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文學,明代文學似乎不被大眾熟知,這也很容易被理解。
明代既沒有李杜一樣的詩人,也沒有蘇辛一樣的詞人,自然就遜色多了。實際上,如果多了解一下,明代確實還是有一些出類拔萃的文學人物,比如今天說的這位——李攀龍。
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明朝「後七子」之首。
李攀龍九歲喪父,家貧,靠著自學考上了進士,他一生為官清廉,為人耿直,卻在身後顯得有些寂寥。
在文學上,李攀龍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組建文學社,並且打出了"文必先秦、兩漢,詩必漢魏、盛唐"的文學主張。他曾經寫信給他的朋友:「秦漢以後無文矣」。
可以說,李攀龍是相當崇古的。
實事求是地說,李攀龍的初衷是好的,卻發生了令人意外的結果:當時的詩壇雖然崇尚唐詩,卻沒有辦法接近唐人;摒棄宋詩,卻越來越接近宋人。
這可能也是明詩最終不被後世認可的原因。
今天欣賞的這首詞,是李攀龍所寫,全詞如下:
秋風清,秋月明。葉葉梧桐檻外聲。難教歸夢成。砌蛩鳴,樹鳥驚。塞雁行行天際橫。偏傷旅客情。
這是一首抒寫思鄉的小令,是作者客居異鄉的時候,所寫下的一首詞。
上片意思是說:
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輾轉反側,歸夢難成。
這首詞的開頭六個字,很明顯直接拿來了李白秋風詞中的原句直接用,奠定下了整首詞哀婉的基調。
秋風、秋月、落葉等等意向組合在一起,足以讓人睹景傷情,不自覺悲從中來,思鄉的愁緒湧上心頭,徹夜難眠。
下片意思是說:
臺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仰首望天,映入眼帘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使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
既然無心睡眠,索性起來走走,除了蟲鳴聲和鳥兒驚飛的聲音外,沒有任何聲音,更襯託出環境的悽涼、冷寂。
而天邊的大雁最終讓作者按奈不住心底的思鄉之情,讓他這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終於寫出了偏傷旅客情五個字結尾。
全詞把極尋常的思鄉之情,通過環境凸顯出來,一切景語皆情語,讓讀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一顆羈旅之心,以及悲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