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金秋將至,華葉焜黃。
開學第一天過完了,我們來聊聊鄉愁。
說到故鄉,說到思鄉。你腦海中首先浮出的是哪句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
說到家,說到故鄉,每個人總有說不完的話。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再讀一首思鄉的唐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寫的,說到柳宗元,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江雪》,是《漁翁》。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也許知道的並不多,但這並不妨事,相信十二,讀完這首詩,你一定會愛上它的。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柳州期間寫的,熟悉柳宗元的都知道,柳宗元世稱「柳河東」,又稱「柳柳州」,因為柳宗元去世的時候正在柳州做刺史。
柳州地處廣西,那時候什麼文明建設都沒有,近似原始社會,跟蘇東坡晚年貶謫到的海南島一樣都是蠻荒地帶。而且從唐代地理位置劃分,柳州屬於最低等的下州。此前,柳宗元和劉禹錫等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屬於中州。在永州待了十年,柳宗元沒有等來朝廷的起用,卻被貶到來更偏遠的柳州,使他發出「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感慨。
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是陪同一位名叫浩初的和尚看山,然後寫給京城長安的親戚故舊的一首詩。意在訴說自己慘苦的心情、迫切的歸思。
詩的第一句是寫登覽所見的景色,廣西獨特的風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蘇軾說:「僕自東武適文登,並行數日。道旁諸峰,真如劍鋩。誦子厚詩,知海山多奇峰也。」(《東坡題跋·書柳子厚詩》)可見此處是寫實,是貼切的形容。
秋士易感,秋士易悲。柳宗元這樣一個有政治理想有遠大抱負的人被貶謫到這蠻荒之地,其內心是多麼痛苦。所以這一形容,就引起下句奇特的聯想和巧妙的設喻。「秋來處處割愁腸」,劍芒似的尖山,這一驚心動魄的形象,對貶謫荒遠之地的詩人,真有刺人心腸的感覺。而且是處處。每一個山尖,每一個山峰都在割。
後兩句詩人則由「尖山」進一步生出一個離奇的想像:如果我能夠將一身化作萬萬千千身,那麼就可以在每個峰頭站上一個我的身體去遙望故鄉。這個想像真是奇妙,它不但準確傳達了詩人眷戀故鄉親友的真摯感情,而且不落窠臼。雖然離奇,卻又是從實感中產生,不是憑空構想,所以讀來倍加感人。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思念到了極致。
這首構思奇特的抒情小詩,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鬱不平之氣,沉著痛快地傾吐出來,撞擊著我們的心扉,因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之傷心,聽之落淚,肝腸寸斷。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怎麼樣,這首小詩你愛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