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著名學者沈德潛(1673~1769年)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於哀怨,得《騷》之餘意.」
這也難怪,柳宗元年少得志,30歲就做到了監察御史的職位。本想好好在朝廷中施展拳腳,銳意改革,實現平生報復。可是轟轟烈烈的改革,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這以後,柳宗元的人生就發生了徹底的轉折。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如果柳宗元仕途順遂,那麼,今天我們恐怕就無法讀到「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ǎinǎi)一聲山水綠」這樣意境優美的詩句。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因為官場的失意,才讓詩人柳宗元看清楚了世界和自己。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唐)柳宗元《漁翁》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朝河東(今山西)人,生於唐代宗大曆年間。兒時就異常聰慧,21歲中進士,30歲做到監察御史。
他才氣過人,為官清廉;討論事情善於旁徵博引,古今故事、史書以及諸子百家之言隨口而出,在當時名氣非常響亮。朝廷中的許多王公大臣,都以和他交往為榮。
唐順宗即位後,王叔文積極謀求改革,而當時的柳宗元就是改革派成員之一。因此,當王叔文改革失敗後,柳宗元也難逃一劫,最後被貶謫到了永州(今湖南零陵)。
被貶的柳宗元並沒有消極頹廢。相反,他更加刻苦努力,博覽群書。閒暇的時間,他就會遊山玩水。這期間,他寫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文章和詩句,而這首《漁翁》就是他在這段時間寫的。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傍晚時分,工作了一天的漁翁將船停靠在岸邊,自己則夜宿西巖下。讀第一句,不禁有些疑問,這個漁夫是住在怎樣的地方?是自己的家中嗎?顯然,我們更願意相信這個漁夫是位世外高人,他一定是那種「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的大丈夫。
一夜無話,轉眼時光飛過。清晨,漁夫去湘江打水,燃起竹子生火做飯。 這裡,詩人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而是用「汲」和「燃」的動作,描繪出了一種貼近自然、質樸的生活場景。在這裡,人和自然是如此的和諧。
蘇東坡評說柳詩是「寄至味於淡泊」。其實,追求這種淡泊的人生意境,是中國文人寄情於山水,排遣心中憂傷和苦悶的通道。柳宗元被貶永州,心中自是非常鬱悶。走入自然,詩人的心情不僅得到了緩解,同時,也在自然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煙消雲散,旭日初升,青山綠水,景色日漸清晰。然而,此時卻看不到一個人。為何不見人呢?剛才,明明還生火做飯,轉眼就消失在了景色之中。
下一句「欸乃一聲山水綠」,讓人頓時耳目一新。整首詩因為這一句,就將畫面激活了,頗有一種聲東擊西之感。
相比於柳宗元另一首非常有名的《江雪》來說,這首詩更顯輕鬆閒適,頗有一種「真名士,自風流」的灑脫。
《江雪》從首句「千山鳥飛絕」到末句「獨釣寒江雪」,整首詩給人以孤獨寂寞之感。而《漁翁》中的「欸乃一聲」卻欣喜的給景色中帶來了「山水綠」,這一抹綠色,真是餘韻難消。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此時,漁船隨水駛入中流,詩人回首騁目。遠處,一片片的白雲似乎「無心」的相互追逐。蘇東坡對《漁翁》這首詩非常欣賞,評說:「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末兩句,雖不必亦可也。」
蘇軾果然厲害,他是了解柳宗元的。從藝術角度欣賞全詩,末尾兩句似乎有些多餘。「詩以奇趣為宗」,「欸乃一聲山水綠」足以。然而,寫景是為了抒發情感,而末尾的「無心雲相逐」恰恰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心境。
如此美好的景色,誰不想要暢遊其間;而大好的年華,誰又想白白浪費呢?
柳宗元本來有很好的條件,無論是他的家世,還是他的才學,都是無可挑剔的。可是,命運卻給了他一個很大的打擊。
他曾經所有的好,都變成了而今的失落。但是,他的心並沒有滅,仍然嚮往著生命的綠色,「追逐」仍然是他的人生目標。末尾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雲無心而出岫」,而下一句就是「鳥倦飛而知還」。
這世間,爭權奪利、沽名釣譽者,難道還少嗎?
算了吧,順水而流,樂天知命,看似「無心」,你又怎麼能反駁這種人生的智慧呢?
是真名士自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