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用一篇《愛蓮說》,寫火了蓮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將蓮花的高潔之美寫得淋漓盡致。自此文後,蓮花就成了很多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吳師道的「生生無限意,只在苦心中」等都是詠蓮的經典之作。
世人皆詠蓮,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蓮花開盡後煢煢獨立於荷塘中的蓮蓬,直到100多年前19歲的魯迅寫了一首名為《蓮蓬人》的詩向《愛蓮說》致敬,讓世人見識了不起眼的蓮蓬之美,本期就和大家一起說一說這首詩。這是一首七言律詩,1900年還在學堂念書的魯迅,目睹了當時清王朝的無能,也見證了一群有識之士的赤膽,便寫下了這首詩來詠志。全詩通篇以物喻人,句句都有水平,沒有深厚的功底是寫不出來的。讓我們來品一品:
《蓮蓬人》作者:魯迅芰裳荇帶處仙鄉,風定猶聞碧玉香。鷺影不來秋瑟瑟,葦花伴宿露瀼瀼。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裝。好向濂溪稱淨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為什麼說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是寫不出這首詩的?首先這首詩是現代人寫的七律,《唐詩三百首》中的七律都有不少出律的,但魯迅這首詩卻基本做到了不失律,這是很難得的。其次,這首詩雖是詠物卻並沒有停留在詠物上,雖是言志卻並不顯囉嗦,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只淡淡寫來,一株高潔的蓮蓬形象就躍然紙上。再次,雖然只有56個字,但詩中的意象卻極為豐富,秋風、葦花、殘葉、寒塘等多種意象,一起構成了一幅蕭瑟的秋景圖,堪稱言簡義豐的典範。
首聯開篇就是一個擬人,蓮蓬如少女般多姿,她以菱葉為衣,以莖為帶,住在朦朧的仙鄉。秋風已停,蓮蓬上還散發著陣陣碧玉清香。這一聯從嗅覺和視覺兩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寫出了蓮蓬之姿、之香。
次聯,則引入了鷺鷥鳥來襯託蓮蓬的倔強,秋風瑟瑟連鳥兒都飛到暖和的地方去了,與蓮蓬朝夕相伴的只有池塘邊的蘆葦花而已。這一聯「秋瑟瑟」和「露瀼瀼」兩組疊詞的運用可謂大手筆了。在七律的頷聯用疊字,這是詩聖杜甫常一鳴驚人的用法,19歲的魯迅能得此妙筆,水平之高令人嘆服。
頸聯寫蓮蓬的風骨。與蓮花相比,蓮蓬是不引人注意的,它沒有紅妝脂抹,是一個去了膩粉的佳人,但正是因為這樣,詩人才看出了它與眾不同的風骨。最後一聯也是妙筆,「濂溪」指的就是《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這一句是想告慰周先生,蓮花雖已不在了,但蓮蓬卻依然挺立在秋風中,不會隨殘葉落入汙泥中。
通讀這首詩,心中對魯迅先生只有「服氣」二字。服氣於他少年時就有如此高潔不屈的人格追求;服氣於他19歲就寫出如此高水平的七律;服氣於他是這樣寫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