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覺得白居易千古名句有錯,登山考察了後,才知白居易有多牛

2020-12-03 美詩美文

10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杜牧在江南寫了首千古名作《江南春》,頭兩句是這樣的「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這兩句詩大家應該都還記得,畢竟這是一個千古名句,這首詩也入選課本多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朝時,這首詩曾受到大文豪楊慎的質疑,他認為這「千裡鶯啼」擺明了是胡說,誰能聽到千裡外的鳥兒叫,於是他建議改成「十裡」。因為這個話,楊慎被後世笑話了幾百年。

楊慎這種品讀古詩的方法,確實讓人覺得有些好笑。一首詩作,若只看字面是否合理,那還有什麼意境和詩性可言。但大家還別說,像楊慎這樣愛挑刺的文人,還真不是一兩個。本期小美要和大家再說一個這樣的文人,他叫沈括。

這個人大家是否覺得有些耳熟?他是北宋名臣,也是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他通物理、地理、天文、化學、水利等多門科學,而且在不少領域都頗有建樹,所以不得不說他是個很有智商的人。

但是沈括卻不被很多文人所喜歡,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當年故意挑蘇軾詩文中的問題,直接導致了「烏臺詩案」,蘇軾等一批文人被貶與他脫不了干係。第二,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件事,他曾大言不慚地挑過白居易詩的刺。

白居易有一首千古名句,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的,名叫《大林寺桃花》,全詩如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魔白居易出手,必然是精品了。這首七言絕句,無論是遣詞還是意境,都是一等一的唐詩。白居易寫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這首詩正是如此。短短28個字,將傷春、尋春、惜春寫得一氣呵成。如今這首詩也入選小學課本多年,成為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但是,他沈括讀完此詩,卻很是不屑。據記載,對此詩他曾說了這樣一段話:

「既然『四月芳菲盡』,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

你若是說這首詩遣詞水平不佳,你不喜歡也便罷了,居然說其中的千古名句自相矛盾,這就讓人不能忍了。稍懂詩的人都明白,白居易前面說「人間四月芳菲盡」指的是山下面,但山寺因地勢高,春天來得較慢,所以桃花才剛剛盛開。白居易這首詩,正是寫這種地勢不同導致景物不同的欣喜感。

後來沈括登了一次山,自己考察了後,才乖乖認錯。他在山上真的看到了白居易詩中描繪的情形,山下花已凋謝的時節,山上的花還開著。此時,他才明白白居易有多牛。千年文壇中,詠春惜花詩很多,白居易這首詩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正是因為他抓住了「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一特點,而且用清麗的語言將它表達了出來,這就是白居易的高明之處。

看了楊慎和沈括對唐詩的錯誤品讀,讓筆者想到近些年很多現代人品讀唐詩時的問題。他們習慣用今天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去讀唐詩,認為很多詩詞都寫得有錯,甚至表示應該將這些作品移出課本。對於這種人,筆者只想說:不要犯像楊慎和沈括這樣的錯,經典傳到我們手上不容易,且讀且珍惜吧!

相關焦點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在我國眾多詩詞中,悼亡是一個常見的主題,期間更是有許多佳作,譬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陸遊的《沈園二首》、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白居易的《夢微之》……每一首都堪稱經典之作,其中更不乏眾多千古名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誠知此恨人人有
  • 句句經典,人人喜愛,白居易50個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千古流傳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中流傳詩篇最多的詩人,唐代唯一一個獲得「詩魔」、「詩王」兩個美稱的詩人,與同時代的元稹並稱「元白」,與當時的「詩豪」劉禹錫並稱「劉白」。他離世後當朝皇帝唐宣宗親自賦詩憑弔:「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可對於白居易與元稹而言,這句話很不成立,《唐才子傳》中說:「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幕之情,可欺金石,千裡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傾心交往三十載,相互唱和九百章。
  • 白居易和他的薔薇花:4首薔薇詩,寫盡一世悲喜交織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提起白居易,大家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在這些詩裡,我們可以發現白居易對人世間愛情的歌頌和友情的嚮往。其實,白居易除了關注人間之事,也喜歡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更是一位愛花、惜花之人。在他所有和花草有關的詩作中,「薔薇花」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那麼,白居易眼中的薔薇花,對他而言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 白居易的《憶江南》,小學生也會背誦,隱藏故事少人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白居易在《憶江南》中寫就的名句,更被後世傳唱至今。曾經的白居易,在江南蘇杭一帶生活、做官,對他來說,江南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愫,他的一生漂泊,但是在他的心中,江南,特別是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杭州,有一種擺脫不了的情懷,他的憶江南,或許只是憶杭州罷了。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之後,定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漸廢棄,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五百多年。定鼎門大街更是當時洛陽最重要的街道,權要和顯貴也多聚於此。街寬百餘米,長十裡,兩側各有四行櫻桃、石榴、榆樹、柳樹、槐柳,臨街建築一律都為重簷格局且飾以丹粉。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白居易,唐朝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所以又稱白香山。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的國度,湧現出了無數的很著名的大詩人,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大神了。而在這三大詩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了。
  • 白居易的這一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它的美!
    白居易可以說是唐朝眾多詩人中,寫詩最為直白,也最為簡練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看似很平淡,可是直到長大後才會發現它的美;這也正是白居易詩作的魅力,據說他會把每次寫好的詩,拿去念給那些婦女聽,如果她們聽不懂,那麼他就會改到她們聽懂為止。
  • 白居易哲理詩: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其中「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等句,已成千古名句。其一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甯子解佯愚。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第一首詩寫人世間的真真假假。首聯說,早上是真的,晚上卻變成假的,這樣的事,自古以來層出不窮,有誰能分辨?
  • 白居易的詩:惜牡丹花
    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
  • 大唐版「調查問卷」——白居易「問道老嫗」背後的深意
    白居易一生作詩三千餘首,據說他每寫出一首詩,都會念給街邊的老婆婆聽,念完之後問她,能不能聽懂?如果那老婆婆說聽不懂,他就會進行修改,直到老婆婆都能明白。如果這個老婆婆說懂了,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很好,可以使得大家都懂,便將詩抄錄出去,供大家傳唱。這便是成語「老嫗能解」出處。為何白居易要用這種方式去寫詩呢?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離離」是什麼意思?
    不過,你知道嗎,白居易筆下的「離離」,可能並不是指草的樣子,而是一個古地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的年代,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連年戰亂,白居易出生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
  •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唐朝詩人的名和字有何來歷與含義?
    誠然,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誕生了無數影響深遠的偉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維、白居易等。那麼,這些最有文化的文化人,他們的名字又分別有何來歷和含義呢?以下,筆者將一一為大家揭曉。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人名、字、號的區別。
  • 白居易作詩被人質疑淺俗,紀曉嵐說,老嫗能解豈是淺才者所能到
    前言前幾天遇到一個關於白居易作詩老嫗能解的問題。中唐大詩人白居易作詩有個習慣,就是先給老婆婆聽一聽,然後根據老人的反饋進行修改 。這個很像現在的市場調查,在目標客戶群中,進行抽樣來調整市場策略。有人說,大家對於白居易的詩有兩個誤區:第一就是老嫗能解就是好詩,其次,白居易詩高明,所以在日本廣為流傳。不過,有人認為,這兩個故事並不能證明白居易的詩有多麼好。而是因為讀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 趣味歷史故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
    琵琶行白居易讀書很用功,到了十五六歲更加刻苦了,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已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跟老師讀了六經,然後就開始自學,他一個人住在書房裡,無論是春、夏、秋、冬他都比太陽起得早,當朝陽開始照在牆上的時候,他早已讀書多時了 。家人給他送來早飯,他呢,洗把臉,胡亂的就吃下去,有時忙著讀書,就把飯先先放在一邊,後來竟一直放到中午,家人又給他送飯,發現早飯還沒吃呢。就問這早飯怎麼還沒吃啊。
  •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暮立唐代:白居易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白居易40歲時喪母,他從京都回到故鄉下邽守孝。此詩為回鄉時所作,這時也是白居易一生中初受挫折的時期。除不幸喪母外,當時朝堂中還存在著一股勢力,也與白居易水火不容。
  • 「春來江水綠如藍」,其中有幾個表示顏色的字?回答兩個就錯了
    白居易寫詩雖然力求老嫗能解,但他亦不忘炫技,同樣是一位用彩高手。白居易青年時曾擔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對江南風光的勝景深有感觸,待到數十年後他故地重遊時,寫下了三首著名的《憶江南》。其中第一首有千古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傳世,可大家有沒有想過「藍」是什麼意思?「綠如藍」,是兩種顏色嗎?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兩人關係非常要好,用東北話說,絕對是老鐵。他們都出生在大曆年間,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春同登科第,俱授秘書省校書郎,自那時相識,兩人便成為知交。正如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所說:「貞元季年,始定交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
  • 失傳千年後重現天日,韋莊的這首《秦婦吟》終究還是不如白居易
    《秦婦吟》是晚唐詩人韋莊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篇幅要比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都要長,達到了1666字之多。 但論名氣,《秦婦吟》卻比白居易的這兩首詩差得太遠了。
  • 解讀白居易《鳥》:千年前對人和自然要和諧共處的呼籲,今天依然現實
    「詩魔」白居易,作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作品語言通俗易懂,他的代表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無不如此。白居易曾在《新樂府序》中說:「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也就是說,詩歌不是為詩而詩,而是要反映現實生活。這是白居易關於詩歌創作非常重要的思想,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先進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