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2020-12-04 科技領航人

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鳥瞰圖,位於比薩(義大利)附近的卡西納。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是一個巨大的麥可遜雷射幹涉儀,臂長3公裡,與雙4公裡LIGO探測器相得益彰。這些探測器對距離的微小變化很敏感,這是特定頻率範圍內引力波振幅的函數。幾年前,我們終於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直接檢測引力波。 儘管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的一項早期預測,但整整一個世紀才直接發現了它們。

我們實現這一夢想的方式是通過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和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KAGRA)共享的卓越設計:

分離光,使其沿兩個相互垂直的雷射臂向下傳播,快速連續地多次反射該光,然後重新組合光束以查看幹涉圖樣。當足夠強的引力波以恰當的頻率通過時,臂會交替伸縮,從而改變幹涉圖樣。但是光不會膨脹和收縮嗎?令人驚訝的答案是"不",以下就是原因。

圖:如果臂長相同且沿兩個臂的速度相同,則沿兩個垂直方向傳播的任何東西都將同時到達。 但是,如果在一個方向上有一個有效的逆風/順風,或者臂的長度相對於彼此變化,則到達時間會有所滯後。上圖顯示了麥可遜幹涉儀的原理。1881年,阿爾伯特·麥可遜(Albert Michelson)試圖探測以太,以太被認為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在狹義相對論發現之前,假定所有波都需要一種介質來傳播,例如水波或聲波。

麥可遜(Michelson)構造了這樣的幹涉儀,其原理是地球以大約30 km / s的速度在圍繞太陽的太空中行進。由於光速為300,000 km / s,他預測他會看到幹涉儀產生的幹涉圖樣,該幹涉圖樣取決於設備相對於地球運動所對準的角度。

圖:如果將光分割成兩個垂直的分量,並將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它們將產生幹擾模式。如果有光線穿過的介質,幹擾模式應取決於設備相對於該運動的定向方式。只是,麥可遜以比預期的效果好得多的精度進行了實驗:大約好40倍。 但是麥可遜一無所獲,這表明以太不存在,至少不是物理學家思考它的方式。麥可遜(Michelson)於1907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可以說是唯一 一次為實驗性「零結果」頒獎的獎項。

這提供了證據,光速對所有觀察者都是相同的,而與沿光傳播方向相對,垂直,相對於或垂直於光傳播方向的任何其他運動無關。只要在一個特定方向上創建了幹涉圖樣 ,無論您如何定向探測器,它都應保持不變。

圖:相對論為真(底部,虛線)的預期相比,麥可遜幹涉儀(頂部)顯示出的光圖案(底部,實心)變化可忽略不計。 無論幹涉儀朝向哪個方向,包括與地球運動垂直或對抗太空的運動,光速都是一樣。但是,相對於另一條臂延長或縮短一條臂,將會改變路徑長度,從而改變我們看到的幹涉圖樣。如果將遠端的反射鏡移動到離近端更近或更遠的位置,則該波產生的峰谷-峰谷-峰谷模式將有微小變化。但是,如果在臂長恆定的情況下保持設備穩定,則該模式根本不會改變。

首先,為了建立引力波實驗,這些條件需要滿足。必須正確配置和校準探測器,考慮來自所有來源的幹擾,並將靈敏度降低到可以檢測出引力波會引起的微小臂長變化的點。經過幾十年的努力,LIGO 是第一個達到幹擾閾值的引力波探測器,該幹擾閾值可以產生物理的、可觀測的效果。

圖:「尖峰」來自各種幹擾源。 隨著LIGO的靈敏度變得越來越好,並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探測器投入使用,我們的能力使我們能夠探測整個宇宙中更多的此類波以及產生這些波的災難性事件。你應該聽說過光是電磁波。光由相中、振蕩、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組成,這些場能與附近電磁耦合的任何物質相互作用。

同樣,還有一個引力模擬:引力波。這些波紋以與光(c) 相同的速度在太空中移動,但不會產生與粒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可檢測特徵。相反,它們交替拉伸和壓縮它們,且以相互垂直方向穿過的空間。當引力波穿過一個空間區域時,任何空間體積在一個維度上經歷膨脹,並伴有垂直方向的罕見壓縮。然後,波以頻率和振幅振蕩,就像任何其他波一樣。

圖:引力波在一個方向上傳播,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交替拉伸和壓縮空間,這是引力波的極化定義。 在引力的量子理論中,引力波本身應該由引力場的單個量子(引力子)構成。 儘管引力波可能會在空間上均勻分布,但振幅(1 / r)才是探測器的關鍵,而不是能量(1 / (r ^ 2))。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引力波探測器構造成具有垂直臂的原因:因此,當波通過它們時,兩個不同的臂將受到不同的影響。 當引力波通過時,一隻臂壓縮而另一隻臂膨脹,然後反之亦然。

考慮到地球的曲率,LIGO,Virgo和KAGRA探測器彼此成角度。它們全部同時工作時,無論入射波的方向如何,多個探測器將對引力波信號敏感。只要電波本身通過探測器(並且沒有已知的方法可以使自己免受引力波的幹擾),它就應該以可檢測的方式影響臂的路徑長度。

但這就是難題所在:如果空間本身是正在膨脹或壓縮的東西,那麼穿過探測器的光線是否也應該在膨脹或壓縮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光線是否不應該像不存在引力波的情況那樣,以相同值的波長通過探測器?

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光是波,定義任何單個光子的是它的頻率,它又定義了它的波長(在真空中)和能量。 光線隨著其佔據的空間伸展(對於紅色)或收縮(對於藍色)而發生紅移或藍移,但是,一旦波完成通過,光將恢復到其原始狀態時的波長。

似乎光應該產生相同的幹涉圖樣,而與引力波無關。

圖:LIGO 和 Virgo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洞群,其質量比以前單獨進行X射線研究(紫色)時看到的要大。該圖顯示了運行II結束時LIGO /Virgo檢測到的十次雙星黑洞合併的質量(藍色),以及從當時看到的一次中子星與中子星合併(橙色)的質量。引力波探測器的工作不僅有效,而且還確定了黑洞與黑洞合併的顯著特徵,使我們能夠重建合併前和合併後的質量、距離、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許多其他屬性。

理解這一點的關鍵是忘記波長並專注於時間。是的,波長實際上取決於引力波通過時空間的變化。這些紅移和藍移是真實的,但不變的是真空中的光速,始終為299,792,458 米 / 秒。如果壓縮一隻臂,光的傳播時間會縮短;如果將其展開,則光旅行時間會延長。

並且,隨著相對到達時間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真實引力波事件期間,(重構的)幹涉圖樣如何隨時間移動的振蕩圖樣。

圖:在運行II結束時,LIGO 和 Virgo觀察到的合併黑洞的可視化效果的靜止圖像。隨著黑洞的視界一起旋轉並合併,發出的引力波變得更大(振幅更大)和音調更高(頻率更高)。合併的黑洞範圍從7.6太陽質量到50.6太陽質量,每次合併期間損失的總質量約佔5%。波的頻率受宇宙膨脹的影響。當在每個雷射脈衝開始時,分開的兩個垂直光束在探測器中重新組合時,它們會形成我們觀察到的臨界幹涉圖。 如果在任何一點上臂長都有差異,那麼這些光束的傳播時間將有所不同,因此幹涉圖案將發生偏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使用光束而不是單個光子的原因。 如果同時發射一對光子並沿垂直臂向下傳播,則看到最短累積路徑長度的光子將首先到達:在其夥伴光子之前,將看到更長的累積路徑長度。

但是波是連續的光源。 即使到達時間相差僅10^(-27)秒,也足以導致最初調諧以使幹涉圖消失的兩個波,以明顯的振蕩失配出現,從而產生臨界信號。

圖:當兩個臂的長度完全相等,並且沒有引力波通過時,信號為零,並且幹涉圖樣是恆定的。 隨著臂長的變化,信號是真實且振蕩,並且幹擾模式會以可預測的方式隨時間變化。您可能仍然擔心光的紅移和藍移效應,以下兩個原因可以忽略它們:

即使光的波長在其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化,但所有波長的所有光(至少在真空中)都以相同的速度傳播。即使光的波長逐點變化,這些變化也是瞬態變化。當它們到達探測器的空間相同點時,它們將再次具有相同的波長。這是所有這些中的關鍵,重要的一點:紅光(長波長)和藍光(短波長)都需要花費相同的時間才能穿越相同的距離。

圖:光子的波長越長,能量越低。 但是所有光子,無論波長/能量如何,都以相同的速度移動:光速。 覆蓋特定的指定距離所需的波長數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是兩者的光傳播時間是相同的。事實是,當引力波通過探測器時,它會改變兩個相互垂直的臂的相對路徑長度。路徑長度的變化會改變每個光量子的所需光傳播時間,從而導致到達時間不同,並導致所產生的幹涉圖樣發生偏移。由於兩個手臂的長度一起變化,因此我們可以使用該信息來重構在遠處產生的引力波的特性。

理解其工作原理的關鍵因素是一束光束在設備中的停留時間略長,因此,當光束到達檢測器時,它與對應的光束略有異相。這種微小的時間偏移是由於LIGO(以及Virgo和KAGRA)的臂壓縮了質子寬度的0.01%而引起,在當前的Run III中,目前已被用於尋找許多新的合併事件。引力波現在是一門生機勃勃的觀測科學,現在您已經了解引力波探測器工作原理!

相關焦點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加速發出引力波。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如果有的話,對科學家為尋找量子引力的理論—仍缺失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組合—而付出的努力來說意味著什麼?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於2001年首次投入運行,2015年升級重啟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就是專門為探測引力波而建設的。從2015年9月開始,關於它已經觀測到引力波的傳言不斷,而就在前不久,又有物理學家在網上流出小道消息,終於引爆了大量媒體的報導。那麼,引力波是什麼?為什麼探測引力波如此困難?用當前探測引力波的途徑和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果?發現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 引力波探測器,為什麼LIGO笑到了最後?
    最早的引力波探測器長這樣:  一個大鋁筒。基本原理是,如果引力波的頻率跟鋁筒的共振頻率一致,會引起它的收縮—拉伸。旁邊的人叫喬·韋伯(Joe Weber),公認的引力波探索先驅。他曾在1969年宣布,用這臺機器測到了引力波。  但是同行重複他的實驗,沒有一個能重現這一結果的。所以大家認為他搞錯了。  這次測到的引力波的振幅是10-21。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以至於用雷射幹涉探測引力波這樣的想法顯得如同史前時代一般。
  •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的基本光學結構
    作為一種大型的精密光學儀器並作為引力波天文學研究的關鍵設備,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已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起來,開闢了引力波探測的新時代。給出了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側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光學結構,討論了主要的性能參數,分析了光學鏡的結構特點及測量方法。
  • 史丹福大學正建造另一種引力波探測器,藏在地下的原子幹涉儀!
    堆滿雷射向原子發射的桌子(並分析它們對引力等力的反應)填滿了實驗室的其餘部分。該管是一個原子幹涉儀,一種定製的裝置,設計用於研究原子的波性質,根據量子力學,原子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同時存在。這個儀器可以用來探測引力波,引力波是天文物體產生時空擾動的微小漣漪(如中子星碰撞合併等)。
  • 桌面上的引力波探測器
    與此相伴的引力波如漣漪般擴散開來,拉伸擠壓著時空,向膨脹中的宇宙宣告這些最早誕生的黑洞。140多億年後的今天,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建造一種新的探測器——只有桌面大小,卻能讓人們以新的方式「聆聽」原始的低吼。這種新型引力波探測器與現今聲名大噪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耗資十億美元,體量巨大)不同。
  • 回到1916和愛因斯坦探秘引力波與雷射
    LIGO探測到引力波是對愛因斯坦兩方面工作共同的一百周年紀念, 一方面是廣義相對論和引力波,另一方面是量子電磁輻射理論。這是屬於愛因斯坦的獨特的幸運。  1引言  2015年9月14日,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來自13億光年外的兩個黑洞併合所產生的引力波。論文於2016年2月12日發表 [1,2]。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
  • 引力波的發現
    他使用一根巨大的固體金屬棒(「韋伯棒」)來探測引力波,其原理是引力波傳過金屬棒時,會引起金屬棒共振,導致輸出的信號被放大,從而可能觀測到引力波。儘管韋伯宣布自己探測到引力波,但此後的其他學者採用韋伯的方案,卻無一人探測到引力波,因此人們認為韋伯宣稱的結果其實是儀器的問題,而不是由引力波導致的。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最終,韋伯選擇了一根長2米,直徑0.5米,重約1噸的圓柱形鋁棒,其側面指向引力波到來的方向。雖然共振棒探測器沒能最後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在他之後,很多年輕且富有才華的物理學家投身於引力波實驗科學中。   在韋伯設計建造共振棒的同時期,有部分物理學家認識到了共振棒的局限性,有一種基於麥可遜幹涉儀原理的引力波探測方案在那個時代被提出。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在幹涉儀型引力波探測器中,這種反向作用效應表現為量子輻射壓力噪聲(QRPN),並將最終(但還沒有)限制靈敏度。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量子工程光態來直接操縱系統中的量子反作用。在系統中它在10-50kHz範圍內佔主導地位,觀察到量子反作用噪聲降低了1.2dB。這一實驗是實現未來幹涉型引力波探測器QRPN降低和提高靈敏度的關鍵一步。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簡單通俗解釋
    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就像一艘穿越平靜海面的船在其後留下絲絲尾波一樣,宇宙中移動的「飛船」也會產生引力波。不同的是,引力波情況下的「飛船」卻是極度猛烈的物體,所引發的事件要劇烈得多,如黑洞合併、中子星碰撞、超新星爆炸等。所有這些都會在時空結構中產生波,隨著其漣漪在宇宙中的傳播而進行拉伸和擠壓。如下面動畫所示兩個黑洞碰撞的最後片刻所產生的引力波。
  • 什麼是引力波?它是怎麼被發現的?
    美國科學家潛心鑽研數十載,建成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LISA用雷射監測飛行器的間距,宛如一臺精確的幹涉儀。當有引力波途經此處,飛行器的間距會發生輕微改變,幹涉儀便能探知到這一切。
  • 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檢測到了中子星和黑洞的碰撞
    圖解:工程師正在漢福德區升級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照片: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傑夫·基賽爾一對物體,每一個的質量都比太陽大,但寬度只有一個城市那麼大,它們再次在太空中產生波紋
  • 人類發現引力波,時空旅行成現實!7分鐘視頻讓你明白什麼是引力波
    如何發現引力波LIGO的探測器利用雷射幹涉技術,不間斷地測量每對反射鏡之間的距離。每當引力波通過探測器時,人們會探測到兩對反射鏡之間的距離呈現此消彼長的周期性變化。即使對於LIGO天文臺4公裡的長臂,引力波所造成的變化也是極其微小的。
  • 人類檢測到引力波究竟有多難|引力波|探測|淚流滿面_網易科技
    大家看到後就知道廣義相對論講得是什麼了!雖然共振棒探測器沒能最後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在他之後,很多年輕又富有才華的物理學家投身於引力波實驗科學中。在韋伯設計建造共振棒的同時期,有部分物理學家認識到了共振棒的局限性,有一種基於麥可遜幹涉儀原理的引力波探測方案在那個時代被提出。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大家看到後就知道廣義相對論講得是什麼了!雖然共振棒探測器沒能最後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在他之後,很多年輕又富有才華的物理學家投身於引力波實驗科學中。在韋伯設計建造共振棒的同時期,有部分物理學家認識到了共振棒的局限性,有一種基於麥可遜幹涉儀原理的引力波探測方案在那個時代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