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說,古之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殊不知,飲酒也有境界之分,若得其要,也不失為美談一件。
酒後百態緣何故
不同之人在飲酒之後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喝得臉紅脖子粗,扯著嗓子開始罵街;有些人安安靜靜,窩到牆角不聲不響地睡覺;有些人嘿嘿傻樂,眼神發直;有些人胡言亂語,到處認爹。每個人對酒精的反應不盡相同,除開個人體質不談,這大多是由於人體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不同造成的。當人體吸收酒精後,酒精會自動融入血液之中,這時人體血液中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簡稱「BAC」)就會升高,而血液中酒精含量正是酒後百態的真正原因。了解這些原理之後,就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飲酒者的不同境界吧!
BAC=0.1%——但憑杯酒長精神
血液中酒精濃度約為0.1%的時候,人們會感覺幸福愉悅。這時他們往往會比平時更加自信和有膽量,看起來更是精神百倍。可以說「但憑杯酒長精神」是對此狀態最好的描述。
古時詩人幾乎個個飲酒,李太白更是箇中翹楚。「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古代,鬥是一種專門用來盛酒的容器,按照當時的公制計算,一鬥酒大概是三斤多重。有人不解,喝三斤怎麼還能做詩?一般人早就暈過去了,難道李白的體質真的異於常人,千杯不醉?
其實不盡然,在唐朝時,由於工藝和技術的限制,酒中的酒精含量非常之低,三斤多的白酒放到現在也就是兩瓶啤酒的量。啤酒中的酒精濃度本就很低,再經過身體中的水分稀釋,待到人體吸收之後,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頂多也就有個0.1%上下。這種微燻的狀態恰恰幫助能夠幫助詩人們找到靈感,成就了許多不朽名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喝到這種程度的人,注意力會有所下降,判斷力也不如以往。就像李白,若在清醒時大概也不會做出「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舉動,這可算是大不敬之罪,若是皇帝一個不高興,李太白也就性命不保了。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喝這麼多酒的人已經屬於酒駕了,最好不要酒後開車了。
BAC=0.2%——一盞能銷萬古愁
如果酒喝得更多些,當血液裡的酒精濃度達到0.2%左右時,人們就會進入興奮狀態。在這一階段,人們會變得昏昏欲睡,理解力和記憶力都有所下降,身體反應遲鈍,視力模糊,喪失平衡感,同時五感開始退化。辛棄疾在詞中中寫道「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喝醉之後,昏昏欲睡,分不清現實與夢境,所以才做夢夢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沙場大點兵的場景。
這時人們對身邊的發生的事情反應開始遲鈍,比如倒酒時不知停止,等酒溢了一地,倒幹酒壺才後知後覺。在這一階段,人們的記憶力會大幅度下降,即使是剛剛發生的事也會馬上忘掉,這也正是很多人在酒醒後,完全回憶不起前一晚做了些什麼的原因。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喝到這種程度的人,已經屬於醉駕了,這時開車幾乎必出交通事故。
曹操在短歌行中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正是因為喝酒之後人會短暫地失去記憶,忘掉不愉快的事情,甚至在酒醉中夢到自己長久的渴求恍然成真,才使得無數的失意者前赴酒林,只願一盞能銷萬古愁。
BAC=0.3%——濁酒三杯豪氣發
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達到0.3%左右的時候,人就進入了「混亂」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在幹什麼;這時人的感情會被放大,無論是攻擊性、孤獨感還是激烈的愛情都會超出正常的範圍。而且人的痛覺神經會開始麻痺,不再像普通人一樣能敏銳地感知疼痛。
對於經典小說《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情節,我們都是耳熟能詳。景陽崗下的小酒館裡,貼著三碗不過崗的標誌,店家解釋這是因為自家釀的酒濃度高,容易醉人。武松偏偏不信這個邪,前前後後總共在店裡喝了十八碗白酒,晃晃悠悠就上了景陽崗。無巧不成書,武松真就遇上了那吃人為害的白額吊睛大蟲。仗著酒勁,武松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虎打死了,也算是為民除了一害。
我們得承認,武松本人武藝高強,因此面對老虎時才有一拼之力,這要換成武大郎或者西門慶,喝再多的酒也就是上去給老虎加個餐。像武松這樣連喝十八碗烈酒,其血液內的酒精含量必然相當之高了。酒精淡化了他的恐懼,降低了他對疼痛的知覺,讓他能夠放手一搏,可以說是武松戰勝老虎的一大助力。
所謂酒壯慫人膽,大概說得就是這一狀態,喝得多了感覺也就遲鈍了,不知道害怕不知道疼痛,因此在不知不覺之間就做到了平時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在酒勁過後,這些傷害卻會如實地反應在人們身上,正如水滸原著中所說,武松打虎完後,酒也醒得差不多了,於是發覺自己「使盡了氣力,手腳都酥軟了,動彈不得。」濁酒三杯豪氣發,酒喝至此,已只剩下最後一點清醒了。
BAC=0.35%——但願長醉不復醒
如果人體血液內酒精含量超過0.35%,那就十分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幾乎喪失了行動能力,開始嘔吐和間歇性地失去意識,嚴重者心速減緩,血壓和體溫下降,呼吸變得輕淺而緩慢,甚至會在昏迷中死去。李白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或許詩仙想表達的是豁達出世的心態,然而現實之中,飲酒過量的結果卻是真正地致人死亡,尤其人體血液內酒精含量超過0.5%時,人幾乎是必死無疑。
酒精在大腦中如何擴散?
血液內的酒精濃度差異之所以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其根源酒精對大腦的影響類似於一個逐步解鎖的過程。當BAC非常低時,酒精只會對大腦皮層產生影響,隨著BAC的逐漸增加,酒精所能影響的大腦部位也開始增加,大腦胼胝體、小腦、下丘腦和腦垂體、以至最後的腦幹,由於這些腦組織功能不同——有的負責記憶、有的負責平衡、有的負責視力……所以當隨著BAC的增加,這些功能也逐個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酒後反應。
在這裡還要提上一句,上文裡提到的數據大多是以男性為基礎得出的。女性和男性在身體結構上有著天然的差異,在體重相同、體型也大致相等的情況下,男性體內的肌肉遠較女性要多,而女性體內的脂肪含量則要高於男性。肌肉組織比脂肪含有更多的水分,而水分可以起到稀釋酒精的作用,這使得女性在飲酒之後,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要較男性更高,而且酒後反應比男性更加迅速,因此女性飲酒應更加注意酌量飲用。
飲酒一事,境界頗多,我們自己需要掌握好飲酒的「度」,所謂過猶不及,如果一個不小心,直接喝到了「長醉不復醒」的境界,那麼真會讓人追悔莫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