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思鄉詩,卻寫出了他人感情,白居易有什麼妙筆?

2021-01-20 沉於古詩

寫望月思鄉的古詩有很多,但是一般都是寫自己思人,或者從對方著筆,寫對方思念自己。

但是白居易這首《望月有感》,卻寫出了他人的感情,而且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來讀一讀。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寫作背景:公元799年春,朝廷分遣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白居易當時在安徽符離,一天夜晚抬頭望月,思念家鄉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一、首聯,點明詩人與親人離散的背景,為抒發感情做鋪墊。

1、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世業:祖輩留下的產業。羈旅:漂泊流浪。這兩句話字面意思是:因為戰亂和災荒,祖先留下的產業已經空空如也,兄弟姐妹們只能漂泊流浪,各奔東西。

首聯很容易理解。

詩人為什麼和兄弟姐妹離散?

因為戰亂和災荒,導致祖先留下的產業全部空空如也。

您看,詩人並不是主動要和兄弟姐妹分開,而是迫不得已,沒有辦法。

可見,詩人心中有痛苦無奈之情。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交待自己和親人離散的背景呢?

當然是後面做鋪墊。

我們繼續讀頷聯。

田園

二、頷聯,由己及人,並且為抒發感情再做一層鋪墊。

2、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寥落:荒蕪零落。幹戈:指戰爭。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戰爭之後,老家的田園已經荒蕪寥落,逃難途中骨肉流落離散。

您看,這兩句的順序有顛倒。

幹戈後,是指戰爭結束以後。

而道路中,是指離開家的路途中。

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骨肉流離道路中,田園寥落幹戈後」。

離開家的途中,親人互相離散;戰爭結束以後,老家的田園已經荒蕪寥落。

先看「骨肉流離道路中」。

很多人會納悶:首聯不是已經介紹了詩人和親人離散的情況嗎,為什麼這裡還要重複「骨肉流離」呢?

妙就妙在這一句。

詩人已經與親人各奔西東,但是詩人在途中,還看到了骨肉離散的場景。

很明顯,這句話是寫其他逃難的人。

您看,詩人和親人分開,而其他逃難的人也是骨肉分離。

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面對同樣的情景,自然都會有同樣的感情。

這是關鍵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把詩人的感情推及到了他人,詩人只需要寫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代表所有同樣處境的人的感情。

再看「田園寥落幹戈後」。

這句話的含義也很深。

既然戰爭已經結束了,詩人和兄弟姐妹為什麼不回老家?

因為「田園寥落」。

如果只是建房子也很容易,但是現在田園荒蕪,再加上災荒,他們即使回去了又該如何生存呢?

您看,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流落他鄉的人仍然無法回去自己的家鄉。

戰爭來了,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而戰爭結束了,人們又無法回去家鄉。

詩人連續做了兩層鋪墊,那麼他的心中到底有什麼感情呢?

我們繼續讀頸聯。

飛蓬

三、頸聯,描寫心中的痛苦感情。

3、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弔影:顧影自憐。千裡雁:離群孤雁。辭根:離開根部。九秋蓬:隨風飄轉的蓬草。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顧影自憐就好象離群的孤雁,漂泊在外就像無根的秋蓬,隨風偏轉。

詩人沒有直接寫感情,而是用了比喻。

自己像離群的千裡雁一樣孤獨,像無根的秋蓬一樣在外漂泊。

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心中的孤獨和漂泊之苦。

而詩人感情的來源,就是首聯和頷聯的鋪墊:不得不離開家鄉,而又無法回去家鄉。

那麼請問:這只是詩人一個人的感情嗎?

不!

我們前面已經講了,詩人的感情已經推及到了所有逃難的人,因為他們的處境相同。

可見,所有逃難人的心中,都有同樣的孤獨和漂泊之苦。

這自然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

那麼這種痛苦的感情該如何排解呢?

我們繼續讀尾聯。

四、尾聯,只留一個排解痛苦的方法。

4、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鄉心,思親戀鄉之心。五處,詩人的兄弟姐妹分散在五個地方。這兩句字面意思是:如果一起抬頭看明月,分散的親人應該都會流淚,因為這一夜五個地方的親人思鄉的心情是一樣的。

思鄉又不能歸,這種痛苦感情該如何排解?

只有一種辦法:望月。

但是,所有逃難的人都有痛苦感情啊,他們怎麼辦呢?

也只能望月。

當然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如果他們望月的話,肯定也在思念家鄉。

這雖然只是詩人的猜測,但是理由很充分。

因為他們都有同樣的處境,所以詩人的感情就能代表所有逃難人的感情。

詩人想要排解心中的痛苦,其他的逃難人自然也想排解這種痛苦,也包括詩人的兄弟姐妹。

而排解痛苦的方法只有一個,所以才產生了「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情景。

五、整首詩脈絡梳理。

首先,點明離散的背景,為抒發感情做鋪墊;

其次,由己及人,並且再做一層鋪墊;

然後,描寫累加後的痛苦感情;

結尾,讓痛苦之情只有一個排解方法。

您看,詩人的構思其實很簡單:

(1)讓痛苦感情累加,同時推及到他人;

(2)只留一個排解通道。

正是這種構思,才得出了一個合理的推論:相同處境的所有人都會採取同一個動作來排解痛苦。

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正是因為有了頷聯的描寫,才讓所有逃難的人有了同樣的處境,才能把感情推己及人。

所以,頷聯才是詩人的妙筆。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一首趣詩,描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令人讀後發笑
    富有童心的詩人很多,喜歡孩子的詩人也很多,而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孩子迷。有一天,白居易來到了小池,看到有孩子,白居易心裡都樂開了花,詩興大發,妙筆一點,一幅頗有趣味的動感畫面緩緩展開了,於是他寫了一首趣味十足的詩。《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 柳宗元最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不留神就看成割盲腸
    ——白居易《望月有感》……說到家,說到故鄉,每個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再讀一首思鄉的唐詩。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寫的,說到柳宗元,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江雪》,是《漁翁》。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柳州期間寫的,熟悉柳宗元的都知道,柳宗元世稱「柳河東」,又稱「柳柳州」,因為柳宗元去世的時候正在柳州做刺史。柳州地處廣西,那時候什麼文明建設都沒有,近似原始社會,跟蘇東坡晚年貶謫到的海南島一樣都是蠻荒地帶。而且從唐代地理位置劃分,柳州屬於最低等的下州。
  • 一首寫秋的唯美古詩詞,寫出了無盡的思鄉之情
    實際上,如果多了解一下,明代確實還是有一些出類拔萃的文學人物,比如今天說的這位——李攀龍。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明朝「後七子」之首。李攀龍九歲喪父,家貧,靠著自學考上了進士,他一生為官清廉,為人耿直,卻在身後顯得有些寂寥。
  • 17歲的王維,寫下一首隻有28字的小詩,卻流傳了1000多年!
    譬如,14歲的王勃寫下了《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16歲的白居易寫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18歲的李賀寫下了《雁門太守行》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17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白居易最深情的一首愛情詩,相思始覺海非深,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白居易是「詩魔」,同時也是「詩王」,唐朝很多的詩人,他們都有一種別稱,自然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我們的白大詩人,他一個人卻是獨佔了兩個名號,當真是與眾不同,即使是李白,也只是一個「詩仙」的稱號。這也正是說明白居易的作品極為深入人心,裡面的經典的名篇,那也是比比皆是。
  • 唐詩三百首中最具風韻的五律古詩,頸聯10個字寫出大自然規律
    這裡面李白,杜甫有很多的作品入選,王維,白居易也是如此。他們有的人留下的作品很多,比如李白,杜甫都有30多首入選,但是有的詩人雖然在唐詩300首當中僅僅入選了一首詩,卻也是非常精彩。比如這位唐代詩人,他只有一首詩入選唐詩300首的,卻堪稱唐詩300首當中最具風韻的五律古詩:且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相思詞,化用另一位詩人的名句,卻寫出了新意
    但是到了白居易這裡,便很少會有這樣的障礙,他的詩作寫得很直白,並且是朗朗上口,人們一讀便是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白居易的詩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情感真摯,往往可能只是寥寥的數語,便是能夠營造出一種高遠的意境;他的寫作也是別具一格,寫得很直白,不喜歡在詩作中堆砌一些典故,往往以一種很直白語言,但是同樣的寫出了新意,從而也使得詩作,顯得更為飽滿,更加的豐富。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在我國眾多詩詞中,悼亡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期間更是有許多佳作,譬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陸遊的《沈園二首》、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白居易的《夢微之》……每一首都堪稱經典之作,其中更不乏眾多千古名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誠知此恨人人有
  • 白居易的這一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它的美!
    小編今天同樣的要為大家推薦他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那便是《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這首詩同樣的會給人一種初讀時很平淡的感覺,但是只要你長大了,有過了愛情的經歷之後,那麼你一定能夠從中發現它的美。《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唐代:白居易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 科學家覺得白居易千古名句有錯,登山考察了後,才知白居易有多牛
    一首詩作,若只看字面是否合理,那還有什麼意境和詩性可言。但大家還別說,像楊慎這樣愛挑刺的文人,還真不是一兩個。本期小美要和大家再說一個這樣的文人,他叫沈括。這個人大家是否覺得有些耳熟?他是北宋名臣,也是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他通物理、地理、天文、化學、水利等多門科學,而且在不少領域都頗有建樹,所以不得不說他是個很有智商的人。
  • 白居易講人生的一首詩,短短8句話充滿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唐代開始,或者最早從魏晉南北朝的文人開始,人們開始有了關於人生的思考。活著,當然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樣沒有意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活著?【臨其詩境】今天我們來欣賞白居易的一首詩,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明白曉暢為特點,後來的蘇軾評價「元輕白俗」,其中的白俗就是指白居易,不僅語言風格上俗,其題材和關注點也往往俗。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更加接地氣,所以與北宋那群文人是有些不同的。
  • 將思念凝結成一首詩
    題目要求:以「故鄉」為話題,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手法,寫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表達對故鄉的感情。因鮮有離家體驗,對故鄉感受不深,許多學生無處下筆,為了修辭而修辭,有的學生甚至將「故鄉」比喻成「大傘」「鮮花」。如何讓學生找到「故鄉」的感覺,引起了我的思考。
  • 李商隱和白居易的微雨詩對決,都不出現一個「雨」字,卻都很經典
    而李商隱恰恰相反,他的詩朦朧絕美,《錦瑟》至今仍是詩壇最難懂的詩之一。不過頗為心有靈犀的是,兩人都寫過一首無雨字的微雨詩。雖然到底是誰先寫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有借鑑的嫌疑,但這兩首詩都是五言絕句,而且都寫的是夜雨,算得上是一場微雨詩的對決了。
  • 一首26字的詩,含混而虛幻的感情,解決不了千古的難題
    介紹白居易是繼唐代詩聖杜甫之後之後的又一個寫實大詩人!用元稹調用「元白」,用「劉白」調用劉禹錫,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元稹和劉禹錫。他們經常互相唱命運。白居易詩流傳廣泛,廣,影響很大,稱為「詩魔」,「詩王」。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白居易,唐朝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所以又稱白香山。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的國度,湧現出了無數的很著名的大詩人,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大神了。而在這三大詩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了。
  • 白居易在雪天寫了一首溫暖的詩,只有20個字,便驚豔了整個冬天
    冬天的清冷,雖不及春天的百花盛開,夏天的生機盎然,秋天的豐收喜悅,但是卻有皚皚白雪,傲雪寒梅,不老青松……寒冷的冬天,最應該喝著熱酒,圍爐而坐,看書讀詩,在詩詞畫意中享受冬日的美好。白居易就有這樣一首詩,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和自己的好友劉十九常有往來,一次天寒下雪,他想留下朋友一起喝酒吃飯,就寫下了一首溫暖的小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驚豔了上千年:《問劉十九》唐·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白居易模仿白鵝寫了首詩送給仙鶴,看似風趣幽默,讀完卻讓人想哭
    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他的一首詩作《琵琶行》,這首詩裡面表達了他的天涯淪落之恨,是對世人重利益,輕離別的落淚。還有一首他的詩作《長恨歌》,對於頗有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他通過寥寥數筆將其描繪,將人物心理的描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現得淋漓盡致、潑墨如雨,使得讀者面對如此意境,心馳神往,不能自已。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而這首詩《微雨夜行》同樣如此,只是那麼淡淡著筆,可是每一句都生動有趣,有著不一樣的韻味,我們從這麼一首小詩中,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過人的才華,看似寫得很一般,其實足以讓人體會到詩人一種獨特的情懷,還有對於事物細膩的觀察。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詞,最後七個字,令人嘆為觀止!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人詩人。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其詩語言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二人年齡相仿、詩風相近,又有招蜂引蝶的共同愛好,恰恰還成為了朝夕相處的同事,因此便經常一起出入煙花巷裡,醉倒紅樓花間,簡直膩歪得不得了,世人稱其曰「元白」。如果換做普通人,兩個如此親密的男人之間說是沒有一點激情,恐怕也是沒人信的。然而在大唐,或許還真有他們口中所說的那種純潔的友誼。白居易與元稹在一起時耍得很歡,一旦不在一起了立刻就患上了相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