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2020-11-2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賽斌是一位專注量子引力跟高能物理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一名自由科普作者。

圖:SXS,極端時空模擬項目

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LIGO的結果對於那些努力探索量子引力理論的物理學家們意味著什麼呢?——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引力學之間的關聯到底缺失了什麼?

圖:T. Pyle/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室.

廣義相對論是非量子力學理論,它預言了引力波,但並沒有嘗試發現與此吻合的引力量子化形態,因此解釋引力波的存在不需要量子引力理論。但我們都認為量子引力引發了「引力子(gravitons)」——一種量子化的引力波。引力子是一種跟引力波相關的粒子,正如光子跟電磁波的關係——粒子是波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其能量跟波的頻率有關。廣義相對論中關于波自身的特性告訴了我們很多有用的、關於引力子量子形態的信息:引力子沒有質量,自旋數=2(光子=1,電子=1/2,泊松粒子=0),以光速傳播。

一束引力波由大量引力子構成,但觀測單個引力子卻異常困難,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實驗條件。因此LIGO無法觀測單個引力子——就像電視天線不能接收單個光子一樣:就算存在單個引力子,探測器也無法一一識別這些粒子,亦無法感知如此細小、離散的能量。如果引力子存在,LIGO雖然能探測它們,但無法逐一分辨未量子化引力波中的大量引力子。因此LIGO無法證明引力子的存在。

由於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論,我們無法確定LIGO對解釋量子引力是否有幫助,這取決於我們對量子引力的認知。

大家都認為量子引力的影響在強時空扭曲區域中更明顯。但在量子引力領域,「強扭曲」是指向黑洞中心的扭曲,而非相對較弱的黑洞地平線上的扭曲。LIGO觀測到黑洞融合無法探明黑洞中心發生了什麼,也無法探明強烈的量子引力影響。

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LIGO首次觀測到引力波信號

一些理論認為黑洞水平線附近的量子引力效果並不微弱,不過尚無定論。諸如黑洞毛球、黑洞火牆,黑洞纏繞等物質會影響黑洞水平線,在這些場景中量子引力波動會在光譜噴發時留下印記,能被LIGO或者後續的引力波實驗所觀測。

上周一份刊發在arXiv的簡報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芭芭拉分校的斯蒂夫·季定思提供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概括性思考。他認為水平線跟常規黑洞結構的偏離導致引力波信號缺乏典型性,且能量比廣義相對論預測的要大。現在數據正在搜集中,相信定量分析會隨後發布。

任何跟廣義相對論的偏差都能為我們量子化引力給予提示。雖然之前無法在地面直接觀測引力波,現在的觀測能確保我們揭示更多新事實並帶來新觀點。

廣義相對論對於動態黑洞合併或者引力波傳播方式產生的偏差非常敏感,比如公式不成立或者引力子可能有質量。因此,雙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更高維修訂、附加長範圍的相互作用,或者引力場以太——這些理論將面對附加檢驗。毫無疑問,有些會勝利(可能跟相對論預測的誤差很小而被保留),有些會失敗,而其中之一將取代愛因斯坦的理論。

除了黑洞合併,LIGO也可能探測一些陌生的、不符合現在標準理論的信息,比如宇宙弦。宇宙弦是穩定的,可見的一維物質,有著極高的能量,它們可能誕生於早期宇宙且存在至今。

圖:Andrey Kravtsov(宇宙論模擬);B. Allen & E.P. Shellard宇宙弦理論模擬

這些宇宙弦在穿入自身或迴環時形成凸點並釋放引力波。若這些物質至今存在,意味著早期宇宙狀態中它們就有形成的條件——這將驗證高能物理的統治地位,在這裡量子引力和大統一理論物理學家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宇宙弦掌握著物理學基本問題的信息。LIGO之前搜尋過宇宙波弦,但無法找到它們存在的證據。不過去年LIGO的升級提高了觀測敏感度,可以更加準確地搜尋這類物質。

圖:NASA,古德哈德宇航中心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LIGO的引力波幹涉儀只能測量特定波長,但其他波長包含了宇宙結構的其他信息。在早期宇宙中存在的原始引力波對量子引力有著特別意義。這些引力波有明確的量子特性,對它們的探測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比如2014-BICEP2(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ological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 2,宇宙河外星系極化背景映像2)在通告發布後又改口說的那樣——測量原始引力波異常困難,但現在只是引力波天文學的開端,我們能在接未來數年嘗試獲得更好的數據。

總之,我們對引力波探測器在未來數年能觀測量子引力的效果不報太大希望。但總有新方法給我們帶來驚喜——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作者: Starts With A Ba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物理學的兩朵「烏雲」實際上會是一朵嗎?圖片來源:SXS, 模擬極限時空項目Tl;dr: 不太可能,但也並非絕無可能。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加速發出引力波。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假定引力波的速度等於光速,當光學餘輝傳到地球時,物質湮滅過程產生的引力波也同時到達地球,並在LIGO的雷射幹涉儀上產生幹涉條紋的變化。問題是,LIGO真的觀察到兩個黑洞併合了嗎?但黑洞的引力仍然存在,也就是說黑洞通過質量對外界產生影響。在這種意義上,3個太陽質量只能通過引力波的爆發,變成引力波的能量散發到宇宙空間。如果變成其他物質形態停留在黑洞內,仍然可以折合成質量,對外界的引力影響不會改變。光波不可能穿過黑洞,但引力波是可以從黑洞傳出的,引力不可能被黑洞的視界屏蔽。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以至於用雷射幹涉探測引力波這樣的想法顯得如同史前時代一般。
  • 歷經多年終於可以一睹引力波的真面目?LIGO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視角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簡稱:LIGO)如果能夠檢測到引力波將會意味著什麼?在過去的十多年來,一類新型的天文學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起來:引力波天文學。引力波檢測器並不使用望遠鏡觀測宇宙,而是使用雷射,它們相互垂直發射和反射,然後在重組後重建以產生特定的幹涉圖樣。【展示了兩個正在合併的黑洞及其它們如何改變相對論中出現的背景時空。】
  • 看不見摸不著的引力波,LIGO如何捕捉?
    首先,他們安裝了一個新的隔震系統,使地震噪聲(例如,由過往的卡車或微弱的地震引起)在未來的引力波觀測器所關注的頻率範圍內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的雙天文臺在這裡至關重要,因為,在一個探測器中觀測到而在另一個探測器中未觀測到的噪聲,可以被判定為局部的小問題,而不是經過的引力波。
  • 月球是引力波觀測站的理想地點
    兩位著名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卡蘭·賈尼博士和哈佛大學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亞伯拉罕·勒布教授認為,可以在月球遠端進行引力波天文學研究。他們解釋了引力波月球宇宙學天文臺將如何成為探索最豐富和最具挑戰性頻率的引力波的理想選擇。
  • 「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了「引力波時代」。光源發射一束雷射,經過分光鏡後分成兩半,各自進入一條長臂,並通過其末端的反射鏡反射後原路返回。 根據雷射幹涉原理,這兩束同時返回的雷射將相互抵消,探測器接收不到信號。但當引力波撞擊地球時,它會扭曲時空——短暫地使LIGO「一條胳膊長、一條胳膊短」,這種有節奏的拉伸和擠壓變形一直持續到引力波通過為止。此時,兩束雷射無法同時返回,不會相互抵消,探測器將接收到返回的閃光信號。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鳥瞰圖,位於比薩(義大利)附近的卡西納。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是一個巨大的麥可遜雷射幹涉儀,臂長3公裡,與雙4公裡LIGO探測器相得益彰。這些探測器對距離的微小變化很敏感,這是特定頻率範圍內引力波振幅的函數。
  • LIGO再次直接觀測到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對外發布,再次觀測到雙黑洞併合導致的引力波事件。受訪的專家均表示,再次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事件有力地證明了引力波真實存在,將人類對宇宙的了解又推進了一步。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Thorne)和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因構思和設計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發展出雷射幹涉術來探測引力波。這項技術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裝置的基礎。韋斯教授首次分析了探測器的主要噪聲來源,並領導了LIGO儀器科學的研究,最終使LIGO達到了足夠的靈敏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就在幾天前,韋斯教授剛剛過完85歲生日。)?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引力波LIGO斬獲諾獎!獲獎的物理學家有3位,有個人同樣值得銘記
    韋斯博士最著名的貢獻是其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光譜的開拓性測量,發明了單晶片輔熱測量計和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以及作為宇宙背景探測器項目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和領導人。
  • 新理論認為,光子可以揭示「宏觀引力」的秘密
    然而,一個被科學家推崇的新的引力波「獵手」,它將測量光和引力粒子如何相互作用,可以改變這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回答關於暗能量和宇宙膨脹的重大問題。今天地球上的三個探測器,統稱為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站(LIGO)和Virgo,其工作原理相同:當引力波在地球上移動時,它會微弱地拉伸和擠壓時空。
  • 引力波數據居然是用 Python 分析的
    宣布這一發現的,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負責人。這個機構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進行引力波觀測已經有近30年。那麼觀測到的引力波數據的量應該很大,科學家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有沒有用到Python程式語言?答案是肯定的。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現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器檢測的精度相當於,在北京觀測上海的原子運動,其難度可想而知。近100年來,全球科學家一直翹首以待這一宇宙物質的波動光顧地球。然而,尋找世間微弱的奇蹟,談何容易,各種大型引力波探測器在世界各地建設,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堪稱之最。引力波能量微弱的原因可以類比電子與質子的相互作用,兩者的電力作用相當於其引力作用的10億倍,所以依此設想的引力波能量微弱。
  • 從脈衝星到LIGO:引力波的60年探測史
    關於引力波,你真的都了解了嗎?  在引力波的探測上,最早的關鍵性突破來自於英國物理學家菲利克斯·皮拉尼(Felix Pirani)於1955年所做的測試。  皮拉尼證明,可以通過測量至少兩個測試質量(質量非常小的物體,它們自身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之間的距離變化來探測引力波。
  •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2021-01-16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LIGO負責人解釋發現引力波的感覺
    LIGO的過去、現在與未來——LIGO負責人的講述圖片來源:SXS,模擬極端太空時間(SXS)項目2015年9月14日,在以通用的靈敏度開始運作不到72小時後,位於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兩個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器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與兩個巨大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一致的情況被探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