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人中,不少都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詩佛王維,在其它文人都醉心於功名利祿時,他卻能在朝廷和山水間從容地切換身份。在朝堂他是有名的狀元才子,在詩壇他是頂級山水詩,他的詩充滿禪意空靈絕美。事實上除了王維,白居易、李白、李商隱等人,都因與佛結緣,寫下過不少經典禪詩。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唐代大詩人李涉的一首禪詩。李涉年少有才,曾任國子博士,卻在中年被貶外放,這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於是失落的他整日悶悶不樂。一日他來到鶴林寺,與寺內一位高僧閒聊,經點悟後終於打開心結,並在牆上寫下了這首《題鶴林寺僧舍》。全詩通俗易懂,無一生僻字,卻充滿著禪意,最後一句更是常被世人念叨的千古名句。讓我們來品一品:
《題鶴林寺僧舍》唐.李涉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世人總是在春風得意時,覺得這個世界怎麼看都美好;而在遇到挫折時,就發出「人間不值得」之類的感慨。雖然範仲淹早在973年前就在《嶽陽樓記》中寫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情之語,但真的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所以李涉在人生不得志時的種種恍惚甚至頹廢,確實也是人之常情。
全詩一開篇,詩人就用「終日昏昏醉夢間」形容自己的狀態,他借酒消愁,一蹶不振。為了加強語氣,詩人用了「終日」來形容自己傷懷的時間,疊用「昏昏」來形容自己的愁苦之深。第二句則是敘事,醉生夢死的詩人聽說春天將盡了,於是勉強自己登上山寺來看一次春景。在這一句中,詩人用「忽」來表達了自己知道春將盡的驚訝,可見他心中還是惜春的,對生活也仍然是充滿希望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從悲痛中走出來。
接下來的第三句仍是敘事,「因過」和「逢」字都說明詩人與高僧是偶遇,與對方的談話也並非刻意。然而很多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引起我們不小的感觸,李涉此次正是如此。與高僧的閒聊中,他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原本沉鬱的心情也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於是便發出了「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感慨。
對於這最後的7個字,每個人或許多少會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長期沉溺於追求功名利祿讓我們備感疲倦,甚至失了初心,最後的結果是整日忙碌卻忘記了到底是為了什麼。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時不時讓自己閒下來,安靜地捋一捋自己的心,然後再整裝出發,勇敢地面對人生的順與逆。所以這裡的「閒」並不是不作為,而是找到初心後內心的從容和處亂不驚,是一種不受功利牽絆的內心之「閒」。對於這句詩大家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