葉扁舟,無心無力,自在隨形。既無繩牽繫,又無人御使。隨走隨停,無窮逍遙。

這樣逍遙的意境,正是每一個不願受世俗牽絆詩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生理想。廟堂雖高,高處不勝寒。一朝行差踏錯,便是萬劫不復。江湖雖遠,遠方有佳人。遠離那些爾虞我詐,蠅營狗苟,自然會安樂無憂。

古人們正是在世事無常中感悟出了這些深刻道理,才會如此念念不忘不繫舟的意象。在各類詩篇中化身不繫舟,憧憬著自由愜意的生活。

我們從這些詩中也能感受到作者豪邁灑脫的人生態度,它會帶著我們同遊渭水,快意江湖。

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

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繫舟。

——白居易《適意》

作者:何風,喜歡詩詞駢賦。

相關焦點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現實的不公正已無法改變,只能通過增加生命的密度來實現價值,及時行樂就是這種思想的衍生品。王國維「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當下的環境來說,似乎不是正能量的,有些喪文化的印記,可以說是有些不合時宜,雖然說在九零後中已不乏佛系的思想意識,其實他們更懂得生活。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錢穆(1895年—1990年),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代表作品 《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1讀書培養人生的情趣和境界
  •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水為至善至柔,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水。水有千萬種的風情,看你喜歡她的是哪一種。我喜歡她潤物細無聲。詩中雨,雨中詩相戀相望!還記得有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那時就覺得特別有意境和哲理。喜歡小橋流水的婉約,也欣賞大山大水的壯闊。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所謂境界者,例如這講堂,在調景嶺村中,所處地勢,既高又寬敞,背山面海;如此刻晴空萬裡,海面歸帆遙駛,或海鷗三五,飛翔碧波之上;如開窗遠眺,便覺眼前呈露的,乃是一片優美境界,令人心曠神怡。即或朗日已匿,陰雨晦冥,大霧迷濛,亦仍別有一番好景。若說是風景好,當知亦從境界中得來;若換一境界,此種風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兩種境界並不同。
  • 董元奔:意象美·境界美·哲思美——江月為什麼引人入勝
    文/董元奔【按】本文半年前已公開發表,這裡系作者轉發。正文插圖系後加。我想,那是因為江月有意象的美,境界的美,哲思的美。江月的意象之美包括生活意象的形態各異,藝術意象的形態各異;江月的境界之美包括生活境界的遼闊與深邃,藝術意境的遼闊與深邃;江月的哲思之美則包括形而下的人生之悟和形而上的宇宙之惑。
  • 生命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快樂,不在於外界,而在於己心。心中有風景,就不怕荒涼;眼裡有光芒,才看得見希望。做一個快樂的人吧,生活才會顯得愈發可愛。03婚姻的最高境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舉案齊眉、白頭偕老,是婚姻最美好的模樣。婚姻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兩個人相互扶持,攜手到老。
  • 中國古代故事:「天人之際」的宇宙觀與 中國古典園林的境界
    後人時此說得更透徹,如明代郊彪佳寫其園林中之辛:山之勝,不能以窩山收,蓋緣身在山中也,子瞻於匡廬道之類。此亭不暱於山,故能盡有山,幾疊樓臺,嵌入蒼崖翠壁,時有雲氣住來縹緲。掖層霄而上,仰面貪看,恍然置身夭際,若並不知有是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冷冷傳響。……夫置嶼於池,置亭於嶼,如大海一漚然,而眾妙都焉,安得不動高人之欣賞乎,。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正統道家修內丹術,與之所對應的修真境界,發現驚天秘密
    道教將內丹術境界劃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了卻因果後合道成聖,修得大羅道果,超凡入聖,萬劫不滅,因果不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道不滅,聖人不死。煉精化氣-金丹道教術語,又稱為百目關、小周天。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和「秉正扶弱的原則」,持續性的不間斷的為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災區進行贊助和捐助,這就是從參禪當中悟出的境界。  前一句講述初地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以期圓滿成佛果。最後再次切題,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覺諸天近」,同時也因為心系佛法,能感悟諸天歡喜,自覺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顯自己心合佛法,並使全詩結束於幻美的氣氛。  第三重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淡定的境界。
  • 詠雪詩的五層境界,最高:天人合一
    如此單調,寫出詠雪的好詩,很不容易。1.詠雪第一層:言雪不是雪。醉翁之意不在雪,顧左右而言雪。這裡沒有雪的美感,也沒有雪的神態,只不過被詩人用作鋪墊、陪襯,用以渲染情緒。很多大詩人詠雪的詩詞,也不過止步於此。比如:李白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劉長卿的「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盧綸的「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十首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把自己丟了就慢慢撿回來。十首唯美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看淡得失心唐·鳥窠禪師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哲學家們將人的一生概括為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句話看似簡單易懂,但卻直擊人心。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體悟、悟道
    好比歷史上的詩人羅隱,在他《自遣》這首詩中就寫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樣一番人生感悟。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藝術是比較高端的東西。」而自身的思想境界便是衡量藝術的標準,但這也往往是不懂藝術的人對那些追求藝術的人進行諷刺的底氣。藝術是一種寄託情感的表達,又是一個人在精神層次上的憧憬。好比為了藝術不惜毀壞一件珍貴的花瓶,只為獲得花瓶碎裂一瞬間的定格。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造化之王》的境界劃分是什麼?
    五臟六腑機能暴增數倍、恢復、抗打擊、抗毒等各方面能力暴漲,能毒斃引靈境劇毒卻不見得能放翻擁有後天靈體的人,讓人百病不生。大成後天靈體一般外傷一個時辰能痊癒,深可見骨傷勢一天。瀕死重傷只要救治及時也能快速恢復過來。從引靈突破到它是武者修煉過程中一大難關天塹,每次凝聚失敗就會氣血大衰,修為倒退。一重化脈境→二重化骨境→三重化肉境→四重化腑境。
  • 聖墟境界對應完美世界的境界如何劃分
    憋著急,聖墟的境界肯定還沒有完全出來,僅以目前一千四百章的境界來對比整個完美世界的境界是錯誤的說法。聖墟境界劃分:肉身成聖(即覺醒)、枷鎖、逍遙、觀想、餐霞、塑形、金身、半聖(這個境界有點尷尬,說是天之驕子都不會走這個境界,而是一步成聖,目前的例子只有楚蘿莉一隻。)
  • 以優秀傳統文化升華思想境界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巧作為。無為,乃是順勢而為,是一種極高境界的哲學智慧。違背規律,那是妄為;集聚智慧,那是巧為。在道家看來,最好的管理是看不見的,最好的領導是無形的。《老子》曾經這樣比喻領導的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1000年前這首禪詩道盡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讓無數人走出困境和迷茫
    這一切力量都源自他最喜歡一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一年好時節。這首《頌平常心是道》,是南宋無門慧開禪師做作,這首偈子,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全是佛性千變萬化的遊戲,悟道者一概笑而納之。這首禪詩距離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了,讓無數人走出困境,被李嘉誠所推崇,並作為座右銘,置於辦公桌旁。你心裏面是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 讀王維的《終南別業》,感悟另類人生境界
    恰好被張飛看到他那慫包樣(諸位看官莫要以為劉備真的是個熊包,此實乃那劉備釣鰲馴虎之計,他豈不知此地有賣豆關雲長,屠夫張翼德乎?),大喝一聲「大丈夫不為國效力,何故嘆氣?」真心欽佩張飛敢做敢當的性格,這性格,我喜歡!但現實的各個朝代裡,因為厭倦你爭我鬥,陰暗迂腐的朝廷官場,而歸隱田園的有才之士,也大有人在,比如大唐的王維王摩詰。
  • 飲酒「開發」出的大腦境界
    王國維說,古之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殊不知,飲酒也有境界之分,若得其要,也不失為美談一件。「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古代,鬥是一種專門用來盛酒的容器,按照當時的公制計算,一鬥酒大概是三斤多重。有人不解,喝三斤怎麼還能做詩?一般人早就暈過去了,難道李白的體質真的異於常人,千杯不醉?其實不盡然,在唐朝時,由於工藝和技術的限制,酒中的酒精含量非常之低,三斤多的白酒放到現在也就是兩瓶啤酒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