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但是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卻很多。即使大多數人從小學到大學都在不間斷地學習,依然會感到時不我待,總有一種危機感。唐代的顏真卿就曾鼓勵後世,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唯有抓緊時間,才能不感覺歲月蹉跎。
古代很多人退休後依然勤學不輟,比如王安石隱居金陵後就在家整理資料、研究詩歌創作,人生的下半場反而更顯得精彩。
南宋也有一位詩人喜歡讀書,還非常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下面介紹的是楊萬裡夜坐有感,這首七律開篇技法高超,尾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夜坐
南宋:楊萬裡
背壁青燈勸讀書,窺窗素月喚看渠。
向來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後春前雙雪鬢,江南江北一茅廬。
只愁夜飲無供給,小雨新肥半圃蔬。
楊萬裡是南宋著名詩人,一生創作了2萬多首詩歌,其風格豪放,構思新巧。老楊作詩不避俗語,還提煉吸收口語,並運用到詩中,顯得清新自然;同時他的作品又恢諧幽默,能達人之所不能達。
他曾敘述自己的學詩之路,開始先學江西諸君子,然後又仿效後山(陳師道)五字律,繼而又模仿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年乃學絕句於唐人。最後,他終於融會諸家而獨創了誠齋體的風格。
楊萬裡晚年隱居在家,雖然心中依然記掛朝堂,只是已經無力改變一切,於是他索性忘記得失,少些煩惱,並潛心於文學創作。這首詩就是他晚上睡不著時,起坐讀書,又陷入沉思,然後便有感而發。
首聯採用擬人手法,青燈的光焰在旁邊的牆壁上搖曳,好像在殷勤地勸人讀書。天空的素月也隔窗窺看,似乎也在默默地陪伴著他。短短兩句,就生動地抒寫了詩人月夜讀書的場景,頗有情趣。
楊萬裡的大篇短章,經常可以七步而成,一字不改。詩人才思健拔,包孕富有,頷聯更是思接千載,自問自答,既有評價也有感慨,用語淺近自然,更充滿了理趣。
頷聯的大意是說,那些古代先賢和詩人素來的所思所想,估計千年後的讀者也不知。諸老,指讀書時接觸的古人或書籍的作者。端,究竟的意思。作者認為,讀書既要傳承和吸收古代的優秀傳統,也要注意剔除糟粕。
楊誠齋的寫生作品有時如一幅幅快速攝影,就像兔起鶻落、鳶飛魚躍,作者可以在瞬息萬變之間捕捉靈感、抒寫感受。頸聯就轉而回憶自己多年來的經歷,詩人通過春後春前,寫出時間的流轉;又由江南江北,表達出空間的轉換,情感含蓄蘊藉。
最後詩人又風趣地說,讀書到三更半夜,十分辛苦,也感覺到肚子餓了,好在「小雨新肥半圃蔬」,可以到菜園子裡摘些新鮮的蔬果當作夜宵。如此可愛的詩人,不僅非常幽默,而且非常善於養生,難怪他可以長壽!
縱覽楊萬裡的這首七律,語言樸實淺易,抒寫生動活潑,更充滿幽情逸趣。首聯就技法高超,靈動非要,描摹了一幅夜坐讀書的圖畫,青燈勸讀、明月相伴,顯得多麼溫馨和閒適。頷聯表達了作者的治學理念,他勤奮學習,又並不盲從,才讓自己的作品獨具一格。
頸聯更是形象地彰顯出作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即使身處茅屋也可安然讀書,非常值得人們敬佩。最後詩人依然不失他一貫的詼諧詩風,半夜裡還去菜園子摘菜,也令人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