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注釋】 ①漁翁:含有自況意味。漁翁獨往獨來,突現出詩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 緒。②西巖:指《始得西山宴遊記》的西山。③欸乃:象聲詞,行船搖櫓聲。又作「曖廼」 「靄廼」「靄」。(見宋惠洪《冷齋夜話》二《洪駒父評詩之誤》)
【題解】
這是寫於永州的一首抒情小詩,猶如一幅小品畫,攝取漁翁生活的幾個鏡頭,表現一種對閒適意趣的嚮往。第一二句寫漁翁的生活。即夜晚住在湘水之濱的西山之上; 拂曉時,打水燒火煮飯。這裡,作者不說汲 「水」 燃「薪」,而以 「汲清湘」、「燃楚竹」 取代,出語不凡,造語新奇,增添了詩意的廣闊度和縱深感,仿佛詩中人物有一種古樸孤高的品格。第三四句寫景。煙消日出了,應該見到漁翁了,可是 「不見人」,人到哪裡去了呢? 突然 「欸乃」一聲,響徹在青山綠水之間。這裡,仍然是「不見人」 而只聞其聲。這種 「聞其聲而不見人」 的寫法,實屬高妙奇趣,展示了一幅山高水遠、幽深寥寂的神秘境界。最後兩句寫作者的觀感。回看天邊,「欸乃」 之聲猶在,但小舟已在江上順流遠逝,只有那巖上的白雲自由地飄動,仿佛在向小船追去。這裡,詩意拓展,自由廣闊,益增韻味。
全詩既寫出了永州山水深邃飄緲之美,也表現了作者對這種自由閒適生活的嚮慕。實際上,這種嚮慕是作者政治上遭受打擊後的苦悶情緒的另一表現形式,即以樂寫悲之謂也。
【逐句翻譯】
漁翁夜傍西巖宿,漁翁夜晚傍著西山的巖壁歇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天曉時汲取湘江碧水點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煙霧消散紅日冉冉卻不見人影,
欸乃一聲山水綠。忽聞欸乃一聲山水頓現出青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漁翁乘舟下至中流而回望天際,
巖上無心雲相逐。只見巖上無心的白雲似在追逐。
【鑑賞】
這是一首山水詩。其寫景極富「清」趣、「奇」趣,抒發了幾分孤寂情懷,略略 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憤。此詩作於永州。
蘇東坡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 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此詩極富「奇趣」,「反常合 道」有兩處: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蘊意清雅,給人以超凡 絕俗之感,亦見出漁翁孤高的品格。這就是造語「反常」,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情趣, 也就是「合道」。按理「煙消日出」之後應讓人物出場,可是第三句說「不見人」,也是 「反常」。「煙銷日出」之後,山水頓見青綠原貌,此時聽到「欸乃」之聲,雖不見人,而 人必隱於山水之中,亦甚「合道」。
三、四句寫出了山水的清麗,櫓聲的悅耳,而不見 人,則營造了一種清寂空闊而又帶幾分神秘的境界,隱約見出漁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 的心境,亦表現出一種奇趣。末二句言漁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際,只見巖上白 雲似在追逐漁舟。此詩緊扣一個「清」字:山水景物是清麗的,而水尤清碧;「煙消」而 「不見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闊的江面,「欸乃一聲」是清亮的;巖上白雲「無心」而「相 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閒,微微寄寓了詩人政治失意的孤憤,豈不有「清」趣哉? 蘇東 坡欣賞此詩之「奇趣」,主張刪去末二句,引發數百年之爭執。
南宋嚴羽、明胡應麟、清 沈德潛等同意東坡的意見,以為刪去好;而南宋劉辰翁、明李東陽等以為有此二句,則 異於晚唐。兩派爭論的焦點在於對「奇趣」的看法不同。贊同東坡意見者,認為以「欸 乃」奇句作結,不僅「餘情不盡」,且「奇趣」更為彰顯。晚唐詩確有獵奇太過之處,但 亦有出奇制勝而發盛唐所未發者,豈可一概抹殺? 此詩之優點,正在於奇趣,雖合「晚 唐」,又有何妨? 「詩必盛唐」,不正是明詩的病根之一麼? 故東坡之就詩論詩,則較為 通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