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清冷又潔白,最富有詩意,也最易挑動詩人的情思。
詩人有風骨,故多欽慕雪花的潔白;詩人多孤獨,故又鍾情於雪花的清冷。雪花飛舞,猶如梨花開放,蝴蝶紛飛,在冬季更給人輕靈自由的奇想。
因此,詩人多愛寫雪,也在雪中寄託了自己的情懷和哲思。
今天,王和尚選擇唐朝四首著名寫雪的絕句,附以短評,以饗諸君。
雪中的思考與詩情,雪中的孤獨與風骨,都在這四首是中,值得細細品讀。
1.孤獨中的堅守,評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最出名的五絕,寫得冷冽孤傲,灑脫中有絕望,傷感中有豁達。
唐憲宗元和九年,柳宗元42歲,他被貶永州已經過去了九年。柳宗元少年得志,在中年卻被遠貶蠻荒之地。這年冬天,大地被冰雪覆蓋,四周一片寂靜,心中的熱望,現實的冰冷,促成了這首經典的詩篇。
首聯鋪排茫茫雪景,「千山」、「萬徑」以其「多」來反襯四周的冷寂荒涼,這種誇張,極具力量感,更顯得周圍無絲毫生機與活力。而「絕」和「滅」用字更加狠辣,暗示無絲毫生命的色彩。首聯的鋪排屬於對仗,表意卻一致,寫出極端的寒冷與孤寂。這也暗示柳宗元的內心是絕望、荒涼而寒冷的。
首聯寫得毫無生機,白茫茫之中沒有希望和活力。但是,在二聯陡然一轉,在如此寒冷嚴酷的環境中,卻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老翁,在冰天雪地中孤獨地在釣魚。「孤」和「獨」既然寫出釣翁的孤獨,也寫出他內心的堅定和倔強。在如此冰冷的世界中,柳宗元屈服了麼?他內心的信仰動搖了麼?完全沒有。
因此,這首詩寫得既孤獨,又倔強,暗示柳宗元內心的悲涼和堅韌。而整首詩用筆老辣,用字精準,刻畫精細,猶如一幅畫面,在畫面之中又充溢著孤獨但是堅定,荒涼但是倔強的風骨意氣。這首詩堪稱千古名篇,實不為過。
2.艱難旅途的一點溫暖,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唐中期著名詩人,工於五言,自稱是「五言長城」。這首詩是他的名作,被古人評為「悽絕千古」。這首詩的用筆非常洗鍊,詩意脈絡清晰,用字雖然平易,含義卻非常豐富。
這首詩的寫景值得留意。「日暮蒼山遠」寫出暮色蒼茫,斜陽依依之感,這一句大氣蒼茫,講落日下沉之景寫得如在目前。金聖歎在評點《水滸傳》中「(武松)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一句時候曾說「我當此時,便沒虎來,也要大哭。」因此可知,行旅之人在暮色山間行走,落日隱藏在蒼山背後,真是「駭人之景」。此夜去哪借宿?這首詩的起筆即暗含此意,言辭之間就帶出迷茫和恐慌之感。
而「天寒白屋貧」,則承接上句,寫出作者要借宿之人的清貧之狀。白屋:以茅草搭建的簡陋小屋。而一個「貧」字即寫出此處的荒涼。雖然簡陋,在奔波的作者看來,卻可暫且安身,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
首聯對仗,前句寫暮色荒涼,後句寫借宿之地的簡陋,對比之下,更讓作者生出借宿的願望。
因此,他走近茅屋,這時候聽見柴門犬吠,瞬間感覺到了生機和活力。而「風雪夜歸人」五字非常形象,冰雪蔓延紙上,也讓人感受到作者行路的辛苦。
這首詩在此戛然而止,作者借宿生活如何,會和主人談些什麼,卻留給讀者想像。餘音嫋嫋,回味悠長。
這首詩看似寫得簡單,卻含義豐富。首先他寫出了行旅之人的辛苦奔波,又寫出了貧苦山民的簡陋貧瘠生活;還寫出了孤獨中的希望,寒冷中的溫暖,因此讀起來非常有韻味。
3.雪夜的孤獨與寂寞,細讀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居易寫詩以「平易」見稱,但是平易中卻含機巧,簡煉中蘊含深意,也是白居易詩的特點。這首詩即如此。
常人寫雪,多著力於正面刻畫,而白居易則不然,這首詩卻從側面來寫,顯得新穎別致。首先是觸覺,作者也夜晚突然感覺被子很冷,被驚醒後,則又從視覺著筆,看到窗外有明亮之色。這就將雪下得正緊寫得很形象。這種細節刻畫,足見白居易深刻的生活體會和細緻觀察。
而「已訝」,「復見」,用這兩個虛詞,寫出動作的連貫,作者躺在床上,先感覺驚訝,繼而起身看窗戶,一氣呵成,並且合情合理。
接下來,白居易則從聽覺和想像著筆,繼續寫雪。聽到窗外竹子折斷的聲音,他猜測雪肯定越下越大,以致於竹子承受不住雪的重量。
從手法看,無一字正面寫雪,卻從觸覺、視覺和聽覺,全方位地把「夜雪」刻畫得生動形象,豐富細膩,這就是作者筆力的表現。
但是,詩人多愛雪,作者卻為何不起身觀看雪景呢?原來,這年冬天白居易依然被貶在江州擔任司馬,他「謫居臥病潯陽城」,而此地「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不僅生活條艱苦,而作者內心也非常寂寞孤獨。因此,細看這首詩,作者寫夜雪的清冷孤寂之狀,其實暗含著感慨和寂寞之情。
那輕盈的雪花,何嘗不像心中的愁緒呢?一點點點累積,不斷地重壓,象徵文人風骨的竹子,也會被愁緒折斷了。
4.詩人筆下的縹緲森秀,細讀《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是盛唐詩人祖詠的代表作。關於這首詩有個有趣的故事。
據《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試題要求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詠卻只寫這四句交卷,別人問他為何不按照要求寫詩,他昂然答道「意盡」。即,《望終南餘雪》的詩意已經表達完畢,不必「畫蛇添足」了。
終南山,在長安市南,是道教發祥聖地,歷來為隱逸之人所喜。而這首詩以「終南山餘雪」為題,寫得也縹緲森秀,雋永而有神韻。
這首詩以「望」為視角,以「雪」為主題。先總望,說「終南陰嶺秀」,以「秀」來形容終南山,山的北面不向陽,故曰「陰」,並且草木未全凋落,還有森森綠色,故曰「秀」。因不向陽,故而山頂還留有殘雪,而「浮」字用得神妙,既寫出終南山的雄峻,也寫出雪白如雲,與雲融為一體,好像在雲中浮動一樣。山頂有雪,而山腰則是森森古木,因此雪好像「浮」在樹頂一樣。
陽光照射,樹林上反射著陽光,故說「明霽色」。「霽」表示雪停日明,因為平常之時,終南山都是迷濛一片,雲氣縹緲,唯有雪晴之日,才顯出一望空闊之感。而「明」字寫得也非常準確,寫出林表閃爍的光芒。
結句,卻以城中人的感受反襯終南殘雪。因剛下完雪,太陽出來,積雪融化,故而生出冷氣森森之感。而城中之人遠望終南餘雪,也更感覺山之高峻,雪之清冷,也就更感覺身上寒涼了。
這首詩緊扣題目,層層細寫,將「終南餘雪」刻畫得細緻生動,確實「意盡」不必再浪費筆墨了。
終南山歷來是道家隱逸之地,絕塵脫俗,充滿仙氣,而這首詩也暗含終南山的縹緲、清冷、雄峻和脫俗,這是這首詩的隱含之意。
諸位詩友,你還記得哪些寫雪的妙句,請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