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山範水,從柳宗元的《南澗中題》看詩風如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

2021-01-07 來點悅讀

柳宗元從永貞元年貶謫永州,於此生活了將近十年之久。期間,他沒有放任自流,而是甘於辛苦,「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鬱,一寓諸文。」(《新唐書》)寄情於山水,奮筆疾書,從而寫成名流千載的遊記體裁的散文名作《永州八記》,另外還有諸多詩作,比如《南澗中題》、《入黃溪聞猿》,等等。

山水詩蓬勃於南朝時期,自然環境對詩人作品風格的形成及影響,亦開始慢慢地受到詩論者的關注。正如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物色》裡闡述自己的理論:「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此處的所謂「江山之助」,其實便是自然環境之客觀物象對以審美經驗和個人情趣為主體的詩人之相關感化。「情以物遷,辭因情發」(《文心雕龍·物色》),大抵如斯。

「山水雄險,則詩亦出以雄險;山水奇麗,則詩亦還以奇麗;山水幽峭,則詩亦幽峭;山水清遠,則詩亦肖其清遠」(朱庭珍《筱園詩話》)。

「遊山水詩,永嘉山水主靈秀,謝康樂稱之;蜀中山水主險隘,杜工部稱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儀曹稱之」(沈德潛《說詩晬話》)。

對於自然環境對於柳宗元詩歌作品的具體影響,沈德潛已經注意到,並且給予了肯定適當地評價「幽峭」。在詳細地比較了各種自然環境對幾位詩人作品的影響之後,他另外強調了一點:「略一轉移,失卻山川面目。」時過境遷,環境固然可以適當影響著詩人的創作風格,但重要的還是詩人自身所具有的主觀意識,而人的內部思想總是複雜多變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便是這個道理。

柳宗元山水詩作的峻峭風格,自宋及今,詩論家多有論述。根據後來者有心統計,其流傳下來的一百六十多首詩作之中,被人評價為「幽峭」、「孤峻」風格的,大多來自於柳宗元貶謫永州、柳州時期的詩歌作品。

「柳子厚學陶,其詩刻峭,束縛羈縶,無聊之意,殊可憐」(方回《桐江集》。「柳州之詩,孤峭嚴健,無可揀擇」(高斯得《恥堂存稿》)。「柳子厚清而峭」(胡應麟《詩藪》)。

明了此中關節,我們就會發現柳宗元的山水詩,其登山臨水,寫景抒情,絕不是刻意地靜止地為之,而是熔鑄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滲透了自己憂鬱的情懷,將自己獨特的人生感受融化進山水之中,以外在之自然山水來呈現內部之心靈山水。

《南澗中題》[唐]柳宗元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詩題中之南澗,即是《永州八記》中《石澗記》之「石澗」,因其在永州朝陽巖之東南,故又稱其「南澗」。《石澗記》寫作於元和七年(812年),詩大約也作於同時。考量時間,柳宗元貶謫已經八年之久矣。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秋之為氣,宋人歐陽修在其《秋聲賦》中如此寫道:「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所以秋之衰敗,實為眼前所見,然後心內所感,進而神意所會。此處用一「集」字,便帶上強烈地主觀感受,秋之為氣何以能聚攏而匯集?也不能說完全是詩人的臆想,必須結合後面詩句參考詳察一番才是。而後一句上首用一個「獨遊」,與冷冽秋氣之匯集,根本就是相反的動作。此種無端之狀況,便被此時一處鮮明的對比手法表現出來,愈加為我們顯示出詩人境遇之孤寂與悽涼。正在於此,此後種種物象描寫和情感抒發,便是基於如此一個「獨遊」二字之上。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正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風之回也,一為自然之現象,一為詩人之主觀。自從宋玉為《風賦》,分為「大王之風」和「庶人之風」,風便帶上了濃鬱地情感色彩,從此長存於文學史上。秋來萬物蕭條,風吹林木瑟瑟,在秋風無情地吹拂之下,樹影晃動,高低參差,忽長忽短,恍若時光旅程,不知身置何處,心馳神往。回看開首兩個詩句之尾有「亭午」一詞,可知時辰為正午時分,原本午時為陽應該充滿剛烈之氣勢,可是卻因秋之故,只能於此承接「蕭瑟」之破敗。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底是天時變化之故,抑或是因人而異之由。不然,何必長久注視於樹影的參差之態。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讀此兩句,大抵會放過其中深意,或以為便像句中所示之淺顯意思:剛來到這裡沒有多久,我便能夠有所體會,心中很是得意於自己的體悟,越深入其中就越發高興,甚至因此而忘掉長途跋涉所帶來的疲勞。前有秋氣之衰敗,迴風之蕭瑟,可以說眼中景物一片潰散之氣象,詩人能夠獲得什麼而使他忘掉疲憊?上下結合來看,便知其反話正說,亦可以理解為若無煩惱事,何來得解脫?固然明顯說「忘疲」,其實於其內心深處何曾有半分之「忘」,所以才欲蓋彌彰地申明「若有得」、「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羈禽,不得自由之鳥,其聲自當悲哀不可聞,散響於幽靜而空蕩的山谷裡,更加令人聞之而色變。陶淵明詩句有:「羈鳥戀舊林。」或許,置身於無從適地位的詩人,內心裡也當懷有如此心思。又《詩經·伐木》所寫:「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人遭貶謫,可謂「羈禽」,故於幽谷鳴叫,其聲悽楚,催人淚下,以求同伴,而友不至,只好「獨遊」。

晉陸機在《從軍行》寫道:「夏條集鮮藻,寒冰結衝波。」那麼秋天山澗水流裡的水藻,於此稱之為「寒藻」,既可指當下氣候之冷冽,然亦未嘗不可指稱詩人置身環境之惡劣。畢竟,其貶謫之地永州,在當時實為偏鄉僻壤,甚少開化,多冷峭幽寂之景觀。冷水之中,魚已深潛,留寒藻獨自舞動,「羈禽」之詩人,猝然目睹此景,不啻挨上當頭一棒,心情當是更加愴然。回首上面之「忘疲」,此類轉變實在是快速,可見詩人根本無法釋懷,所謂「忘疲」本來就是一個假象。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因為有了上面各種景物描寫做好鋪墊,此兩句便是水到渠成,方是詩人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事實上,不管是景物之蕭條,得意之忘疲,其實都是襯託,好比一款背景牆,自始至終,昭示著詩人難以排遣的孤獨,無法釋懷的憤懣。「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無論離開京城有多麼地遙遠,詩人夢魂裡牽掛著的仍是那一方土地;每當夜半夢醒時分,或者獨自孤坐時候,他都會想念那些故人,並往往因此而淚流滿面。詩人於此的悲痛,並不是為個人而傷感,他之感懷故人實乃建立在「政治」之上,是一種偉大的情懷。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詩人如今惡劣之現實狀態,皆由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或許諸多感受,生存之孤獨,生活之孤苦,生涯之孤寂,如此種種之「孤生」,都可能讓他產生迷惘,不知身處何地之迷茫。揚雄《解嘲》有云:「當途者入青雲,失路者委溝渠。」詩人之「孤生」大抵是因為政治上之「失路」,所以才有如前所述景物之荒涼意。這大約正是詩人此時之寫照,真實而殘酷,讓他難以超塵拔俗,喪失掉當年的意氣風發,變得毫無歸宿之感,且如鴻雁失南北。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前面曾寫「忘」,實際上並非真正地忘懷,所以至此才又有著充滿了矛盾地明知故問:現在這般蕭索而落寞地生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樣的事情呢?這樣消沉地生活狀態,只能加劇著內心的苦悶,所有這些彷徨無助都時刻提醒著詩人,不要忘記也不能忘記曾經的那些理念。所以,詩人身攜此類複雜而繁瑣的情感,身處逆境之憤懣不平,尋求解脫之悲哀抑鬱,無處安身之徘徊忐忑,全部寄寓到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人道「情景交融」,詩人把一切情懷都物化到山水裡面,讓自己得以淋漓盡致地再現心靈困境,從而能夠得以真正地獲取情感上的某種升華。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柳宗元在同一時期,曾寫作《永州八記》之一的《石澗記》,其實便是記此南澗,其文寫道:「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文中言「得意」,提道後來者,詩中又說後來者,其身置於此,本是貶謫客,何以有「得意」哉?不外是學陳子昂之高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登幽州臺歌》)詩人希冀的「當與此心期」之盼望,實際上乃是對同心同德者的等待,是一種困囿於失望之中的燃燒,是灘涂之澆薄裡的幼苗,是「憂中有樂,樂中有憂」的情感包容與超越。

綜觀本詩,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到柳宗元永州山水詩作之脈搏,其雖然深意於「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之特殊境界,神與物遊,不斷強迫自我陶醉於自然物象之絢麗多彩中,可是其蘊藏心底之文化內涵和胸懷之政治抱負,卻總是在其登山臨水之際湧上心頭,與其隱含著的遷客逐臣之孤寂憤懣雜糅交匯。此種相互對立之情緒如恬靜與孤寒,閒散與寂寥,輕快與抑鬱,在悽清、幽寂、孤峭的自然環境中,反而更能讓人深刻體味出來。正如明代茅坤所論:「五嶺以南,多名山削壁,清泉怪石。子厚與山川始兩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巖穴之奇;非巖穴之怪且幽,亦無以發子厚文。」(《唐宋八家文鈔論例》)此論雖然是著眼於其山水遊記之文章,但此處用來評價其寫作於永柳兩州之山水詩,卻也是非常適合且恰當之極。

相關焦點

  • 柳宗元的這首七律,寫出了當地特有的風光風物,尾聯讓人感慨不已
    柳宗元曾任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刺史,因而也被人們稱為「柳柳州」。《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柳宗元的傳記。柳宗元去世後,韓愈曾作《柳子厚墓志銘》。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時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與劉禹錫人同科考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博學宏詞科,任賢殿書院正字,從此踏入仕途。
  • 大理州南澗鳥類圖庫集錦,讓您認識更多南澗鳥類品種,方便您查找
    2014年用上單眼相機,有意無意間,關注起了鳥類,拍了一些野鳥,近日翻看鳥片,感覺拍了不少,有質量的鳥片卻不多,實難反映南澗境內豐富的野鳥種類和鳥類特有的精氣神,無論怎樣,對這幾年的野鳥拍攝,都該有個小結,以此構築我的拍鳥故事,觀鳥經歷,愛鳥心得,為以後的拍攝能有寸進做點總結回顧。
  • 烏臺詩案與蘇軾詩風的轉變
    處事方式的變化,自然也會影響到詩文的創作。(三)思想的影響烏臺詩案前,受家庭、社會的影響,儒家思想佔據蘇軾思想的主導地位,他初入仕時期寫的大量策論和奏議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在《子思論》中,他認為孔子「獨得不廢,以與天下後世,為仁義禮樂之主」,又盛讚孟子「有所守」,對孔孟推崇備至。
  • 2015年南澗第一次植物資源調查圓滿結束
    從6月26日至7月5日,歷時1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與南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對南澗縣範圍內的植物資源綜合調查,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食蟲植物-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 ...模擬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史地模擬試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答案解析,如下:選擇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A.熱量條件的變化B.水分條件的變化C.降水量的變化D.地勢高低的變化【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我國氣候的有關知識,我國東部季風區南北方向自然環境的差異主要是由於熱量條件的變化引起
  • 2021成考模擬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2021年成人高考高起點史地模擬試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答案解析,如下:選擇題形成我國東部季風區自然環境南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A.熱量條件的變化B.水分條件的變化C.降水量的變化D.地勢高低的變化【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我國氣候的有關知識,我國東部季風區南北方向自然環境的差異主要是由於熱量條件的變化引起
  • 散文丨田日曰:柳宗元與雙牌
    直到815年離開永州,柳宗元在這生活十年。其間遊歷山水佳境,結交士子閒人,寫下《永州八記》等不朽名篇。《柳河東全集》所收540多篇詩文中,有317篇成於永州。遊黃溪記發源於雙牌陽明山大黃江源後龍洞的一條清溪,一路匯聚眾多支流,向山麓奔行。
  • 柳宗元十大經典名句,煙消日出不見人,腪乃一聲山水綠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曾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散文《永州八記》、古詩《江雪》、《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等。1. 漁翁夜停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出自唐·柳宗元《漁翁》。汲,打水、取水。清湘,指湘江清水。
  • 「詩鬼」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風詭異,色彩濃烈,鏗鏘有力
    李賀是唐代詩人中一個名副其實的「另類」,其實詩人們中的另類太多了,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正是因為這種與眾不同,才能令他們脫穎而出。但是李賀又是這些另類中的「另類」,因為他是一個自帶「限制級」的詩人,他的詩風詭異奇特透著一種瘮人的陰森之感,儼然是一種恐怖派大唐詩人。
  • 穿越時空的訪談01:柳宗元、蘇軾的教育、人生轉折、寫作思維啟示
    他們就是柳宗元、蘇軾!柳宗元:大家好,我是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是河東郡,大家可以叫我柳河東。蘇軾:大家好,我是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大家可以叫我蘇東坡。啟蒙教育對你們有什麼影響呢?啟蒙教育柳宗元:啟蒙教育的話,我的啟蒙教育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母親給的,第二部分是社會給的。我祖上也是名門望族,父親娶了同為名門望族的母親盧氏屬範陽盧氏。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對千萬孤獨的釋懷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
  • 大理南澗無量山發現5個蜘蛛新種
    科研人員在大理南澗無量山新發現5個蜘蛛新種。近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官網獲悉,貴州銅仁學院米小其教授團隊,從2015年8月到南澗無量山指導開展蜘蛛資源監測歷時五年,科研團隊對採集到的蜘蛛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目前發現並報導了南澗無量山五個蜘蛛新物種:雲南無量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 欣賞北體南韻 體會古意今情——「坐看雲起時—劉明傑山水畫展...
    師古人,擬其跡,更要師其心,在自然的一石一樹、勾皴點染,層次暈染中把古人的智慧得以傳承,將胸中逸氣在筆墨中展示體現。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王摩詰的詩境,同時也是他的心境。本次展覽以「坐看雲起時」為主題,是劉明傑先生將所看所感的自然景觀轉化為心象的一次全新的筆墨詮釋,細細品味他的作品兼容著文人畫的文心與詩意,師從北派山水畫家孫天牧先生,他認真承傳院體精華,嚴於法度,工中帶寫,清一色的水墨在傳統的山水畫中有著與眾不同的新面貌。
  • 身邊的心理學:人們是怎樣受定勢效應影響的
    定勢效應是指有準備的心理狀態能影響後繼活動的趨向、程度以及方式,即人們在認識事物時,有時受某種固定思維影響去分析和判斷事物。它的關鍵就是在「定勢」二個字上,即將認識事物的思維定勢在某個方面。比如,有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一個啞巴去商店買牙刷,他做了一個刷牙的動作,售貨員就買了一個牙刷給他,請問,一個盲人要買太陽鏡,他需要做什麼動作?大部分人都會做回答:做一個戴眼鏡的動作。而實際上,他不必做任何動作,他可以嘴巴說,買太陽鏡即可。
  • 悅詩風吟計劃關閉90家門店,韓妝繼續退潮?
    動態:悅詩風吟計劃再關90家門店8月8日20時,長沙市五一商圈人頭攢動。位於國金街的悅詩風吟門店外,導購們正極力向往來消費者介紹著店內新品及優惠促銷活動,但鮮有顧客進店。記者留意到,擺在化妝工具區的天然氣木質按摩梳及熱門單品享鮮萃面膜等商品生產日期仍停留在2019年。(8月9日,消費者正在悅詩風吟店選購商品。
  • 柳宗元:行歌坐釣,筆筆天外奇情
    ——《江雪》一幅中國畫般水墨點染的雪中孤翁垂釣圖在眼前緩緩展開,千山萬徑連一隻鳥一個人的蹤跡都不見,只有一個身披破舊蓑衣頭戴笠的老翁乘著一葉孤舟而來,獨坐在寒江邊在茫茫大雪中垂釣。這位孤獨的老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唐代的大詩人中絕句寫得好的有很多,山水絕句做得好的,柳宗元肯定是其一。
  • 柳宗元《漁翁》: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清代詩人,著名學者沈德潛(1673~1769年)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於哀怨,得《騷》之餘意.」這也難怪,柳宗元年少得志,30歲就做到了監察御史的職位。本想好好在朝廷中施展拳腳,銳意改革,實現平生報復。可是轟轟烈烈的改革,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這以後,柳宗元的人生就發生了徹底的轉折。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