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2020-12-06 美詩美文

有很多古詩,小時候就讀過,也覺得當時是理解了的。但隨著歲月的消逝,在經歷過許多人生坎坷後再來讀,卻又會生出許多不一樣的體會。比如曾經小時候讀到柳宗元的江雪,覺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不過就是一個靜謐雪天裡一個老人在垂釣,詩人不過是想表達自己心中的閒適。但長大後,了解了柳宗元一生的坎坷境遇,才發現這種寧靜下是孤傲和不屈。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人到中年才真的看懂了的詩,詩名《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作者楊萬裡。這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時再讀發現當時錯了,心中才真的釋然了。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南宋·楊萬裡 嶺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

楊萬裡是南宋的一代詩宗,平生共有詩作4200多首,與陸遊、範成大齊名。他最擅長的就是用明如白話的詩句描寫自然景物,其詩不但通俗易懂,還不時帶些楊式幽默。他的經曲名句有《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詩讓我們看到了楊萬裡經閒適淡然的一面。

本期的這首詩,是楊萬裡爬山時寫下的大徹大悟之作。詩的在意是:在山腳下時我抬頭望山,山就像波浪一樣連綿起伏。我看見別人都努力往上爬,於是也不甘似弱,其間我每登一步都回頭看一下其他人。就這樣我一直向上,可當我爬得很高卻發現眼前的山更高了。

年少時,總覺得這首詩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異曲同工的。楊萬裡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奮力向前,不甘示弱。而人生的目標就像高山一樣,一直在前面指引著我們。

如今,直到經歷了人生種種得意和失落後,才明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詩中的「山」是一語雙關的,它是指眼前的青山,也是指人生目標。山從下面看是連綿的,但當時卻並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高,唯有用腳去親自丈量才能知道。但是詩人登山並非出自己內心的意願,而是為了與他人一爭高底,也正因如此他才享受不到登山的快樂過程,一路上都在回頭看別人,生怕他人追上自己。而心中的那座高山,就在這樣的攀比和追逐中,離自己越來越遠。

其實我們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將他人的目標當成自己的目標,從一開始初心就錯了。而後又過於在意勝負得失,在與他人攀比的過程中迷失,直到最後都無法登上自己心中的那座山。楊萬裡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們人生亦如登山,找到自我,心無旁騖地篤行,才能真正立於山之巔,領略人生至美。這首詩,如今才算是真的讀懂了。

相關焦點

  • 大詩人經高僧點悟打開心結,在牆上寫首詩,最後一句常被世人念叨
    唐代的詩人中,不少都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詩佛王維,在其它文人都醉心於功名利祿時,他卻能在朝廷和山水間從容地切換身份。在朝堂他是有名的狀元才子,在詩壇他是頂級山水詩,他的詩充滿禪意空靈絕美。事實上除了王維,白居易、李白、李商隱等人,都因與佛結緣,寫下過不少經典禪詩。
  • 五首經典詩詞,寫盡年少輕狂,如果你還年輕,一定要讀一讀
    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如今你四海為家」。費翔也在《故鄉的雲》中說:「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行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年少輕狂,躊躇滿志;每個人也曾有過凌雲壯志,萬丈豪情,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將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稜角慢慢磨平,時間讓我們的希望化成了失望,最終只落得個四海為家,行囊空空。這樣的人生,不止是你和我所有,古人也有,而且用詩詞作了記錄。
  • 兒時讀美人如玉劍如虹,只是覺得這一句很美,長大了再讀感慨萬千
    不過長大了再讀,由於有過了社會經歷,知道了生活的艱辛,此時再回過頭來讀那些詩句,才發現兒時的美好放到現在,那只不過是杯苦酒,讓人難以下咽。詩人們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那也是有生活經歷,對於現實有著深刻的體驗,這樣寫出來的詩句自然就充滿了憂愁,也很是傷感,譬如清朝詩人龔自珍的《夜坐二首.其二》,那就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句:「美人如玉劍如虹。」
  • 和尚寫了首詠梅詩,大詩人隨手給他改了一個字,和尚叩頭感謝他
    最近英國人拍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的注意。筆者一個英國朋友問我:「杜甫的詩,字數也太少了吧?就這樣都能成為你們最偉大的詩人,不可思議」。我明白,他這樣說是因為看了古希臘人的《荷馬史詩》,他認為咱們的古詩也都該是洋洋灑灑寫上數萬行。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說到底這場爭論只是一位大牌詩人看不慣一位業餘詩人的詩風,本來賞詩就是一件憑一己之好的事,哪怕是李白也曾受到爭議,何況餘秀華這樣的詩壇新秀。但這場爭論卻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如今沒落的詩壇到底需要的是擁有文人情懷的食指,還是不缺噱頭的餘秀華?
  • 聽兒子周歲背唐詩,父親感慨寫首五絕,初讀是青銅再讀原是王者
    中國是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開始,日月升沉數千年,直至科技文明的現代,傳統詩詞的創作者,依舊恆河沙數。詩詞愛好者更是多不勝數。無需去具體統計,單只看《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程度,便能感受到傳統詩詞的受眾群體有多麼龐大。並且,現代由於人口基數大,加上教育的普及,當代的傳統詩詞數量,遠遠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朝代。
  • 李商隱寫了兩首詩,卻讓一位佳人痴情難解
    到底怎麼回事,還是先獻上李才子的這兩首詩。代贈二首 唐代:李商隱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第一首詩寫女主人黃昏獨上高樓,只見一彎新月如鉤,卻盼不到情郎歸來。
  • 詠物詩的題材很多,但這首唐代詠物詩很特別,因為詩人寫的是鷓鴣
    在我國詩歌的長河中,提起熟知的詠物詩,那是不勝枚舉的。詠物詩,看似是寫物,實際上上往往寄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也可以說是詩人託物言志的詩歌,詩人通過寄予在所詠之物中的主觀認識來體現人文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詠物詩中的物往往代表著詩人自我形象或者境況。宋代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傑出的代表。
  •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蘇軾愛寫的詞牌名《定風波》,這定風波最早來自唐代教坊曲,最初是文官和武官的對詞,也能叫互懟詞,武官寫了一首詞,主要是彰顯功夫和武器裝備精良,結尾是: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 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
    劉禹錫曾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賈島也道,「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與其每日唉聲嘆氣、或者吹得天花亂墜,不如身體力行、持之以恆,才能讓人格魅力與自己的才智完美結合。下面介紹的詩人少時被稱為神童,這首詩無一個蝶字,卻句句寫蝶。
  •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宋代有一位老和尚,一天,老和尚騎著驢子穿過橋,但是不小心掉下來掉進了水裡。詩人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塵土被衝走了,珍珠出現了,閃耀著山脈和河流。這首詩看似簡單,卻闡明了佛法的真諦。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也是非凡的。首先,從措詞的角度來看,它和單詞一樣清晰,但是卻使每個句子都變成了單詞。首先書寫珍珠,然後轉動筆,珍珠上覆蓋著灰塵;第三句話再次被打開,塵土飛揚。這種重要的寫作方式使整首詩一口氣完成,使其易於閱讀。
  • 宋朝和尚寫了首禪詩,28字無一生僻,其中的道理很多詩人都悟不出
    古代,詩詞歌賦是文人們表達內心感想的一種形式,其中禪詩是古詩詞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禪詩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文人們所寫,另一種是出家人所寫。文人中寫禪詩比較出名的當屬王維,像「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詩句,無一不透露著濃濃的禪意,正因如此,他才被稱作「詩佛」。
  • 星光閃爍的草根詩人散落詩城 楊冬梅:寫詩=寫日記
    導讀:「我隨時想起一句詩就隨手拿起紙片寫下來,等下班回到家再整理到本子上。這首就是前兩天學校組織獻血時的靈感之作。」楊冬梅是建中後勤部的員工,每天早上要賣早點,中午還要忙小賣部的生意,真正能寫詩的時間不多。馬鞍山不僅是一座鋼鐵城市,這裡更盛產詩歌,被譽為中國的詩城。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
  • 千年來水平最高的20首詩詞,值得一讀再讀!
    這首小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詩經》的第一篇,寫詩人對窈窕美麗的女子一見鍾情的故事。或許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位在初見時就驚豔到自己的人,年華消逝,許多事情都不記得了,可午夜夢回時,那張初見時的臉,就帶著思念,闖入腦海中,久久難眠。
  • 詩詞科普:唐代詩人賈島最經典的10首詩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賈島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於五律,重詞句錘鍊。與孟郊齊名,後人以「郊寒島瘦」喻其詩之風格。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這些詩人對中秋節更多是飲酒作樂,張燈結彩等記載,對中秋詩涉及更甚是少之又少。 然,最為之經典的也只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成為了唐詩描寫中秋詩的絕唱,也驚豔了千古。據史記載,中秋節真正流行於宋朝時期,這也是為什麼唐代寫中秋詩的詩人屈指可數,後人只能稱其時不逢生。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由詩題可知,當時詩人是應好友賈淳之請而作的,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天文常識的古人而言是絕對的宇宙之謎。夜空中的明月高懸於何時?開篇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裡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 李白最自負的一首詩,當真是:豪邁輕狂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作為李白最喜歡的意象,大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及。在本詩中,大鵬被詩仙賦予了自由,奔放的精神寄寓,也是李白驚濤駭世理念的象徵。縱觀少年李白,不乏輕狂豪放之徑,自出蜀之道,便胸懷大志,自負無比,且深受莊子哲學的影響,追求極致的浪漫,大鵬是其理念的寄託所在。《上李邕》此詩作於李白成名之前,詩人當時受盡了世人的嘲笑譏諷,等到李白雲遊四海,名滿天下後,再讀此詩,甚感世道無常,煞是諷刺!
  •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三)時間與空間「譚汝為」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賀知章面對鏡湖,由「近來」追溯「舊時」;劉禹錫站在「板橋」畔,由「今朝」懷想「二十年前」之情事;均就同一地點寫時間之殊異。古代懷古詩往往採用這種方法,即詩人或憑弔墓冢,或訪謁祠廟,或登山臨水時,往往由所在空間的自然景色與時間的歷史滄桑巨變相融合、相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