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望月思鄉的古詩有很多,但是一般都是寫自己思人,或者從對方著筆,寫對方思念自己。
但是白居易這首《望月有感》,卻寫出了他人的感情,而且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來讀一讀。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寫作背景:公元799年春,朝廷分遣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白居易當時在安徽符離,一天夜晚抬頭望月,思念家鄉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一、首聯,點明詩人與親人離散的背景,為抒發感情做鋪墊。
1、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世業:祖輩留下的產業。羈旅:漂泊流浪。這兩句話字面意思是:因為戰亂和災荒,祖先留下的產業已經空空如也,兄弟姐妹們只能漂泊流浪,各奔東西。
首聯很容易理解。
詩人為什麼和兄弟姐妹離散?
因為戰亂和災荒,導致祖先留下的產業全部空空如也。
您看,詩人並不是主動要和兄弟姐妹分開,而是迫不得已,沒有辦法。
可見,詩人心中有痛苦無奈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交待自己和親人離散的背景呢?
當然是後面做鋪墊。
我們繼續讀頷聯。
二、頷聯,由己及人,並且為抒發感情再做一層鋪墊。
2、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寥落:荒蕪零落。幹戈:指戰爭。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戰爭之後,老家的田園已經荒蕪寥落,逃難途中骨肉流落離散。
您看,這兩句的順序有顛倒。
幹戈後,是指戰爭結束以後。
而道路中,是指離開家的路途中。
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骨肉流離道路中,田園寥落幹戈後」。
離開家的途中,親人互相離散;戰爭結束以後,老家的田園已經荒蕪寥落。
先看「骨肉流離道路中」。
很多人會納悶:首聯不是已經介紹了詩人和親人離散的情況嗎,為什麼這裡還要重複「骨肉流離」呢?
妙就妙在這一句。
詩人已經與親人各奔西東,但是詩人在途中,還看到了骨肉離散的場景。
很明顯,這句話是寫其他逃難的人。
您看,詩人和親人分開,而其他逃難的人也是骨肉分離。
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面對同樣的情景,自然都會有同樣的感情。
這是關鍵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把詩人的感情推及到了他人,詩人只需要寫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代表所有同樣處境的人的感情。
再看「田園寥落幹戈後」。
這句話的含義也很深。
既然戰爭已經結束了,詩人和兄弟姐妹為什麼不回老家?
因為「田園寥落」。
如果只是建房子也很容易,但是現在田園荒蕪,再加上災荒,他們即使回去了又該如何生存呢?
您看,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流落他鄉的人仍然無法回去自己的家鄉。
戰爭來了,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而戰爭結束了,人們又無法回去家鄉。
詩人連續做了兩層鋪墊,那麼他的心中到底有什麼感情呢?
我們繼續讀頸聯。
三、頸聯,描寫心中的痛苦感情。
3、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弔影:顧影自憐。千裡雁:離群孤雁。辭根:離開根部。九秋蓬:隨風飄轉的蓬草。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顧影自憐就好象離群的孤雁,漂泊在外就像無根的秋蓬,隨風偏轉。
詩人沒有直接寫感情,而是用了比喻。
自己像離群的千裡雁一樣孤獨,像無根的秋蓬一樣在外漂泊。
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心中的孤獨和漂泊之苦。
而詩人感情的來源,就是首聯和頷聯的鋪墊:不得不離開家鄉,而又無法回去家鄉。
那麼請問:這只是詩人一個人的感情嗎?
不!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詩人的感情已經推及到了所有逃難的人,因為他們的處境相同。
可見,所有逃難人的心中,都有同樣的孤獨和漂泊之苦。
這自然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
那麼這種痛苦的感情該如何排解呢?
我們繼續讀尾聯。
四、尾聯,只留一個排解痛苦的方法。
4、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鄉心,思親戀鄉之心。五處,詩人的兄弟姐妹分散在五個地方。這兩句字面意思是:如果一起抬頭看明月,分散的親人應該都會流淚,因為這一夜五個地方的親人思鄉的心情是一樣的。
思鄉又不能歸,這種痛苦感情該如何排解?
只有一種辦法:望月。
但是,所有逃難的人都有痛苦感情啊,他們怎麼辦呢?
也只能望月。
當然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如果他們望月的話,肯定也在思念家鄉。
這雖然只是詩人的猜測,但是理由很充分。
因為他們都有同樣的處境,所以詩人的感情就能代表所有逃難人的感情。
詩人想要排解心中的痛苦,其他的逃難人自然也想排解這種痛苦,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
而排解痛苦的方法只有一個,所以才產生了「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情景。
五、整首詩脈絡梳理。
首先,點明離散的背景,為抒發感情做鋪墊;
其次,由己及人,並且再做一層鋪墊;
然後,描寫累加後的痛苦感情;
結尾,讓痛苦之情只有一個排解方法。
您看,詩人的構思其實很簡單:
(1)讓痛苦感情累加,同時推及到他人;
(2)只留一個排解通道。
正是這種構思,才得出了一個合理的推論:相同處境的所有人都會採取同一個動作來排解痛苦。
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正是因為有了頷聯的描寫,才讓所有逃難的人有了同樣的處境,才能把感情推己及人。
所以,頷聯才是詩人的妙筆。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