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同源說被推翻,最新研究證明兩者氧同位素成分和含量不同

2020-12-05 天文同好樂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地球作為太陽系七大行星之一,體積和質量都屬於中等偏下。儘管在四顆巖質行星(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都位居「老大」(地球的質量為1,金星為0.8,火星為0.1,水星為0.05),但奇怪的是,地球卻擁有一顆與其自身的質量和體積極不相稱、大得異乎尋常的天然衛星——月球。

月球陰影凌地

在太陽系中,大多數天然衛星都存在於土星和木星等氣態巨行星的周圍,與地球類似的只有火星,它擁有兩顆質量很小、外形不規則衛星——火衛一「福布斯」和火衛二(德莫斯)。對於火星的這兩顆衛星,目前主流的觀點是,它們可能曾經是小行星,後被火星的引力所俘獲而成其衛星。另外,和地球質量差不多的金星卻沒有衛星。

木星和地球體積對比

這樣幾相一對比,我們就能明顯感覺到地月系統的不尋常之處——月球顯然太大了,它的質量達到了0.01個地球。月球到底是是如何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將之俘獲的?這些問題一直就是人類極其關注的自然科學的謎題之一。關於月球的起源,歷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假說和理論,包括「俘獲說」、「分裂說」、「大碰撞說」、「同源說」等等。而其中最流行的兩種假說就是「地月同源說」和「大碰撞說」。

月球上的地球輪廓

「地月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由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同一團物質「雲」同時聚集形成。地球初步成形時,周圍還有大量塵埃和石塊繞著地球旋轉,較靠近地球的塵埃和石塊被地球捕獲,而有些石塊由於轉速過快,無法落到地球上,便由於自身引力聚攏起來,形成了地球的一顆天然衛星。而「大碰撞說」則認為,在距今45億年前的早期太陽系,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的火星大小的巖石物體撞向了年輕的地球,拋射出來的物質被送入地球軌道,逐漸聚集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月球與地球

以上兩種較為流行的假說當然都有一些證據支撐,如果「地月同源說」成立,地球和月球則無疑是標準的「同卵雙胞胎」;假如「大碰撞說」成立,則月球的起源是由大部分「原行星」物質與少量的地球物質混合而成。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是「同卵雙胞胎」,地球和月球的物質構成應該是相同的。但就在前幾日,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地球和月亮不是「同卵雙胞胎」!

這份題為《地球和月球獨特的氧同位素成分》的論文可能挑戰「地月同源說」月球形成理論,因為新的研究揭示,地球和月球並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相似。研究人員非常精確地測量了阿波羅太空人從月球帶回的巖石中的氧同位素的分布情況,這些樣品包括玄武巖、高原巖漿、平原巖漿和火山玻璃,這些都是巖漿快速冷卻的產物。他們發現,氧同位素組成及含量因巖石的類型而異,而從月殼中提取的樣品中的氧同位素與來自地球的氧同位素最為不同,越是月殼深處的巖石,氧同位素與地球的差異越大。

原行星撞擊地球

這個證據幾乎肯定地將月球的起源理論指向了「大碰撞說」而推翻了「地月同源說」。分析認為,45億年前一顆原行星撞上了初生的地球,80%的原行星物質構成了月球的內核,而月球的外殼則是由原行星與地球碰撞產生的碎片聚集而成,所以表面物質看上去與地球物質差異不大,但越往深處差異越大。這也另外說明了那顆原行星與地球的起源也不盡相同,至少形成的地點可能離太陽極為遙遠。

相關焦點

  • 月球或非一次碰撞形成,地月氧同位素組成不同挑戰主流假設
    月球或非一次碰撞形成,地月氧同位素組成不同挑戰主流假設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3-10 08:54
  • 月球形成之謎:科學家發現氧同位素差異,填補「大碰撞說」缺口!
    而對於月球的由來,學界也眾說紛紜,同時也誕生了很多理論,如分裂說、捕獲說、地月孿生生說等等。其中普遍認可的一個理論是「大碰撞說」,不過依然有些細節存在爭論。據《每日星報》3月10日報導,最新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一研究報告稱,科學家分析了月球深層樣品,發現地球和月球具有明顯不同的氧同位素,這個一發現將大大支持了「大碰撞說」理論。什麼是大碰撞說?
  • 對隕石的研究可能顛覆對水來源的固有認知
    8月28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地球一直都是「潮溼」的。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地球形成時,內太陽系(太陽系中小行星帶以內的區域)中的物質,而不是來自遠方的彗星或小行星。這種隕石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們與地球的同位素相似性。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具有與地球相似的氧、鈦和鈣同位素,這項研究表明其氫、氮同位素也與地球相似。
  • 對隕石的研究可能顛覆對水來源的固有認知
    8月28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地球一直都是「潮溼」的。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地球形成時,內太陽系(太陽系中小行星帶以內的區域)中的物質,而不是來自遠方的彗星或小行星。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地球形成時內太陽系中存在的材料。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日前有科學家提出新理論說,45億年前地球地核的一次大爆炸「炸」出了月球。荷蘭學者維斯特倫恩提出,月球原本也是地球的一部分,45億年前地球自身的一次大規模核爆炸將地球和月球「炸飛」分離,進而形成了現在的月球。
  • 14億年前大氣氧含量為現今水平4%
    研究團隊通過對14億年前華北克拉通下馬嶺組沉積物中微量元素和生物分子化石等的高精度分析,發現沉積物沉積的水體底部含氧、中間水體厭氧的地球化學證據與現今秘魯和智利海岸的最低含氧帶相似,從而成為全球地質歷史上最古老的海洋最低含氧帶。他們根據海洋化學結構與碳—氧循環動力學原理,建立了氧氣消耗模型,確定中元古代大氣氧含量不低於現代大氣的4%。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降水(三)
    Rayleigh模型通過若干假設,如絕熱冷卻假設、水滴快速凝結並脫離氣團本體等,最終給出了氧同位素、凝結溫度以及初始溫度之間的關係(Goldsmith et al., 2017; Gat, 1996)。
  • 科學家稱鑑定氧同位素可揭示太陽系起源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氧是地球上蘊藏最豐富的元素,大約佔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地球上的氧具有三種穩定同位素形式:氧16、氧17和氧18。
  • 地球和太陽的組成成分相差無幾?那為什麼兩者相差這麼多?
    那為什麼兩者相差這麼多?但是,這兩個天體的元素組成卻驚人地相似。一項新的分析顯示,太陽和地球上的元素幾乎是一樣的,但地球上揮發性更強的元素比太陽上的要少(這些元素會在高溫下蒸發)。這表明地球是由原太陽星雲(當初形成太陽的塵埃和氣體星團)中的物質形成的,但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氦、氫、氧和氮等揮發性元素卻被剝離了。
  • 隕石研究再次證明:地球誕生之初就擁有足夠形成水的氫元素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霞)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此前有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由撞擊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帶來。但法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通過對隕石進行研究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源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等物質釋放的氫。這表明地球形成之初就擁有足夠的形成水的基礎元素,也就是說,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比較潮溼。
  • 隕石研究再次證明:地球誕生之初就擁有足夠形成水的氫元素
    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劉霞)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此前有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由撞擊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帶來。但法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通過對隕石進行研究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源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等物質釋放的氫。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對揭示年代至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律,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檢驗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和指導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樹木年輪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作為一種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標被廣泛地用於重建過去氣候變化。我國最長的樹輪寬度年表大都基於祁連圓柏所建立。
  • 月球和地球的氧同位素幾乎相同:可證明月球的形成
    研究人員對月球和地球的巖石成分進行了分析之後,他們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性,相似度和其他天體相比係數較高。  英國的研究團體對來自月球的巖石樣本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另外工作人員還從地球的深海之處撈取了大量的巖石做研究,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他們關注最多就是氧氣,而氧氣的佔有量已經達到了50%以上。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Cu有兩種同位素,63Cu(30.83%)和65Cu(69.17%)。Cu同位素分餾已經被用於研究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太陽系早期演化、地球核-幔分異、殼慢相互作用、大陸風化、生命演化、熱液活動和斑巖銅礦成因。近期研究揭示,上地幔的Cu同位素組成非常不均一,δ65Cu(相對於國際標樣NIST976)可以從‒0.68‰變化到1.82‰。前人認為如此巨大的Cu同位素組成是由陸殼物質再循環導致。
  • 什麼是同位素?同位素的關鍵是中子變異
    這與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和我們身體本身息息相關。同位素是原子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使用它們來理解我們的世界。 但是在我們解釋什麼是同位素或它們為什麼如此重要之前,我們需要退後一步,並從整體上看待原子。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最新研究:地核物質洩漏至地幔已有 25 億年時間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布令人震驚的消息:地核物質洩漏長達25億年,但地質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熾熱的地核並不「孤獨」——它已與其它地質層混合在一起,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深處的地核物質已洩漏到地幔柱,並且部分最終會到達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