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正建造另一種引力波探測器,藏在地下的原子幹涉儀!

2020-10-18 博科園

史丹福大學地下室深處藏著一根10米高的管子,它被包裹在一個金屬籠子裡,並用電線覆蓋著。一道屏障將它與主房間隔開,在主房間之外,圓柱體跨越三層樓高,成為一個容納超冷原子的裝置,準備向上發射。堆滿雷射向原子發射的桌子(並分析它們對引力等力的反應)填滿了實驗室的其餘部分。該管是一個原子幹涉儀,一種定製的裝置,設計用於研究原子的波性質,根據量子力學,原子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同時存在。這個儀器可以用來探測引力波,引力波是天文物體產生時空擾動的微小漣漪(如中子星碰撞合併等)。

該儀器還可以揭示宇宙的另一個奧秘:暗物質。起初史丹福大學實驗物理學家Jason Hogan和Mark Kasevich從未打算讓他們的設備以這種方式實現。當Hogan開始他在Kasevich實驗室的研究生學習時,他轉而專注於測試引力對原子的影響。但與理論物理學家、物理學教授Savas Dimopoulos和研究生們的談話(經常被卡塞維奇辦公室對面大廳裡的一臺濃縮咖啡機引誘下樓)讓他們開始考慮它作為高靈敏度探測器的用途。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教授Kasevich說:我們只是在談論物理學,就像物理學家經常做的那樣。

一件事導致了另一件事,這個小組達成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創造一個原子幹涉儀,能夠探測到以前沒有人見過的引力波。其想法與另一股席捲物理學的浪潮相契合,這股浪潮包含了為其他目的而開發的精緻靈敏的儀器,以回答關於自然的基本問題。早在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碰撞的簡簡訊號。從那時起,LIGO已經編目了更多穿過地球的引力波,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宇宙的強大新鏡頭。引力波是時空中的漣漪,很像海浪,只不過它們扭曲了空間,而不是水。

理論上,任何加速的質量,無論是揮動的手還是軌道上的行星,都會產生引力波。然而,這些運動發生在遠低於我們探測它們能力的水平上。只有來自巨大天文現象的引力波才會引起足夠大的時空變化,以至於地球上的傳感器都可以識別它們。正如不同的頻率構成電磁頻譜一樣,引力波也是不同的。LIGO和其他電流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非常窄的範圍(高頻波,比如兩個黑洞碰撞時的高頻波)但引力波譜的其他部分仍未被探索。就像天文學家可以通過研究恆星的紫外光和可見光來了解新情況一樣。

分析其他引力波頻率數據可能有助於解決目前無法觸及的太空之謎,包括關於早期宇宙的奧秘。人文與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的物理學助理教授霍根(Hogan)說:發現了一個光譜區域,其他任何探測器都沒有很好地覆蓋,它恰好與我們已經在開發的方法相匹配。建造了10米高的原子幹涉儀來測試這些想法。然而,為了提高設備的靈敏度(探測小於質子寬度的時空擺動所必需)需要一個更大的探測器。因此,100米的物質波原子梯度計幹涉傳感器,或稱MAGIS-100,實驗誕生了。

在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980萬美元贈款的幫助下,科學家們計劃在位於伊利諾州的能源部國家實驗室Fermilab建造一個現有地下豎井,Magis-100的新家。費米實驗室參與該項目的高級科學家羅布·普朗克特(Rob Plunkett)說:可以在地面上找到洞,但要在地面上找到一個連接實驗室的洞有點困難。從概念上講,Magis-100的工作方式與LIGO類似,這兩個實驗都利用光來測量兩個測試質量之間的距離,就像雷達測距一樣。但是,雖然LIGO有鏡子,但Magis-100更傾向於原子。

事實證明,原子對於這些目的來說,是一個令人驚異的測試質量。科學家們有非常強大的技術來操縱它,讓它對所有背景噪聲源都不敏感。LIGO的鏡子掛在玻璃線上,這意味著地震可能會觸發它的傳感器。另一方面,MAGIS-100在某些地方有措施防止這些外來噪聲源影響其數據。在被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的程度後,原子就像從水龍頭滴落的水滴一樣垂直下降到軸中。寒冷的溫度使原子處於靜止狀態,因此它們在下降時保持不動,因為軸是真空的,原子直線下降,沒有偏離軌道的風險。

豎井的垂直方向也確保了震動的地球不會影響測量。然後,雷射操縱下降的原子,研究小組可以測量它們處於激發狀態的時間。Hogan和Kasevich希望使用鍶作為測試質量(與原子鐘中使用的元素相同)以確定當光激發原子時是否存在任何時間延遲,延遲將表明引力波通過。此外,Magis-100科學家可以使用原子數據來測試暗物質模型做出的預測。根據一些模型,暗物質的存在可能導致原子能級變化,超靈敏的雷射技術允許Plunkett和合作者尋找這些變化。

朝向太空

Magis-100是一個原型,朝著建造一個更大的設備邁出了又一步,它的靈敏度要高出許多倍。Hogan和Kasevich表示,設想有一天能在LIGO的規模上建造一些東西,LIGO長4公裡。因為未來的全尺寸Magis-100應該能探測到1赫茲左右的低頻引力波,比如從兩個圍繞彼此旋轉黑洞發射的引力波,所以它可以識別出LIGO已經看到的相同事件,但在質量真正碰撞之前。因此,這兩個實驗可以相輔相成。可以製造一個探測器,可以看到同樣的系統,但要年輕得多。

先進的Magis式探測器也可能發現LIGO雷達下飛行的引力波來源。例如,原始引力波在大爆炸之後產生。探測起源於早期宇宙的引力波可以揭示實際發生的事情。沒有人知道這些原始引力波的頻率,也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大規模探測器能否探測到它們。科學家認為應該建立儘可能多的探測器,以便覆蓋廣泛的頻率範圍,並簡單地看到外面有什麼。令人興奮的已知來源是這些類似LIGO的來源,然後是未知的,我們也應該對此持開放態度。

博科園|研究/來自:史丹福大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通常引力波非常微弱,當它傳播到地球的時候,地球僅能被拉伸和壓縮一個原子的尺度。 美國宇航局計劃利用原子奇特的量子特性來探測引力波並對一種叫做「原子幹涉」的方法進行了資金支持。科學家設想發射3顆完全一樣的探測器到太空中並組成一個邊長為500公裡至5000公裡的正三角形。當引力波掃過該區域時,由這3顆探測器組成的巨大幹涉儀就能感受到微小的擾動。
  •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的基本光學結構
    作為一種大型的精密光學儀器並作為引力波天文學研究的關鍵設備,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已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起來,開闢了引力波探測的新時代,為引力波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1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的工作原理用幹涉儀進行科學探測的基本原理是比較光在其相互垂直的兩臂中度越時所用的時間。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鳥瞰圖,位於比薩(義大利)附近的卡西納。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是一個巨大的麥可遜雷射幹涉儀,臂長3公裡,與雙4公裡LIGO探測器相得益彰。這些探測器對距離的微小變化很敏感,這是特定頻率範圍內引力波振幅的函數。
  • 人類檢測到引力波究竟有多難|引力波|探測|淚流滿面_網易科技
    到了70年代,MIT的外斯(Rainer Weiss)以及馬裡布休斯實驗室的佛瓦德(Robert Forward),分別建造了引力波雷射幹涉儀。到了七十年代期,這些幹涉儀已經成為共振棒探測器的重要替代者。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我們姑且把奇蝦小朋友作為第一種有「複雜」眼睛的生物。到了70年代,MIT的外斯(Rainer Weiss)以及馬裡布休斯實驗室的佛瓦德(Robert Forward),分別建造了引力波雷射幹涉儀。到了七十年代期,這些幹涉儀已經成為共振棒探測器的重要替代者。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悶聲幹大事
    目前,知名的引力波地面觀測站有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和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器(KAGRA)。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為例,其的基礎設計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麥可遜雷射幹涉儀,做了少許改動。
  • 桌面上的引力波探測器
    與此相伴的引力波如漣漪般擴散開來,拉伸擠壓著時空,向膨脹中的宇宙宣告這些最早誕生的黑洞。140多億年後的今天,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建造一種新的探測器——只有桌面大小,卻能讓人們以新的方式「聆聽」原始的低吼。這種新型引力波探測器與現今聲名大噪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耗資十億美元,體量巨大)不同。
  • 揭秘引力波背後:如何理解它 怎樣具體探測?
    在韋伯設計建造共振棒的同時期,有部分物理學家認識到了共振棒的局限性,有一種基於麥可遜幹涉儀原理的引力波探測方案在那個時代被提出。到了70年代,MIT的外斯(Rainer Weiss)以及馬裡布休斯實驗室的佛瓦德(Robert Forward),分別建造了引力波雷射幹涉儀。到了七十年代期,這些幹涉儀已經成為共振棒探測器的重要替代者。
  • 看清引力波的「旋轉」需要更靈敏的「眼睛」
    來源:科技日報2015年,科學家利用雷射幹涉儀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自那以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事件被探測到。但是,人類對引力波的理解可能才剛剛開始。引力波所具備的很多特徵都有待人們的挖掘。近日,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侯紹齊博士、範錫龍教授和朱宗宏教授在《物理評論D》上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引力波的論文。他們研究認為,引力波的透鏡效應會引起引力波偏振面的轉動和法拉第旋轉。而且,原則上這些效應可以被雷射幹涉儀探測到。引力波會旋轉?這是怎麼回事呢?
  • 看清引力波的「旋轉」 需要更靈敏的「眼睛」
    天聞頻道本報記者 劉園園2015年,科學家利用雷射幹涉儀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自那以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事件被探測到。但是,人類對引力波的理解可能才剛剛開始。引力波所具備的很多特徵都有待人們的挖掘。
  • 引力波領域仍有大量未解之謎 多款下一代探測器將上線
    ESFRI在歐洲研究基礎設施的決策中起關鍵作用,ET的設計目前已經得到歐盟委員會及歐洲各地約40個研究機構和大學的財團支持。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5日報導,計劃中的ET是地基引力波探測器,它將能夠發現更多黑洞和中子星並和事件,從而測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引力波天文學變得更加精準。
  • 我們要去太空探測引力波了,走之前在山洞裡模擬了一下
    到目前為止,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已經探測到十幾例雙黑洞或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事件,這說明宇宙中並不缺少引力波的「聲音」,只是缺少發現引力波的探測器。問:引力波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是怎麼回事兒?這項工作是怎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答:好比人類通過耳膜的振動來獲取聲音,引力波探測器則是我們「傾聽」引力波的「耳朵」。
  • 引力波探測器,為什麼LIGO笑到了最後?
    LIGO科學合作組織面向全社會宣布,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碰撞與併合,科學家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五花八門的引力波探測器中,為什麼是LIGO笑到了最後?  引力波探測器哪家強  愛因斯坦1916年就提出引力波這茬兒了,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就有人開始琢磨怎麼探測引力波。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圖片來源:T.派爾/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實驗室廣義相對論是未被量子化的理論,引力波也被預言獨立於找到一致的量子版本的引力的嘗試。引力波的存在因此可以不需要用量子引力來解釋。然而,普遍預期認為量子引力導致了量子化的引力波—「引力子」。引力子是與引力波相關的粒子,如同與電磁波相關的光子—粒子是能量與波的頻率成正比的一小塊波。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雖然共振棒探測器沒能最後找到引力波,但是韋伯開創了引力波實驗科學的先河,在他之後,很多年輕且富有才華的物理學家投身於引力波實驗科學中。   在韋伯設計建造共振棒的同時期,有部分物理學家認識到了共振棒的局限性,有一種基於麥可遜幹涉儀原理的引力波探測方案在那個時代被提出。
  • 發現引力波意味著啥?學者:人類從此有了第六感
    到了7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韋斯(Rainer Weiss)以及馬裡布休斯實驗室的佛瓦德(Robert Forward),分別建造了引力波雷射幹涉儀。到了70年代後期,這些幹涉儀已經成為共振棒探測器的重要替代者。
  • 如何探測引力波?
    【陳孝良:人類可以「聽到」的引力波】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首先傳出撞擊聲,7毫秒後,漢福德的探測器也傳出撞擊聲。這意味著有引力波傳到了地球,並被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
  • 利用發現引力波的原理來挖石油,量子設備的商業化趨勢已現
    事實上,以原子幹涉儀為代表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一直走在量子科學發展的前沿。基於冷原子幹涉儀的重力儀目前已有商業產品,其性能也已逼近使用傳統技術的商用重力儀(FG5)的性能。同時,量子重力儀除了精度高,還有造價低(約FG5價格的1/5)、維護簡易(不存在機械落體結構)等優點。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在悶聲幹大事...
    以傳統麥可遜幹涉儀為例,其基本原理是把雷射分光,然後讓這兩束光做相干幹涉,得到幹涉條紋。這種幹涉條紋的位置和間距對雷射傳播距離非常敏感,如果有引力波經過,這種極為微弱的距離變化可以在多次反射的雷射幹涉後捕捉出來。
  • 引力波天文臺重啟!能探測原子直徑十億分之一的變化
    真實的消息或許是,儘管升級後的LIGO具備各種複雜性,但目前已跟上了研究人員在2013年為其設置的觀測計劃表。「進步正在以超出我們預料的更快的速度到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LIGO 科學協作組900餘位科學家的發言人Gabriela González表示,「目前LIGO擁有的靈敏度處於此刻我們所期望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