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了嫦娥4號打基礎,中國第一個引力波天線或建月球上!美國宇航局為了與中國展開月背科學項目競爭,提出了月背引力波天線計劃,用來配合2024年重返月球任務。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410期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在昨天完成了第20月晝的工作,開始進入第20月夜,此刻玉兔二號累計行駛490.9米,在馮卡門撞擊坑內向西北方向行駛。自2019年1月3日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之後,嫦娥4號已經超期服役半年時間,玉兔二號超期服役一年半左右,可以認為嫦娥4號基本建立了我們對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的初步認識,隨著月球南極資源爭奪加劇,預計在未來10年,月球背面和南極將是多國競爭的目標。
圖片解讀:玉兔2號從嫦娥4號上行駛下來
圖片解讀:嫦娥4號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
月球南極的資源較多,最重要的就是水冰物質,這將是未來人類基地賴以生存的水源。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的地方,則是一個絕佳的科研區域。這裡靠近南極水冰物質聚集地,還有能藉助月背遮擋地球無線電信號的優勢,展開對宇宙的觀測。其中,引力波將是一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學科。在嫦娥4號登陸之後,美國宇航局也開始蠢蠢欲動,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中就有建立月背引力波天線的方案。
2016年,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引力波事件,通過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還發現了數十起類似的引力波事件。它們都是來自遙遠的黑洞、中子星合併,強大的引力波可穿過數十億光年抵達地球。截止2020年7月,大約有56個引力波事件被探測到,利用這些事件,科學家對廣義相對論進行了測試。LIGO引力波探測器非常靈敏,為了進一步提升其探測引力波的能力,科學家將其放置在真空環境中,探測臂保持真空狀態,這樣連空氣分子對探測臂的幹擾都可以被忽略。但有一個影響因素是無法忽視的,這就是地震。地震會導致LIGO產生錯誤的擺動,誤報引力波事件。為了避免這種尷尬,LIGO探測器發現引力波事件時,還需要與當地的地震監測機構合作,比對數據看看是否存在地震的幹擾。
圖片解讀:LIGO探測器,在地球上時會遇到地震的幹擾,導致產生錯誤的報警
圖片解讀:中國的引力波天線可建立在馮卡門撞擊坑內
如果我們將引力波天線建立在月球上,那麼可解決地震幹擾的問題和真空環境的問題。月球上沒有地質活動,但極其微弱的月震不會對探測形成幹擾,比地球上的地震幹擾小了兩個數量級。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真空程度比LIGO探測器的真空管更符合要求。從性能角度看,月背的引力波天線理論上能夠探測到更遙遠、更加微弱的引力波信號。
目前LIGO探測器與義大利的Virgo探測器形成了聯合探測機制,能夠對超大質量黑洞的合併行為進行探測。但是要探測中等質量黑洞,就需要更加靈敏的傳感器,這就需要將引力波探測器換個地方。引力波被人類發現並確定之後,就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時代,在電磁波無法企及的地方,引力波則是一種新的探測方法。比如黑洞內部、早期宇宙、超新星內部等,都可以通過引力波來探測。
嫦娥4號奠定了中國航天在月球背面探索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建立月背引力波天線,就能夠實現彎道超車,在引力波探測上實現超越。美國宇航局預計在2024年重返月球,月背引力波計劃也需要在未來數年才能實現。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