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肉眼就能觀察到的皎潔,如玉盤的月亮並不是玉盤一般的無瑕,而是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陰影斑塊。古代人想像那些斑塊是各種圖案,表明月亮之上是有生命居住的。17世紀時,著名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觀測到了月球表面這些陰暗的區域,如同地球上的海洋一般,而且所佔面積巨大。科學家們雖然將其命名為「月海」,實際上,這個名字卻並不符實。因為這些區域不但不是海,而且連一滴水都沒有。
月球上被稱為「月海」的陰影區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拋開這個歷史上名不副實的名字,月海在人類對月球的研究中是很重要的。通過現代太空觀測技術,尤其是美國的阿波羅飛船所得到的影像可以得知,月海其實是月球表面廣闊的大平原。它們只是在地勢上低於月球表面,形成了一個個貌似「海」或「湖」的盆地。目前已經確定月球上有22個大小不一的月海,向著地球的那部分月海約佔月球正面面積的40%,而月球背面的3個月海僅佔半球面積的2.5%。月海中最大的「風暴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半個歐洲西部。月海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人們觀測到有橢圓形的,有狹長形的,也有一些斷斷續續連接在一起的。
長久以來,關於月海的形成,科學家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早期的科學家們認為,月海的形成是月球上火山噴發的結果;是月球內部噴流出的月海熔巖,在月球表面蔓延開來,形成了月海。然而,天體物理學家經過觀測和精密的計算,認為月球火山不具有如此大規模噴發的條件。月球表面也沒有找到如此巨大的火山或者噴發口,能夠讓如此大量的熔巖從月球內部到達表面。因此,這種「火山噴發說」是不能成立的。
科學家們又提出了「隕石撞擊說」。當然,同持這一理論的科學家們意見也不盡相同。一些科學家認為,一些隕石或小星體撞擊了月球表面,是撞擊時產生的極高溫度形成了月海;另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是這些星體在撞擊時擊破了月球的月殼,使月幔流出,從而形成了月海。總之,他們都認為是外來的撞擊力量導致月球表面形成了坑坑窪窪的月海。但是此說也遭到了很多反對,最有力的反駁就是,如果月海真的是由外來天體撞擊造成的,那麼在月球形成的漫長歷史中,大量的撞擊應當大致均勻地分布在月球表面。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月海大量地集中在了正面的半球。
隨著探月活動的深入,一些科學家們又提出了一種匪夷所思的新觀點。他們認為,月海的形成有可能是「人為」的。科學家們在對月巖的分析中發現了某種金屬顆粒,這種金屬在星球的自然演變過程中是不可能形成的。對這些金屬顆粒的深入研究更令人驚奇,人們發現其中的純鐵顆粒是不鏽鐵。也就是說這種鐵在形成時經過了脫硫和磷的防鏽工藝,這更加表明,只有在高度文明的智慧生命手中,才有可能形成這種非天然的金屬。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們甚至猜想,月球始終背對著地球的暗面並不是天然如此,而是某種生活在其中的外星生命支配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人類現在對於月之暗面還是知之甚少,無法通過有效的探測手段窺見其全貌。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麼月海的形成則很有可能就是這些「月球人」造成的。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鄰居,是人們理想的研究和實驗場所。本世紀初,我國已經啟動了探索月球的「嫦娥計劃」,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真正徹底地了解奇妙的月海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說小編認為伴隨著人類科技的逐漸發展,我們一定能解開月球乃至宇宙的諸多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