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非常推崇象徵主義表現手法。而柳宗元,亦是一位善於運用象徵手法文學大師。
他的《江雪》,營造了一片死寂孤冷的環境。在這個孤寂環境中,有一個老翁在獨釣,富含象徵意義。
他的《漁翁》一詩中,有「巖上無心雲相逐」一句。這相逐的雲,亦是富有象徵含義。
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這「芙蓉」和「薜荔」,象徵著什麼?這「驚風」「密雨」,又象徵什麼?
柳宗元不但善於在詩歌中運用象徵手法,他的散文,亦經常使用暗喻、象徵等手法。如《永州八記》,寫了諸多的小溪、小石、小譚、小魚等,營造了一片清靜幽深的小環境。這些小環境,是有深刻象徵含義的。
柳宗元的《黔之驢》中,龐然大物的驢,也是一種象徵。他的《種樹郭橐駝傳》中,駝背種樹人,亦是一種隱喻。郭橐駝談在論種樹時說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
其實,中國古代詩歌,很早就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
《詩經》的「關關雎鳩」「蒹葭蒼蒼」「逃之夭夭」「楊柳依依」等,均有象徵含義。
屈原的《楚辭》中,大量的「香草美人」描寫,象徵含義更為鮮明。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更是象徵主義的代表作。「是現實而又非現實」的桃花源,就是一種隱喻和象徵。而源中的美好世界,千百年來令無數人神往。
蘇東坡說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很相近,都有一種表面樸實,內在深刻的美。(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柳宗元的詩,文筆質樸,想像奇異,寓意深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風格下,蘊藏著極其深沉的情感,別開生面。
這裡所選的柳宗元十句傳世名句,非常能代表他的詩歌風格和美學追求。
(1)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在遠鏡頭中,「千山」「萬徑」一片死寂。在近鏡頭中,「孤舟」「蓑翁」身影孤傲。問題是,在這樣一個孤寂寒冷的環境中,老漁翁為何還要釣魚?並且,為何是一個人在「獨釣」?如果這「獨釣」的場景是真實的,這「獨釣者」是誰?如果這場景是虛構的,那該象徵什麼?
(2)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漁翁》
太陽出來,雲霧消散,怎麼會「不見人」?是陽光刺眼視線受阻?還是美景太美心靈走神?好在聽覺功能正常,驀然聽見劃破靜空的「欸乃」一聲。就在這剎那間,萬物甦醒,山水頓綠。這恍兮惚兮、聲光交錯之中,石破天驚,天地生彩的詩句,絕對是鬼斧神工,神來之筆。
(3)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漁翁》
船到中流,回首騁目,只見山巔上縹緲浮動的片片白雲,好似無心無肺地前後追逐。這雲,能有心嗎?又怎會互相追逐打鬧?顯然,這雲具有象徵含義,是在表達詩人某種奇妙的心靈感受。這感受,是悠閒?是恬淡?是嚮往?還是反襯?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4)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這海邊的尖山,像一把把露出鋒芒的寶劍。秋風一吹,劍氣飛舞,寸寸切割放逐者的心腸。如此驚心動魄的感受,只有愁腸百轉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到。就如見到花瓣上的水珠,立刻聯想到那是花之眼淚的,必定是傷心人。
(5)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放逐之人,雖然心中有萬劍穿心之痛,但一想起故鄉,就立刻柔情萬種,且奇想聯翩:如果能有分身法,我將一身化作萬萬千千身,散布於每一個峰頭,從不同的角度,眺望家鄉。如此奇妙的想像,如此感人的深情,不得不令人唏噓。
(6)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芙蓉與薜荔,象徵著什麼?就像屈原的「香草美人」,象徵著詩人美好高潔的人格。驚風與密雨,又象徵著什麼?自然是象徵著考驗捶打生命的嚴酷環境了。然而,芙蓉要出水,豈是驚風所能打壓的?薜荔要護牆,又豈是密雨所能侵蝕的?
(7)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杜牧說,「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對和煦的春風,充滿情意。柳宗元的「春風無限瀟湘意」,卻伴隨著「欲採蘋花不自由」。意味著春風雖好,相見卻難。滿滿的,是無奈惆悵之情。
(8)一聲夢斷楚江曲,滿眼故園春意生。《聞黃鸝》
家鄉熟悉的黃鸝鳥一聲鳴叫,思鄉之情立生。並且,故鄉那滿園春色勃勃生機的景象,立刻浮現在眼前。就像人逢喜事,精神立馬爽朗。這種感受,只有極其熱愛故鄉的人,才會有。所謂赤子之心,拳拳之愛,就是如此。
(9)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晝偶作》
王籍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從哲學的高度,將「動」和「靜」、「有聲」和「無聲」的奇妙關係,闡釋得淋漓盡致。在這裡,柳宗元也用了兒童敲茶臼的聲音,反襯託午睡時的寂靜,以「有聲」寫「無聲」,闡釋東方哲學的奧秘。
(10)悽風淅瀝飛嚴霜,蒼鷹上擊翻曙光。《籠鷹詞》
這籠鷹,象徵著什麼?它在悽風苦雨嚴霜相逼的環境中,卻要展翅高飛,上擊長空,迎接曙光。這蒼鷹,難道不是詩人心中之鷹嗎?它渴望衝出樊籠,搏擊長天的雄心壯志,觸手可及,令人不得不由衷感慨並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