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月球的形成史,觀測月球遠端,月相的形成

2020-11-24 騰訊網

月球: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是地球上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造訪過的唯一天體。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首次登上月球。

圖片來源:伽利略任務,噴氣推進實驗室和美國宇航局

滿月。當伽利略號宇宙飛船向外太陽系進發時,傳回了這張月球的圖像。圖片底部清晰明亮的射線坑是第谷撞擊盆地。月球形成於46億年前,與地球形成的時間相同。它的直徑為3476公裡,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0公裡,即1.3光年。繞地球一周需要27.322天,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23%。

月球有一個小的富含鐵的核心,主要由巖石組成。月球的表面布滿了隕石坑,是在太陽系形成後約5 -7億年的年輕時期,小行星撞擊造成的。持續到大約20億年前的火山活動是導致玄武巖熔巖浮冰淹沒地表、冷卻並凝固成平原的原因。這些平原被稱為「海」,雖然它們沒有水。月球不僅缺水,而且沒有永久的大氣層。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表面引力的六分之一。這種力量太弱了,無法在月球周圍永久保留一層氣體。然而,月球表面有一個非常輕的臨時大氣層,由鈉和鉀組成,能夠不斷地補充太陽風。

圖片來源:伽利略任務,噴氣推進實驗室和美國宇航局通過每日天文圖發布

多彩的月亮。這張照片是伽利略號宇宙飛船經過月球時拍攝的。它是由三種不同顏色的圖像合成的,用誇張的配色來強調構圖的差異。藍色區域富含鈦,橙色區域少鈦,紫色區域少鐵。

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潮汐力減慢了月球的自轉速度,直到月球與地球的軌道被鎖定。因此,月球總是保持其表面的同一面面對地球。當月球繞著地球運行時,整個月球面向太陽的那一半是被照亮的,但我們能看到的這一半被照亮的部分是變化的。因此,月球似乎改變了形狀或相位。月球的遠側又時被照亮,有時處於黑暗之中。因此,把月球遠側稱為「月球的陰暗面」是不正確的(抱歉,平克·弗洛伊德)。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6號全體太空人

月球的遠端。阿波羅16號月球東側和遠側的米制照相機圖像。圖片左下角顯示了從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月球的一部分。在邊緣8點位置的黑暗區域是危海邊緣,在它右邊的是月球陰暗面。右上角的區域顯示了月球遠端巨大的隕石坑。月球的直徑為3475公裡,圖中10點30分方位是月球的北面。月球潮汐的其他影響是減緩地球的自轉,增加月球軌道的大小。

因此,月球比它現在的位置更接近地球。現在人們認為,月球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最後階段,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天體碰撞後,碎片重新堆積而成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的平均密度更接近地幔的密度。

圖解:在阿波羅8號任務,於1968年的聖誕夜從月球看見的地球。非洲在日沒的邊界線上,美洲在雲層之下,在邊界線末端左邊的是南極大陸。

新月是地球、太陽和月球大致排成一線時形成的。在地球上我們看不見新月。四分之一月是月球可見面的二分之一被照亮時形成的,這發生在新月形成後一周左右。在新月和滿月之間,據說是漸盈的時候。在四分之一月和滿月之間的這段時間,當我們看到月亮兩半邊都凸出時,它是凸月。大約一個星期後形成滿月的最後一個四分之一,這時可見的那一半就被照亮了。月相從滿月到新月,月亮逐漸虧缺。通常當月亮升起或落下的時候,它看起來比在當空的時候要大。這種明顯的尺寸增長是一種視錯覺。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Phy-ray- curiou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月相表:探索月球陰晴圓缺在腕間的變化
    背景如果歷數最沒有實用價值的複雜功能,那麼「月相功能」一定是榜上有名,對於生活中隨便花上幾百塊錢買個望遠鏡,就可以觀察月球數隕石坑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實在找不到時刻留心月球陰晴圓缺的理由。然而我相信,至少《暮光之城》中的狼人Jacob Black一定不會這麼想,如果擁有一塊可以顯示月相的腕錶,他掌握自己變身的時間一定會變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關於對月亮的重視,古代人一定會投狼人一票。自古以來,對人類來說,簡直沒有比觀測月亮堅持得更久的事了,如果說人類的科學是從觀測月亮開始的也不為過。最早的科學如曆法、數學、農業學、航海學更不用說天文學,這些科學的研究,都離不開月亮的幫助。
  • 人類月球日,月相腕錶致敬
    51年前的今天,一個美國人邁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他就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著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於是這一天,被定為「人類月球日」。人類月球日,就在今天。一起看看腕上月亮吧浩瀚的太空承載了人類探索的熱情,神秘的月球寄託了人類對未知的嚮往。
  • 月球觀測
    月球觀測  對廣大天文愛好者來說,掌握月球的光學觀測,實為一技之本。 由於月球的視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觀測的項目多,而且通過認真的觀測,比較容易獲得觀測成果,因此,月球觀測是進行天文普及教育的最生動最真實的活動。
  • 月球是怎麼形成的?五大假說,一一道來
    月球是人類踏足的第一個新世界,這些探索中帶回的信息,加上自動太空飛行器和遙感觀測所收集的信息,使人們對月球的了解超過了除地球之外的任何其他宇宙天體。    然而,在仰望月亮這麼多年後,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它是如何形成的。
  • 科學家為月球遠端奇怪的不對稱性提供了新的解釋
    月球與地球潮汐相接,所以在太空飛行之前,我們只知道月球的一面。沒有理由認為地球面與遠地面會有所不同。但現在我們知道他們不一樣。月球軌道飛行器1號到5號分別在1966年和1967年發射到月球。軌道器的主要焦點是著陸點,但月球軌道器4拍攝了95%的月球遠側。這是NASA的月球軌道器在1967年拍攝到的月球遠端照片之一。
  • 月球上被稱為「月海」的陰影區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17世紀時,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觀測到了月球表面這些陰暗的區域,如同地球上的海洋一般,而且所佔面積巨大。科學家們雖然將其命名為「月海」,實際上,這個名字卻並不符實。因為這些區域不但不是海,而且連一滴水都沒有。月球上被稱為「月海」的陰影區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 重啟探索月球計劃 如此優越的觀測臺 可行性有多大
    阿波羅計劃終止於1972年年末,至此,卡拉瑟斯的望遠鏡孤獨的佇立在卡迪爾高原,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們夢想和計劃在月球上觀測整個宇宙的腳步。現階段,對月球的探索與利用再次受到關注,天文學家們設想在月球上建造觀測臺,如果這種設想真的可行,那臺孤獨的望遠鏡可能不久就會迎來很多新朋友了。
  • 月球誕生的五大"瘋狂"猜想:月球曾經繞著金星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開始探索這顆衛星,揭曉它的形成之謎。目前,科學家提出了關於月球形成理論的大膽設想:1、捕獲理論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月球最初是在其它區域形成的,甚至它之前環繞另一顆行星(可能是金星)轉,之後被地球引力牽引最終進入地球軌道。
  •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遠端的國家
    探月四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包括開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探測、建立無人的月球科考站,讓著陸器、機器人和地面上的人更好地聯合工作等。  另據美國《新聞周刊》雜誌網站1月2日刊登的題為《中國計劃2018年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遠端的國家》的報導稱,中國這一項目的主要任務就是登陸月球遠端。
  • 月球有陰晴圓缺的月相變化,那麼月球上看地球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而像地球那樣的行星和月球那樣的衛星本身是不發光的,所以在遙遠的距離上幾乎是無法看到行星和衛星的,在天文觀測中,對於遙遠星系中行星的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通過直接觀測發現的,而是通過「掩星法」來推測的。
  • 月球曾是地球一部分?形成於撞擊中?月球起源謎團很多!
    目前月球起源假說中,撞擊說是一種較為主流的認識,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組成部分,地球被火星大小的星子撞擊,進而形成了月球。太陽系的形成假說主要認為太陽系及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都形成於一片星雲。本身比較平靜的星雲在某種擾動下開始融合聚集,形成了無數的類似小行星的「星子」,它們不斷地碰撞融合,先是形成了太陽,太陽形成後吸引周圍物質在太陽的黃道面上逐漸向太陽聚集,這個過程中一些星子碰撞融合形成行星,圍繞太陽黃道面旋轉。早期的太陽系比現在混沌,天體亂竄,碰撞經常發生。地球形成之後屢次遭受撞擊,有些說法認為,地球上的水就是彗星帶來的。
  •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通過對月球隕石以及月球土壤樣品的分析,月球的起源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 月球的形成時間和地質構成,為什麼關係到地球誕生和人類未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從肉眼觀測到載人登月-人類對月球的偏愛,藏在整個逐月曆程之中儘管夜空中的月亮,遠沒有白日裡的太陽耀眼奪目,就連我們看到的月光都是向太陽借的光。從「月有陰晴圓缺」到「海上明月共潮生」,既是古人通過月亮來抒發情感,也是前人對月亮觀察之後得出的經驗,這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月相變化和天體引潮力嗎?儘管距離上一次人類在月球上留下腳印,的確已經過去了超過50年的時間,而近年來也沒有任何國家開展過載人登月任務。
  •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除了偵察該地區的資源,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這些飛行任務還將測試在月球遠端進行各種科學調查的可能性。兩位著名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蘭·賈尼博士和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亞伯拉罕·勒布教授認為,可以在月球遠端進行引力波天文學研究。他們解釋了引力波月球宇宙學天文臺將如何成為探索最豐富和最具挑戰性頻率的引力波的理想選擇。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科學家推測稱是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才形成現今的月球。忒伊亞被認為和火星大小差不多。月球作為圍繞著地球的星球,它的來歷一直都很神秘,而忒伊亞則被認為是月球的來源。很早以前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匯集在一起能夠形成現今的月球,這種推測是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愛德華·貝爾布魯諾和理察·戈特首次構想的。
  • 月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最初認為的要晚一些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翻譯:周唯亮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編排:胡暖暖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 月球的最高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150米,它是如何形成的?
    這些雄偉的山脈形成了地球獨特的風景。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體積只有地球的1/49,那麼月球上也有山脈嗎?月球雖然小,但也是一顆巖質星球,相信很多人通過天文望遠鏡通過觀測月球,除了可以看到無數的隕石坑之外,還有就是連綿不斷的環形山,這說明月球上也是有非常多的大山。
  • 從月球觀測地球(新知)
    月球是人類目前唯一能到達的地外星球。當歌手們唱著「我在仰望,月亮之上」,科學家提出,如今從地球上看太空、從太空上看地球,已然不是難事。如果在月球上布設遙感器看地球,能實現嗎?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郭華東院士提出了面向全球變化的月基對地觀測設想:在月球上布設一系列科學傳感器,利用月球作為對地觀測平臺,來對全球尺度的科學現象開展研究,對於實現長期連續的大區域全球變化和宏觀地球科學現象的觀測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星—機—地的觀測平臺,利用月基傳感器觀測地球宏觀科學現象具有明顯優勢。
  • 探索月球的「另一面」
    儘管隨後各大媒體又集體出來闢謠證實這句話根本子虛烏有,但神秘的月球背面還是成功引起了民眾關注。  既然霍金沒有說過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話,那麼月球背面究竟有什麼呢?為什麼人們一直對月球背面存在多種猜測呢?  月球背面為什麼這麼神秘  實際上,月球背面之所以顯得神秘,原因在於我們無法從地球上直接觀測到那裡。
  • 月球的存在,對人類有哪些意義?
    形成海洋潮汐月球直徑3476公裡,質量是地球的81分之一,對地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潮汐作用,地球表面積的71%被海洋覆蓋,海平面出現周期性的運動叫做潮汐;直到十七世紀牛頓建立萬有引力,科學家才解開了潮汐之謎,原因是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其中月球引力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