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2021-01-15 品詩賞詞

白居易是中唐偉大的文學家,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宦海浮沉。讀者喜歡他通俗寫實的創作風格,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細品也意味無窮。比如他的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人掩卷深思;他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使人唏噓不已。下面介紹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暮立

唐代:白居易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白居易40歲時喪母,他從京都回到故鄉下邽守孝。此詩為回鄉時所作,這時也是白居易一生中初受挫折的時期。除不幸喪母外,當時朝堂中還存在著一股勢力,也與白居易水火不容。在此形勢下,他已預感到未來宦途將充滿艱辛。在家鄉的這段歲月,雖說平安無事,然而心中卻感到憂鬱和孤獨,因而沉醉於苦讀之中。

第一句點明時間和地點,「黃昏獨立佛堂前」。 生性聰慧的白居易,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9歲成為進士,並曾外任杭州和蘇州的刺史。但白居易也有深厚的佛緣,是一位篤信佛法的居士,蘇轍曾評價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屢憂患,胸中瞭然照諸幻之空也。」所以當詩人仕途遇挫,自然就會在佛堂前靜默深思。

承句是本詩的重點,「滿地槐花滿樹蟬」。這一句格調很美,簡單的7個字,描繪出天色漸暗中,白色的槐花散落遍地。而一個「滿」字,則誇大出眼前蕭瑟的秋景,也烘託出詩人鬱悶的心情。讀者仿佛看到了作者孤獨站立的身影,落花和蟬鳴,也把我們帶到一個靜聽誦經的禪意世界。

槐花滿地、秋蟬悲鳴,此時已是秋深時節,而佛堂又是靜修的地方。詩人暮立在此,心中矛盾重重,既感到塵世的喧囂,又希望內心可以立刻沉靜下來。一邊是紅塵滾滾,一邊是禪意濃濃,但詩人卻暫時無法取捨。母親過世、仕途昏暗,步履維艱、人生慘澹,進不能有所求,退又如何可以甘心。滿地的槐花仿佛也像陣陣秋雨,不斷地敲打著他的心房。

後兩句抒發情感,「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大意是,一年四季,心中總覺得悲苦,但最悲苦的日子卻是秋天。雖然這是一種最平常不過的感嘆,但白居易的悲秋感受卻略有不同。因此結句雖近平凡,仍有十分感人的分量。

詩人最愛大自然,也善於在細微處捕捉靈感。但是若是心情很差,再美的風景也不能入眼。春花秋月、夏蟬冬雪,本該盡情謳歌,而白居易卻感覺這些都是別人眼裡的勝景,他只看到了殘花、枯葉,聽到的也是悲鳴和哀啼。心境如此,詩人筆端流出的詩句也盡顯悽苦。「心苦、腸斷」,直讓人心碎。

再回憶起白居易在杭州時的作品,「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多麼令人神往;而他晚年安居洛陽時也寫過,「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那種大徹大悟也是完全不同。

縱觀這首詩,雖然語言樸素,卻情感真摯,如同面對面訴說家常。作者將滿腹心曲盡情傾訴,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滿地槐花滿樹蟬」,詩人用景語委婉地闡述內心的悲愁,也讓人過目不忘。

相關焦點

  •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槐花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元稹思念對方那是夜不能寐啊,翻來覆去總感覺不踏實,因此便寫了一首詞很達意的肉麻之作,其中一句寫道:「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雲雨,會合……這究竟是思友還是思春?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就是這樣的如膠似漆,就是這樣的目眩神迷,那麼我們幻想一下,倘若白居易另外找到了一位摯友,日夜與他在一起,那元稹心裡會怎麼想,他的醋罈子得憋多大呢?
  • 一夜桐花落,白居易與元稹夢中重逢
    曾經就有這樣的兩個人,白居易與元稹,他們視彼此為摯友,即使不容易相見,也互相思念著對方,以致在夢中重逢。那一夜,元稹站在桐花樹下,看著桐花朵朵飛落,心中異常的思念白居易,默念著白居易的表字「樂天」,他提筆在紙上寫下了一首詩: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館夜對桐花寄樂天元稹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勝情,低回拂簾幕。葉新陰影細,露重枝條弱。夜久春恨多,風清暗香薄。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 白居易死後,皇帝寫下一首詩悼念他,千古罕見
    然而,這些悼亡詞不是悼念妻子就是悼念故友,今天咱們來說一首特殊的悼亡詞,是皇帝為臣子、為詩人所作的悼亡詩 他不僅僅是官員,更是唐朝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他的詩與元稹齊名,稱為「元白」,白居易詩歌主題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是詩聖杜甫之後唐朝又一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所作頗多,有《白氏長慶集》傳世。唐武宗會昌六年中秋節前一天,白居易在洛陽病逝,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剛剛繼位近半年的唐宣宗聞訊之後十分傷心。
  • 白居易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正對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內涵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他用這首古詩描繪的海潮的起伏,寫出了其內在的規律和巨大的力量,可以給海灘帶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且看: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這首詩詞的題目是《浪淘沙·白浪茫茫與海連》,浪淘沙是一個詞牌名,所以白居易的這首詩詞並不是一首唐詩,而是一首有著經典內容的唐詞。在這首詩詞的一開始,白居易就描寫了遠處海浪的氣勢之大。「白浪茫茫與海連」,遠處的白浪一望無邊,和整個大海緊密相連。
  • 白居易最經典的一首詞,最後七個字,令人嘆為觀止!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人詩人。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其詩語言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
    唐代有一位詩人與高僧一番交流之後,終於慢慢有些開悟,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白雲留不住,淥水去無心。送道標上人歸南嶽唐代: 劉長卿悠然倚孤棹,卻憶臥中林。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唐代詩人常建曾寫過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其中兩句流傳久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抒發了禪者無欲無求、苦修苦行的情懷。後來破山寺就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看,其中一位詩人也駐足很久,然後信筆賦詩。下面就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濃濃的禪意。
  • 白居易的這一首詩,初讀時覺得很平淡,長大後才發現它的美!
    白居易可以說是唐朝眾多詩人中,寫詩最為直白,也最為簡練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看似很平淡,可是直到長大後才會發現它的美;這也正是白居易詩作的魅力,據說他會把每次寫好的詩,拿去念給那些婦女聽,如果她們聽不懂,那麼他就會改到她們聽懂為止。
  • 白居易在雪天寫了一首溫暖的詩,只有20個字,便驚豔了整個冬天
    白居易就有這樣一首詩,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和自己的好友劉十九常有往來,一次天寒下雪,他想留下朋友一起喝酒吃飯,就寫下了一首溫暖的小詩,只有短短20個字,卻驚豔了上千年:《問劉十九》唐·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 白居易最深情的一首愛情詩,相思始覺海非深,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白居易是「詩魔」,同時也是「詩王」,唐朝很多的詩人,他們都有一種別稱,自然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我們的白大詩人,他一個人卻是獨佔了兩個名號,當真是與眾不同,即使是李白,也只是一個「詩仙」的稱號。這也正是說明白居易的作品極為深入人心,裡面的經典的名篇,那也是比比皆是。
  • 白居易講人生的一首詩,短短8句話充滿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臨其詩境】今天我們來欣賞白居易的一首詩,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以明白曉暢為特點,後來的蘇軾評價「元輕白俗」,其中的白俗就是指白居易,不僅語言風格上俗,其題材和關注點也往往俗。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更加接地氣,所以與北宋那群文人是有些不同的。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白居易在這首《微雨夜行》一詩中,所描寫的雨就是一種秋天寒冷刺骨的小雨,這種雨在夜裡其實是看不見,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只是在走了一段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身上早已被雨淋溼了,而白居易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寫下了這首經典的詠雨詩,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巧妙,全詩表現手法高超,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讀來讓人讚嘆不已。
  • 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詩人,其交遊廣泛、思想深邃、詩文精深。但終生服膺儒教的白居易,也深受佛禪思想的影響。他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樣,便主動地去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但又與眾不同。他整個人生思想的變化、為人處世和詩歌創作都盡濡禪宗思想,並且他的禪詩和閒適詩所體現出的禪意,讓我們認識到人生不僅需要努力奮鬥,還要懂得休閒感悟。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 白居易的詩: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原文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迴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豔,都已歷歷分明。
  • 還記得當年火遍大陸的《黃昏》首歌嗎?一首歌成就了一個人
    小樹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情歌教父————周傳雄(小剛)《黃昏》出自專輯《transfer》,出版2000年。《黃昏》是張棟梁翻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首選張棟梁》當中。原曲原唱是中國臺灣歌手周傳雄。歌詞:過完整個夏天 憂傷並沒有好一些 開車行駛在公路無際無邊 有離開自己的感覺 唱不完一首歌 疲倦還剩下黑眼圈 感情的世界傷害在所難免 黃昏再美終要黑夜
  • 從《池上》看白居易的「白話文」古詩
    白居易,唐朝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所以又稱白香山。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的國度,湧現出了無數的很著名的大詩人,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大神了。而在這三大詩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了。
  •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階下蓮》)然而,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白居易,仍堅持品格的高潔,他常常以花自喻,尤其傾情於歌詠白色的花品,寄寓其樸雅高潔的品性。譬如詠蓮花 13 首中有 6 首詠白蓮花 ,白居易欣賞白蓮的樸雅芳潔云:「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洩香銀囊破,瀉玉盤傾。……」(《東寺白蓮》,)白蓮孤清不群,遺世獨立,散放濃鬱清香的高潔形象,正是詩人完美人格形象的寫照。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前日魏王潭上宴連夜,今日午橋池頭遊拂晨。山客硯前吟待月,野人尊前醉送春。不敢與公閒中爭第一,亦應佔得第二第三人。」午橋,在白居易的《和裴令公一日日一年年雜言見贈》裡,是終日宴遊與唱和,是退隱者最閒散、最趣味的生活方式。「二年花下為閒伴,一旦尊前棄老夫。西午橋街行悵望,南龍興寺立踟躕。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騎重歸稱意無。出鎮歸朝但相訪,此身應不離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