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2020-07-26 技術力量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未來幾年,多個空間機構將向月球南極地區派出飛行任務,其中甚至包括太空人,旨在進行重要研究。除了偵察該地區的資源,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這些飛行任務還將測試在月球遠端進行各種科學調查的可能性。

兩位著名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蘭·賈尼博士和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亞伯拉罕·勒布教授認為,可以在月球遠端進行引力波天文學研究。

他們解釋了引力波月球宇宙學天文臺將如何成為探索最豐富和最具挑戰性頻率的引力波的理想選擇。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最早預測了引力波。本質上,引力波是由黑洞或中子星等巨大物體的合併所引起的時空漣漪。

第一個被證實的引力波事件發生在2016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科學家宣布引力波來自Markarian 231,一個距離超過13億光年的黑洞雙子系統。

自那時起,隨著更多探測器的上線,世界各地天文臺之間的合作,以及技術和方法的改進,天文學家共探測到56個引力波候選事件。利用這些事件,天體物理學家能夠對廣義相對論進行測試,這有助於他們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許多傳統方法不足的地方。

勒布教授表示:「傳統的天文學都是通過望遠鏡來探測光線。有些環境,比如星系的核心或恆星形成區域,在不透明的氣體和塵埃雲背後被遮擋。另一些環境,比如周圍沒有物質的黑洞,則不會發出任何光。引力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探這些環境的機會,這是我們以前從未探知過的。它們最強的來源是黑洞的合併,這為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試驗平臺,因為它們是該理論所預測的最極端的時空結構。」

天文學家希望通過月球射電天文臺不受幹擾的工作。對於太空望遠鏡,比如哈勃、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蓋亞等,它們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工作意味著能夠收集不受波長扭曲的光,而不需要適應性光學器件。

當涉及到幹涉儀和引力波時,情況也是如此。基本上,幹涉儀依靠兩個或更多的合併光源以產生幹涉圖案,然後由光電探測器分析,以注意任何突然的變化。當幹涉儀截獲引力波時,波紋會引起可測量的扭曲,科學家們用它來確定光源的性質和距離。

不幸的是,由於引力波非常難以探測,因此幹涉儀必須非常敏感,這使得它們很容易受到幹擾。首先,探測器的手臂需要保持在真空狀態,以消除空氣分子可能的幹擾,地震事件也會導致幹擾。

但在月球上,由於月球在地質上不活躍,沒有大氣層可言,這些幹擾將幾乎不存在。勒布教授解釋說:「由於月球沒有地質活動,地震噪音極低。這使得它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頻率範圍,比從地球上能夠進入的引力波小兩個數量級。這種情況類似於建造一個射電望遠鏡而不是光學望遠鏡。月球也沒有大氣層,因此其表面的真空度已經遠遠高於地球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和室女座幹涉儀器的真空管。」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賈尼博士提出的宇宙學引力波月球觀測站構造圖

在月球遠端的宇宙學引力波月球觀測站(GLOC)能揭示真正有趣的東西。在地球上,科學家們能夠探測到的黑洞合併種類是有限的。而在月球上,一個觀測站可以進入天文學家目前無法洞察的領域。勒布教授說:「新的頻率範圍使我們能夠通過可觀測宇宙的大部分體積來探測中等質量的黑洞。」

已經有科學家提出利用引力波來研究黑洞、超新星的內部,定位暗物質,並測量宇宙的膨脹(也就是哈勃常數)。最後一種可能性尤其誘人,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逐步降低哈勃常數測量的不確定性水平。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不得不處理一種被稱為 &34;的差異。在這種差異中,隨著宇宙膨脹的不確定性的減少,並沒有被不同測量值之間的減少所對等。

賈尼博士說:「月球的軌道使宇宙學引力波月球觀測站能夠精確地確定合併黑洞和中子星的宿主星系,這對解決哈勃張力至關重要。」

賈尼博士和勒布教授建議設立宇宙學引力波月球觀測站另一個令人信服的原因是美國航天局和其他航天機構未來幾年將陸續進行月球探索計劃。除了2024年之前將美國太空人再次送回月球之外,美國宇航局還希望在此後建立一個可持續月球探索的計劃。

這將包括一個可以定期前往月球表面的軌道空間棲息地,以及在月球表面建立有利於長期探索任務的基礎設施。

勒布教授說,現在是考慮我們要在那裡建立什麼樣的基礎設施的最佳時機。他說:「現在時機已經成熟。過去,科學家們考慮的是射電、紫外線和X射線望遠鏡。在月球建站為大型科學項目提出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我們希望科學界能認可這種可能性。」

相關焦點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簡單通俗解釋
    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就像一艘穿越平靜海面的船在其後留下絲絲尾波一樣,宇宙中移動的「飛船」也會產生引力波。不同的是,引力波情況下的「飛船」卻是極度猛烈的物體,所引發的事件要劇烈得多,如黑洞合併、中子星碰撞、超新星爆炸等。所有這些都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波,隨著其漣漪在宇宙中的傳播而進行拉伸和擠壓。如下面動畫所示兩個黑洞碰撞的最後片刻所產生的引力波。
  • 引力波是什麼東西?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波紋,就像一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航行時留下的尾跡一樣,宇宙中移動的物體會產生引力波。在引力波的情況下,「飛船」是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生的極其劇烈的災難性事件:黑洞合併、中子星碰撞、超新星。所有這些都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波,當波漣漪在宇宙中傳播時,會拉伸和擠壓它。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 0顆星 - 為了滿足天琴衛星對入軌精度的要求,天琴計劃將首先發展月球和深空衛星雷射測距技術,幫助實現對天琴衛星毫米級的定軌精度;  ● 1顆星 - 空間等效原理檢驗實驗:利用一顆衛星在約700公裡的軌道高度上將等效原理的檢驗提升到10-16水平;  ● 2顆星 - 下一代重力衛星實驗:利用兩顆衛星在約400公裡的軌道高度上、藉助雷射測距對全球重力場進行高精度測繪
  • 如何探測引力波?
    【陳孝良:人類可以「聽到」的引力波】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首先傳出撞擊聲,7毫秒後,漢福德的探測器也傳出撞擊聲。這意味著有引力波傳到了地球,並被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
  • 引力波背景將帶來什麼?
    文/陳根引力波是發生在空間和時間極端結構中的扭曲,通常在黑洞和/或中子星之間的碰撞中產生。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首次對這種波進行了預言,但直到2017年,它才被一項名為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實驗的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首次探究到的引力波相當於一次猛烈而短暫的爆炸。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在悶聲幹大事...
    因此,引力波就誕生了。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它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抵達地球,被引力波探測器LIGO的兩個探測器以7毫秒的時間差先後捕捉到。
  • 嫦娥4號捷足先登,中國首個引力波天線或建月球上
    編者按:有了嫦娥4號打基礎,中國第一個引力波天線或建月球上!美國宇航局為了與中國展開月背科學項目競爭,提出了月背引力波天線計劃,用來配合2024年重返月球任務。其中,引力波將是一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學科。在嫦娥4號登陸之後,美國宇航局也開始蠢蠢欲動,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中就有建立月背引力波天線的方案。2016年,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引力波事件,通過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還發現了數十起類似的引力波事件。它們都是來自遙遠的黑洞、中子星合併,強大的引力波可穿過數十億光年抵達地球。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悶聲幹大事
    因此,引力波就誕生了。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它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抵達地球,被引力波探測器LIGO的兩個探測器以7毫秒的時間差先後捕捉到。
  • 顛覆宇宙觀:神秘的引力波終於找到了!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收到可靠證據稱,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已經成功偵測引力波!目前,LIGO研究團隊正收集數據,撰寫報告,不日就將公布這一驚人發現。如果是大質量物體運動,例如兩個黑洞碰撞,所產生的曲率變化會像波一樣向外傳播,導致時空壓縮、伸展,這就是引力波。引力波現象是廣義相對論的局域洛倫茲共變性的結果之一,因為它限制了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相反,牛頓引力理論中的相互作用都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引力波。
  • 科學家藉助新引力波模型,有望進一步了解神秘的中子星
    伯明罕大學的引力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模型,有望對中子星的結構和組成產生新的見解。該模型顯示,恆星內部的振動,或稱震蕩,可以僅通過引力波信號直接測量出來。這是因為中子星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變形,導致它們以特徵頻率振蕩,這些特徵頻率編碼了引力波信號中關於恆星的獨特信息。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引力波毫無懸念拿下
    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天宣布,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引力波探測計劃的三位關鍵科學家,獎勵他們在「LIGO探測器、引力波探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引力波無處不在,但是非常微弱,只有像超新星爆發、中子星與黑洞相撞、黑洞合併,才會產生足夠強烈的引力波。早在1957年,人類就開始了引力波探測,但一直沒有得到直接證據。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引力波或將幫助我們找到銀河系外的行星
    關鍵的是,那些阻礙遙遠光線到達地球的障礙通常不會阻礙引力波。但是,引力波非常微弱,因而極其難以探測;即使是愛因斯坦也不確定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或是能否被證實。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科學家在2015年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發現了引力波存在的第一個直接證據。LIGO使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幹涉儀——一個在華盛頓州的漢福德,另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來探測引力波在物質中傳播時所引起的扭曲。
  • 月球神秘閃光引起人類注意,原來是小行星瘋狂撞擊
    近日,一張顯示小行星撞擊月球引起閃光的地圖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這些環形撞擊是NELIOTA天文臺探測到的第100次撞擊,也是Sharjah月球撞擊天文臺於2020年3月1日首次觀測到的撞擊。也就是說,有時夜晚的閃光實際上是小行星撞擊月球。 由於這些撞擊提供了關於地球自身的大量空間巖石的有價值的信息,科學家們已經建立了一些程序來尋找月球上代表月球撞擊的短暫閃光。
  •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劉慈欣談引力波:未來長期對人類生活無意義 2016-02-23 13:08:55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組宣布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信號,成為近期全球熱議的話題,這一發現印證了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亞洲首位獲得雨果獎(世界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在2008年出版的《三體》中曾對引力波這樣表述道:「羅輯一家遠遠地就看到了引力波天線,但車行駛了半小時才到它旁邊。這時他們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巨大。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微弱引力波掀起科學界「軒然大波」    2016年2月11日,距離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剛好100年。  這一天,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組宣布,探測到來自一個雙黑洞併合事件的引力波。「引力波被探測到」這一話題,瞬間激起全世界網友和科學界人士刷屏討論。
  • 黑洞引力波到達地球,會發生什麼?
    2015年9月,來自這個古老宇宙事件的引力波最終襲擊了地球。幸運的是,引力波在如此遠的距離上減弱了。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幸運呢?如果幾個黑洞相撞發生在太陽系中,我們還能生存嗎?如果地球被巨大的引力波撞擊,會發生什麼?是什麼引起了這些波動?怎樣才能發現它們?
  • 引力波揭示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碰撞
    來自LIGO和Virgo引力波觀測站的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天文學家使用的公共資料庫中檢測出的候選事件。科學家們仍在對數據進行分析,以驗證什麼產生了引力波。LIGO和Virgo以前曾從一對合併的黑洞和中子星中收到引力波,這些星體是密度極高的。此前,科學家發現了黑洞和中子星之間會合的暫定信號,但是這個信號很弱,可能是一個假警報。如今這一新發現提供了更加確鑿的證據:檢測非常清晰,因此被認為不太可能是假警報。研究人員估計,這兩個物體大約在9億光年之外,在距離天空約23平方度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