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和地球的氧同位素幾乎相同:可證明月球的形成

2021-01-07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有關月球的形成,大多數的人們則支持碰撞事件,如今科學家又再一次對形成月球的碰撞事件進行研究發現,碰撞事件的效應非常強大,由它產生的結果就是年輕地球物質和較大天體的碰撞結合在一起,在月球形成之前,地球的表面就擁有了大量的水資源。

  研究人員對月球和地球的巖石成分進行了分析之後,他們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十分驚人的相似性,相似度和其他天體相比係數較高。

  英國的研究團體對來自月球的巖石樣本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另外工作人員還從地球的深海之處撈取了大量的巖石做研究,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他們關注最多就是氧氣,而氧氣的佔有量已經達到了50%以上。

  研究人員聲稱,在太陽系當中氫、氦、氧是三大元素,按照慣例來說,當隕石到達地球的時候,隕石當中氧同位素成分和地球相比是非常奇怪的,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同位素的成分來識別不同的巖石。當研究人員分析月球和地球的巖石時,兩者氧同位素組成相似度竟達到了94%。兩者之間如此高的相似度足以證明了月球和地球一定是在碰撞事件當中形成的。碰撞讓更多的物質融合在一起,所有物質均勻的組成在一起。

  月球的產生是由碰撞形成的理論出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級,而碰撞事件發生在四十五億年前,研究之初,有關月球的形成則科學家則認為是月球主要是由碰撞天體提供物質形成的,在月球的成分當中包含了少量的原始地球成分。但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是那樣的話,月球和地球當中的氧同位素應該是不相同的。但實際上,它們比其他任何天體的相似度都高。

  地球和月球的相似度極高的現象,也只能有月球碰撞形成之扣小行星和隕石碰撞地球來解釋。而這種現象也暗示著地球水資源的存在時間,而在這種碰撞事件水資源幸運的躲過一劫,行星之間的演變過程非常的激烈,但是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或許也有其他的生命物質存在。

相關焦點

  • 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組成不盡相同
    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istinct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Earth and Moon,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組成並不完全相同。這一發現或將挑戰目前關於月球形成方式的理解。
  • 月球或非一次碰撞形成,地月氧同位素組成不同挑戰主流假設
    > 據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地學科學研究,美國行星科學家通過最新高精度測量發現,地球和月球的氧同位素組成並不完全相同,而這一發現可能挑戰了目前人類對月球形成方式的理解
  • 月球是由「忒伊亞」火星大的小天體,與地球撞擊形成!
    根據撞擊理論,忒伊亞是一個大致相當於火星大小或更小的天體,在45億年前撞上了「成長」中的地球。這次碰撞產生了足夠的熱量,形成了巖漿海洋,並將大量碎片噴射到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這些碎片隨後合併成了月球,該理論解釋了地球和月球相互旋轉的方式和速度。
  • 嫦娥五號的「挖土」之旅,能解開月球形成之謎嗎?
    但是,基於月球的尺寸,我們很難想像它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而最終環繞著地球運行的。早在1879年,著名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兒子,也就是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就提出了一個新主張。他認為地球和月球曾經是同一個星體,而月球是由旋轉的地球拋出的物質形成的。他說這將解釋為什麼月球每年都在朝離我們更遠的方向移動。
  • 新發現挑戰月球形成主打理論 或為撞擊形成
    研究人員報告說,這兩種同位素在月球上的比例與在地幔中發現的同位素比例是相同的,都在約4ppm(百萬分之一)以內。  張軍軍指出,這給月球形成的模型提出了一道難題,因為與幼年地球相撞的任何火星大小的天體據信都應該有不同的化學構成。對隕石的研究表明,這些天體具有的同位素鈦豐度能夠偏離地球值達600ppm。
  • 月球形成之謎:科學家發現氧同位素差異,填補「大碰撞說」缺口!
    據《每日星報》3月10日報導,最新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一研究報告稱,科學家分析了月球深層樣品,發現地球和月球具有明顯不同的氧同位素,這個一發現將大大支持了「大碰撞說」理論。什麼是大碰撞說?而忒伊亞的內核和地球的內核後來融合為一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地球的地核會比其他行星稍大的原因。該理論同時也解釋了地球和月球彼此旋轉的方式和速度。因為它們被潮汐鎖定,也意味著月球繞著地球旋轉時始終顯示出與地球相同的一面。大碰撞說的爭議之處,為何月球和地球那麼像?
  • 地球曾有兩個月亮? 月球形成的N個猜想(圖)
    原標題:地球曾有兩個月亮? 月球形成的N個猜想(圖) 它的直徑超過地球直徑的1/4,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沒有其他行星像地球這樣,擁有一顆如此巨大的衛星。   1879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即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兒子——提出了一種觀點。他說,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時,自轉得非常快,地球的自轉周期和由太陽引起的潮汐周期引起共振,部分物質變形被拋離地球形成了月球,地球上廣闊的太平洋就是遺留的痕跡。
  • 地球和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的形成實際上,地球並不能算是太陽分離出去的,同樣月球也不是地球分離出去的。太陽、地球、月球的形成目前來說其實都是假說,所謂的假說和胡說是有天壤之別的。科學的假說都需要一些證據,而主流的假說則需要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以及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它們與最終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還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
  • 忒伊亞為什麼會是月球的前身呢?
    在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過程中,天文學家發現了證據,證明月球是4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一撞向地球後造成的。
  • 月球到底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已經找到確鑿證據,忒伊亞無處可逃!
    對於月球的形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有說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也有說地球轉太快甩出去一塊,更又說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正在監視地球!科學家當然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但也困擾了他們很久,一直到撞擊假說開始在科學界形成統一的認識,這個月球形成的假說大致是這樣的:地球形成後,在地球的軌道上還有一個和火星類似大小的行星,科學家將其稱之為忒伊亞
  • 月巖樣本分析結果挑戰主流月球起源理論
    以氧元素為例,這種元素擁有3個同位素,即16O、17O和18O,每個原子核的中子數量存在差異。如果比較在地球上發現的任何兩個氧樣本,你會發現兩個樣本中的16O、17O和18O的比例基本相同。而在隕石樣本或者火星等其他行星的樣本中,氧同位素的比例往往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樣本中的氧同位素比例與地球上的樣本相同,說明這個樣本極有可能來自地球。
  • 月球巖石透露了多少秘密
    在1879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第二個兒子、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提出,月球是由地球分裂出去的,他認為幼年地球快速地自轉和太陽的潮汐作用形成共振,足以將地球甩出去一部分,形成月球。但後來的學者通過計算得出,這種作用不能夠把地球的物質拋出去。而在1952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尤雷提出,月球和地球一樣,是由太陽系原始的星塵匯聚而成的。
  • 月球是咋來的?科學家:最好的答案能在金星上找到
    但月球既不像忒伊亞也不像火星,從原子角度看,它與地球幾乎一模一樣。最明顯的解決方案也可能是最簡單的,但最新理論也對了解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造成其他挑戰。月球起源最新理論:第一種可能是忒伊亞的確塑造了月球,但忒伊亞的材料構成幾乎與地球完全相同。第二種可能性是撞擊過程徹底混合了所有事物,導致不同的團狀物質和液體完全均勻化,就像煎餅麵糊那樣。
  • 月球誕生的五大"瘋狂"猜想:月球曾經繞著金星轉?
    其它一些行星也以這種方式捕獲衛星,例如:火衛一和火衛二,這是火星的兩顆微型衛星,被認為是捕獲的小行星。「捕獲理論」並非真實的月球起源理論,當然,它只關心月球如何進入地球軌道。地球和月球的化學元素相似性,這兩顆天體的氧同位素比率幾乎相同,從而表明它們的形成基於相同的原料物質。
  • 地月同源說被推翻,最新研究證明兩者氧同位素成分和含量不同
    月球上的地球輪廓「地月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由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同一團物質「雲」同時聚集形成。地球初步成形時,周圍還有大量塵埃和石塊繞著地球旋轉,較靠近地球的塵埃和石塊被地球捕獲,而有些石塊由於轉速過快,無法落到地球上,便由於自身引力聚攏起來,形成了地球的一顆天然衛星。而「大碰撞說」則認為,在距今45億年前的早期太陽系,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的火星大小的巖石物體撞向了年輕的地球,拋射出來的物質被送入地球軌道,逐漸聚集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 月球隕石的簡單辨別方法
    通過顯微鏡觀察,該月球隕石具有角礫結構,角礫具有次輝綠結構,基質碎屑礦物組合和成分與角礫完全相同,屬於玄武巖質月球隕石。」繆秉魁說,「這種巖質的月球隕石有來自火星、月球、和小行星三種可能。根據礦物成分和氧同位素分析,排除來自火星和月球的可能,應來自灶神星,為鈣長輝長無球粒月球隕石,屬於灶神星月球隕石。」
  • 月球繞地公轉方向是怎樣的?與地球自轉方向是不是相同?為什麼?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相同的。至於怎麼判斷相同的?為什麼相同?為什麼要自西向東轉?那就都回答一下。好了方向的規定簡單說完了,再回到題目上來,怎麼判斷月球公轉和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這是因為站在地球北極點上空分別看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它們都是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它們的運動方向是相同的,都是自西向東。那為什麼相同呢?這個問題有多種可能第一,是巧合。
  • 月球是地球的碎片組合?月球:地球的保護神
    最近北京夜間上空連續兩天出現「雙星伴月」天象,月亮來到土星和木星的附近停留,月亮和土木雙星排列成一個三角形。那如果地球沒有月球這顆衛星,我們還會有這樣的生活嗎?如果沒有月球,地球上還會有生命嗎?讓我們一起揭開月球的起源和形成之謎。
  • 專家:月球誕生於暴力大衝撞 系地球"親妹"
    它和地球有「血緣」關係嗎?科學家對月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月球,源於45億年前的一次碰撞月球是怎麼起源的?
  • 探索月球的形成史,觀測月球遠端,月相的形成
    當伽利略號宇宙飛船向外太陽系進發時,傳回了這張月球的圖像。圖片底部清晰明亮的射線坑是第谷撞擊盆地。月球形成於46億年前,與地球形成的時間相同。它的直徑為3476公裡,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0公裡,即1.3光年。繞地球一周需要27.322天,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