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喬立豔曾表示:
大腦結果在3歲左右基本就發育成型了,但大腦的結果塑型要持續到青春期。而且,孩子的大腦和成人有同樣的神經元數量,但神經元之間的交流不足,沒有建立足夠多的突觸,無法形成有效的神經通路功能。所以大一點的孩子要比小孩子學習能力更強。
所以,開發大腦潛能不應該是某一時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據大腦的發育規律,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
從大腦發育的狀況來說:
0-3歲大腦所做出的的指令和判斷最接近本能,比如餓了要哭,開心就笑;
3-7歲則是改變大腦壞習慣的時期,比如控制情緒、改變拖延等;
到了7-10歲則是最適合培養大腦主動學習潛能的時期。
只要用了適當的方法,激發出孩子大腦的主動性,今後孩子自然就會養成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的研究發現並總結出了10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
1、培養興趣、發現有趣的事物
大腦會對所有感興趣的事物保持著積極的態度,積極的發現、積極的探索、積極的思考、積極的學習。
大腦的主動性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於對事物的興趣,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養成用積極的態度發現和尋找事物感興趣和有趣的一面。
2、認真傾聽
在認真傾聽的狀態下,大腦會提升思維能力,孩子對語言的判斷力和理解能力都會加強,從中提取到的知識和有用信息也會更多。
培養孩子認真傾聽的習慣,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認真傾聽孩子的話,並作出積極的反饋。
3、注重過程、少計較得失
在做一件事時如果東想西想,大腦就很容易分心,自然也會有所保留。而如果能少計較一點得失,專注在過程中,則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大腦潛能,鍛鍊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來自家長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少一點,淡化結果、注重過程,孩子自然會少計較結果的得失。
4、遠離「做不到」、「太辛苦」、「沒辦法」等想法
「做不到」、「太辛苦」、「沒辦法」等負面的想法會讓大腦處於負面情緒中,記憶力、創造力、思維能力都會因此而下降。
家長應該發掘孩子的潛力和優點,多用真實又積極的語言評價孩子,別讓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
5、制定目標
大腦並不是一個被設定好程序只要工作就行的器官,它是有思考能力的,因此激發大腦的潛能不僅需要使用大腦,還需要讓大腦幫我們制定一個目標,然後再在目標的激勵下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6、避免「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在目標的中點時,人們很容易因為完成目標變得困難或者意志力不堅定而放棄。
尤其是在馬上就要結束的時候,很容出現效率下降的情況,因此,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在「半途」之後思考「接下來是重要的時候」,激發出大腦的意志力和潛能。
7、複習、重複思考
複習和重複思考不僅可以幫助大腦加深記憶,而且重新思考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有新的想法、發現全新的信息。
8、直面失敗
大腦在無法面對失敗的時候,也就無法思考失敗的原因,而且可能會因為恐懼失敗而陷入負面情緒中影響大腦的思考能力。
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直面失敗,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表現出過大的反應,積極引導孩子直面失敗並找出原因。
9、認可他人的能力
大腦在認可和尊重他人的能力時自然就會用積極的態度接納好的方法、有效的經驗,在良性的比賽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家長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學學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話,而是應該用平等溫和的態度問孩子「某某很厲害吧!」、「他有什麼優點?」,引導孩子思考並向他學習。
10、思考「類似問題」
思考與一個問題類似的問題,可以幫大腦找到其中的共通點和差異,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大腦會得到腦力上的鍛鍊。
比如,在挑蘋果的時候問問孩子「你覺得哪個會更好吃?」得到「更紅的」結果後,再思考一下「那你覺得哪個桃子會更好吃呢?」。
總的來說,孩子有越多積極的太多、有興趣的思考,那麼他的腦力也就會得到更多的鍛鍊,也就越容易練出「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