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江行》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他在柳州做官時寫下的,原詩如下:
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
射工巧伺遊人影,咫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
柳宗元的這首詩如果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話,是無法真正理解詩人表達的意圖的。如果結合柳宗元的生平和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的話,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這首詩,尤其是這首七言律詩尾聯的含義,以及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書影繪像
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柳宗元出生於長安。世稱「柳河東」或「河東先生」。
柳宗元曾任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刺史,因而也被人們稱為「柳柳州」。《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柳宗元的傳記。柳宗元去世後,韓愈曾作《柳子厚墓志銘》。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時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與劉禹錫人同科考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博學宏詞科,任賢殿書院正字,從此踏入仕途。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離長安,任藍田縣(今陝西省藍田縣)縣尉。兩年以後又調回朝廷,任察御史裡行,與韓愈、劉禹錫同朝為官。
柳宗元繪像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唐順宗任用王叔文執掌朝政。時年三十三歲的柳宗元是王叔文幕府中的重要成員之一,被提升為禮部員外郎,與王叔文等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同年八月順宗讓位給太子李純、即唐憲宗,王叔文、王伾領導的革新遂宣告失敗,王叔文等人全部被貶,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同年九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途中被加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一住十年,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正月,被召赴長安,三月,又改為柳州刺史。
在柳州四年,柳宗元很有政績。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於柳州,時年四十七歲。
柳宗元是韓愈提倡和領導的「古文運動」的主將之一,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學主張,對當時的「古文運動」起了重要的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這個主張,為當時散文的寫作樹立了榜樣,在我國散文發展史上,他的貢獻是很大的。
柳宗元的詩文俱佳,就散文說,形式多樣化,論文、傳記、寓言、山水遊記,都很出色。尤其是他在貶謫柳州之後的律詩創作,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柳宗元書影繪像
《嶺南江行》詩歌解讀
柳宗元在柳州時期的詩歌,往往直接描寫刻畫嶺南的風光、風物、風土民俗,表現出對嶺南的強烈感受,並在詩歌中流露出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
柳宗元在詩歌中將嶺南風光和自己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讓詩意層層遞進,而詩中所寄託的詩人對仕途貶謫的感情就尤為強烈,這首《嶺南江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切。
柳宗元這首詩的詩題是「嶺南江行」,因為柳州在唐代屬於嶺南地區,而且嶺南這個名字就始於唐代。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地區,有嶺外、嶺表、 嶺海、嶺嶠、嶠南、五嶺等別稱。唐宋時期的嶺南,大體包括今的廣東、廣西、海南的大部分地方。
在唐代文人的地理觀念中,嶺南給人以邊遠、偏僻、貧窮等印象。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南蠻下》中說:「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之前是為荒服。」
杜佑明確指出嶺南遠離中原、經濟落後,一直是要服荒服的地方。在唐代和宋代兩朝,嶺南更是安置貶謫流放的大臣的地方。
柳州風光
柳宗元的這首《嶺南江行》詩,在首聯、頷聯、頸聯這三聯中,詩人詳盡地描述了柳州山川風物的特點,他羅列了瘴江、黃茆、海邊、象跡、射工、咫母等種種景象:
瘴江:古時認為嶺南地區多有瘴癘之氣,因而稱這裡的江河為瘴江;黃茆:即黃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跡:大象的蹤跡;蛟涎:蛟龍的口液,詩中指水蛭;射工:即蜮,古代相傳有一種能含沙射影的動物;颶母:颶風來臨前天空出現的一種雲氣,形似虹霓,也可以指颶風。
從柳宗元羅列的種種嶺南風物來看,詩人主要是為了表達滴居於此地的艱辛不易的生活。同時詩人運用象徵手法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貶謫柳州後的生存狀況,從而發出尾聯中「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的感慨。
柳州風光
《嶺南江行》尾聯的含義,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尾聯「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兩句,蘊含著柳宗元對未來的憂慮之情。詩人表示不能坐待時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內為治理地方做出自己的努力,這也表達了詩人想在事業上有一番建樹的決心。
詩人在尾聯中寫到了「豈容華發待流年」,表明柳宗元此時的意志和情感並不是消沉的,而是有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也能看出來詩人有欲趁暮年有所奮發的心態。
這首《嶺南江行》可以說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真實心境的寫照,也可以說是能代表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生存狀態的一首詩作。
柳宗元在整個柳州時期所作的詩歌,尤其七律,它們在內容和意象上,總是通過集中概括、簡要典型地敘寫嶺南的風光、風物、風土民俗和自身境遇,進而將詩意轉人直抒情感、表現悽愴悲痛的心境上。
柳江風光
在《嶺南江行》這首詩中,柳宗元以瘴江、黃茆、象跡、蛟涎、射工、咫母等意象來表現自己到嶺南的感受,這些意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人覺得嶺南不同於中原風光的特點。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柳州時期的詩歌總體特點,那就是在意象上除了與地方特色結合外,在一首詩中還會出現意象的疊加現象。
層層疊加的悽傷,分量雖沉卻強作節制,形成了柳宗元七律中「融悲憤於異景之中,化深情於淺語之外」的獨特風格,也體現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間七律詩的一大特色。
柳宗元繪像
柳宗元在柳州的詩歌特點
柳宗元的七律所抒發的感情,主要是他從貶滴之初開始大量創作詩歌到卒於柳州任上,是藏於詩人內心深處的貶謫壓抑的感情。
他在詩中將自己的感情寄寓於嶺南獨特的風物中,用嶺南風物寄託自己貶謫的情懷,這是柳宗元在柳州期間詩歌創作的基本內容,也是他的基本特色。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創作的七律詩:要麼是刻畫嶺南的自然景象,要麼是敘寫獨特的風土民俗,要麼就是表現自己落寞苦悶的貶謫生活。
柳宗元在詩中都以濃墨重彩的筆法去描寫嶺南風光,因此詩歌中形成了意象密集、壯而不疏的氣勢。我再舉兩首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的詩作說明一下。
如在《柳州寄丈人周韶州》一詩中,柳宗元寫道:「印文生綠經旬合,硯匣留塵盡日封。梅嶺寒煙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鰓墉。」這首詩字字句句寫出了貶謫之後的寂寞心情,詩中嶺南景象絡繹而出,「梅嶺」和「桂江」這兩個嶺南風光意象又讓詩作平添幾分典雅與雍容。
再如《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一詩中,柳宗元寫道:「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在這首詩中,柳宗元以「楚客憐皇樹」、「荊州利木奴」等意象巧作對比,再以兩個追問拋出「噴雪」、「垂珠」的景象。詩中意象頻出,情思順連,詩意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蘇軾在《東坡題跋》卷二中曾評價柳宗元的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並說柳宗元的詩歌能做到「寄至味於淡泊」。
這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而在平緩的語調後面,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這是形成柳宗元詩風「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的重要原因。
小結
從柳宗元的《嶺南江行》以及舉例的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柳宗元對嶺南景物的描寫都有筆法奇特,景物刻畫精微生動的特點。
柳宗元七律詩中的景物安排疏密而濃重,所以在尾聯中情感的抒發也就顯得深沉而凝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