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喜歡王維的詩畫結合、以禪入詩,也有許多讀者讚美陶淵明的淡泊明志。甚至更有讀者羨慕杜甫的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心境。
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夜歸
宋代:釋梵崇
暮策返溪寺,松風遵路長。水幽聲斷續,山暝色蒼茫。鍾隱空巖響,露滋群草香。歸來人已久,華月半虛廊。
梵崇,字寶之,北宋末南方著名詩僧,曾長住廬山西林寺,其詩清新委婉,情辭兼佳,當時很負重名。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關係,正是禪宗追求的物我合一。
僧侶們在悟禪時,總是無法脫離自然萬物,而且對大自然有一種深深的眷戀與神往,所以對自然的感悟便是對禪的感悟。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地深蘊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詩的首聯點題,寫出時間、環境及人物形象,「暮策返溪寺,松風遵路長。」策是策杖,拄著拐杖;遵,指沿著、順著。日暮時分,高僧策杖歸返山間溪畔、那個幽靜的禪院,秋風涼爽、松濤陣陣,沿途發出不斷的清響,似與老僧相伴而行。
大師居住在深山,那裡環境幽靜、人跡罕至,正是滌思淨慮的好地方。一個「遵」字,擬人化地寫出了大自然的親近感,也暗示大師心境悠閒。
接下來繼續展現沿途景象,「水幽聲斷續,山暝色蒼茫。」幽,這裡指沉靜和安閒的處境;暝,指山林中昏暗的狀況。山溪幽隱,聲音時斷時續;山色迷朦,且顯得曠遠。李白曾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就與高僧描寫的意境很相似。
頸聯移步換景,顯得更加幽深,「鍾隱空巖響,露滋群草香。」鐘聲停止了,在空曠的巖壁間還留下持續的回聲;夜露潤澤的雜草,也散溢著清幽的馨香。秋日芳草也被詩人注入了一種情感,在夜露潤澤下,顯得生機勃勃。
詩人不寫自己在前進,讀者卻從景物描寫中,感覺到他的腳步在不斷移動,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在大自然中的舒暢和愉悅心情。
走了多時,大師終於到達目的地,「歸來人已久,華月半虛廊。」回到居所,天色已晚,明月高懸天宇,清輝半灑廊軒。詩人邊走邊思考,正是因為大自然無爭無求,才顯得如此寧靜淡遠。
人類在永恆的天地之間,面對常青的群山和不息的溪流,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立,但如果將自己融入到這一切之中,又何必在意得失成敗、甚至生死輪迴。明月清輝、天地靜謐,詩人雖然想得很多,但依然心靜如水,並不會因為這些思考而讓其徹夜難眠。
縱觀這首詩,詩人從聽覺、視覺以及嗅覺等各方面描寫自己的感受,無不顯得幽邃靜謐、和空靈曠遠。大自然充滿了無限生機,詩人也擁有了恬淡的心境。
高僧從自然中悟入禪境,此次山行,也是一次禪心歷練的過程。悟得透的人,處處是生機,春意無限鬧枝頭;看不破的人,時時有危機,迷途萬裡惹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