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發現引力波的原理來挖石油,量子設備的商業化趨勢已現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日前,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們製造出了一臺「量子重力儀」設備。這臺 1 立方米大小的設備使用冷銣原子云作為傳感器,感知重力的微弱變化,從而對重力進行高精度的測量,可能在日後被用於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的探測。

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將「引力波」、「疊加態」等抽象量子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簡易、便攜的應用,並且很有可能為量子設備開闢一條新的商業化道路。

圖丨量子「重力儀」

儘管量子重力儀的原理和宇宙中的引力波測量的基本原理相似,但在英國研究者們的規劃中,目前最適合量子重力儀的工作是地球上的礦產探測。他們是這麼解釋的:如果兩朵原子云在不同地點的下落速度不同,那麼就意味著下方的地面密度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就意味著地下可能會有特殊結構,比如貯藏了石油或某些礦產。

設備開發者之一、伯明罕大學教授 Kai Bongs 表示:「這臺設備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任何質量都會產生引力場,並能夠被精度非常高的引力傳感器檢測到」由於密度大的礦產物質能比普通土地產生更大的引力,重力儀很有可能成為幫助尋找石油、礦產駐藏地的強大工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石油、天然氣行業對重力儀抱有極大的興趣。

除此之外,建築公司也可以使用量子重力儀定位地下管道,以防不慎挖開錯誤的道路,造成管道破壞和後續經濟損失。

圖丨伯明罕大學教授 Kai Bongs

目前,石油工人和建築測繪者們能夠使用的測繪設備非常笨重、難以使用,並且其精度遠不如量子重力儀。因此,Bongs 教授也對重力儀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非常自豪:「這一設備令人興奮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傳統重力測繪設備的檢測效率提高100倍,同時能讓我們看見目前所觀測不到的一些信息。這些改進背後的原因是(量子重力儀)能進行準確、無漂移的重力測量,並且能使用同一束雷射轟擊高度不同的兩朵原子云。這樣的操作能夠極大減少共模噪音。」

Bongs 教授還認為,量子重力儀在日後可以被用於地震測繪或者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的預警。「這一設備能讓人們更好地觀測地下的無限未知……如果進一步深入,我們的傳感器甚至可能被用來監測巖漿流量,並為地震和火山活動模型提供數據信息,繼而在自然災害的預警中發揮作用。」

圖丨重力儀將可被用於各種自然災害的預警

目前,研究者們僅僅研發了量子重力儀的一臺原型機。這臺原型機在使用中還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外界幹擾下,量子重力儀中原子的相干態會被破壞,即發生類似於量子計算機中的退相干效應。因此,所有的量子系統或設備都必須非常仔細地被放置於屏蔽外界幹擾的場所。這些條件限制了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不過,隨著雷射冷卻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研究人員對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非常有信心。

事實上,以原子幹涉儀為代表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一直走在量子科學發展的前沿。基於冷原子幹涉儀的重力儀目前已有商業產品,其性能也已逼近使用傳統技術的商用重力儀(FG5)的性能。同時,量子重力儀除了精度高,還有造價低(約FG5價格的1/5)、維護簡易(不存在機械落體結構)等優點。

圖丨伯明罕大學重力儀研究組成員 Graeme Malcolm

原子幹涉儀也將僅僅是實現量子設備商業化的一個案例。在這一案例的推動下,不少研究者們都在開發能在實際生活中大規模使用的量子設備。Malcolm 所創辦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光子技術公司 M Squared 就同時在開發一個量子加速度計。這一加速度計能夠輔助 GPS 定位,從而抵消天氣對於探測結果的影響。除此之外,他們還將開發幫助觀測者「看見」隱型氣體的量子設備。

圖丨M Squared公司的雷射產品

對於量子設備的開發熱潮,Malcolm 對市場有這樣的評價:「我認為,我們正處於量子技術進行商業應用的早期階段。」

對此,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 Spyridon Michalakis 也持有著類似的觀點。他斷言,未來是量子技術的世界。

「目前,很多科技讓我們覺得理所當然,但它們的基礎其實是量子物理。只是我們近期才開始研究這些技術體系背後的量子屬性,來製造極其精確、低成本和簡化的設備,從而將我們之前使用的那些設備進行升級,量子重力儀就是其中一例。」

圖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 Spyridon Michalakis

背後的原理

實際上,量子重力儀的原理與 LIGO 科研協會用來檢測黑洞碰撞導致的引力波的方法具有相關性。眾所周知,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以非常高的精度探測宇宙中的引力波,進而為引力理論、相對論、天體物理、宇宙學、粒子物理以及核物理等領域的研究打下基礎。

目前,LIGO 的兩座大型幹涉儀分別位於美國南海岸 Livingston 和美國西北海岸 Hanford,其原理是用這兩座雷射幹涉儀同步探測宇宙深處的引力波。實際上,雷射幹涉儀是對距離進行測量。當物質波通過時,會導致 LIGO 中雷射幹涉儀所測量的距離發生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化能夠反映為 LIGO 相位的變化。通過檢測這種相位變化,即可獲取物質波的相關信息。

圖丨LIGO 兩座大型幹涉儀

2016 年 2 月,LIGO 公布在前一年 9 月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同時也是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在第一次觀測到引力波之後,LIGO 又成功觀測了第二次、第三次引力波事件。

LIGO 的巨大成就背後,精確度極高的雷射幹涉儀功不可沒。事實上,在所有的物理量中,人們對於雷射頻率的控制、測量精度也是最高的,但由於光子本身性質的限制,雷射幹涉儀也面臨非常多的局限。其中一個問題就在於,光子沒有質量,無法測量重力,而重力的測量在礦藏勘探、土地測繪、精確導航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

圖丨傳統重力儀

得益於德布羅伊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基於原子物質波幹涉的原子幹涉儀的出現,使得人們的夢想得以實現,而英國科學家此次研製的量子重力儀就是其中一例。

實際上,原子幹涉儀與 LIGO 這樣的雷射幹涉儀非常類似,但不同之處是將 LIGO 中的雷射脈衝替換為原子物質波,利用雷射操控原子物質波進行幹涉。由於原子具有靜質量,因此可以和重力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繼而反映在幹涉儀的相位中,由此形成了原子重力儀。

在此重力儀的工作過程中,處於超高真空腔體的原子首先被製備到某一特定的態,然後進行自由落體。在此過程中,原子受到雷射脈衝的作用,處於疊加態,也就是說它們同時有兩個態——可以參考薛丁格的貓,它就是死貓狀態和活貓狀態的混合體。經過三次雷射脈衝的作用,原子物質波實現分束、合束和幹涉。

實際上,這些雷射脈衝的作用相當於光做的標尺,它們將及時記錄下一些關鍵位置,由於光頻控制非常精確,因此這些標尺對原子位置的測量也具有很高的精度。之後,原子的狀態被測量,此時原子的疊加態不再存在,但原子幹涉的相位決定了原子分布於兩個態的概率。通過測量這個概率,可以得到原子演化的路徑信息,進而推算重力。

原子幹涉儀的技術實現還要得益於 1997 年的諾貝爾獎——朱棣文、塔諾季和菲利普斯發明的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技術。在量子重力儀中,原子云懸空於籃球大小的真空室中,雷射將原子陷俘,並將其溫度冷卻至80微開(microkelvin)——僅僅略高於絕對零度。在這種溫度下,人們才能操控和實現原子幹涉。

圖丨獲獎者朱棣文、塔諾季和菲利普斯

因為量子重力儀使用的是雷射冷卻,而不是體積龐大的低溫製冷,所以目前的重力儀原型僅有約 1 立方米大小。伯明罕大學重力儀研究組成員 Graeme Malcolm稱,量子重力儀中的雷射、真空室等部件還有可能繼續縮小。這樣的話,量子重力儀將會在未來更易於攜帶。

無論如何,順著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可靠、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室溫下就能懸浮的廉價材料、通過量子傳輸傳送信息、擁有前所未有的安全性的量子網絡,這些在現在看來充滿未來感的技術都將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現在,倫敦大學學院、格羅寧根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技術的探測器,該探測器比目前使用的探測器小4000倍,可以探測到中頻引力波。其研究發表在《新物理學》期刊上,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最先進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建造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地點引力強度的探測器。
  •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它可以通過使用重達10-17公斤的納米級鑽石晶體來工作,使用Stern-Gerlach幹涉術,晶體將被放置在量子空間疊加中。量子力學允許一個物體,無論多大,都可以同時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進行空間離域。儘管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與日常經驗背道而馳,而且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直接衝突,但它已經用中子、電子、離子和分子進行了實驗驗證。
  • 量子技術將使引力波探測儀小型化
    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以用微小的鑽石晶體製作一種非常靈敏的小型重力探測器,用它能夠測量出引力波。這種基於量子技術的探測儀,僅為目前使用的引力波探測器的1/4000,可以探測到中頻引力波。此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1日出版的《新物理雜誌》上。
  • 「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日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撰文披露,他們為LIGO安裝了名為「量子真空壓縮器」的神秘武器,使其探測能力顯著提升。據麻省理工學院官方報導,今年4月以來,在該設備的「加成」下,LIGO已經數十次捕獲引力波信號。 量子噪聲幹擾LIGO測量 LIGO使用「L」型的探測器來感知引力波。
  • 浙江九州量子接受人民日報採訪表示:量子通信已成功實現商業化
    量子通信基於量子糾纏原理,即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  量子通信之所以受重視,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實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目前,量子通信應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是原理上絕對安全的通信手段,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聽又不留下痕跡。
  • 研究人員用鑽石開發量子重力傳感器 大小僅為目前引力波...
    上述這項發表在《新物理學雜誌》(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的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最新的量子技術和實驗技術來構建一種能夠同時測量和比較兩個位置的重力強度的探測器。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幾年前,我們終於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直接檢測引力波。 儘管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的一項早期預測,但整整一個世紀才直接發現了它們。上圖顯示了麥可遜幹涉儀的原理。1881年,阿爾伯特·麥可遜(Albert Michelson)試圖探測以太,以太被認為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在狹義相對論發現之前,假定所有波都需要一種介質來傳播,例如水波或聲波。
  • 新機制可測量量子輻射壓力噪聲 有助提高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靈敏度
    據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量子物理學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設計了一種將會影響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噪聲測量的機制,有助於開發降低這種噪聲的技術,從而大幅提高引力波探測的靈敏度。引力波探測意味著人類在前往未知世界的路上更進了一步。
  • 引力波的發現是不是證實了引力子也是存在的?
    物體運動時會給時空帶來擾動,這就會激發出引力波。2016年,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次捕捉到引力波,引力波的存在得到了正式確認。除了引力波,還有一個叫做「引力子」的概念。從名字上就能夠看得出,「引力波」強調的是波,發現引力波就是利用了波的幹涉性質。「引力子」則強調粒子的性質。由于波粒二象性,任何物體都有波的性質和粒子的性質,這已是被實驗證實的。
  • 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商業化,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量子通信:利用微觀粒子的量子疊加態或量子糾纏效應等進行的信息或密鑰傳輸,基於量子力學保證密鑰分發的安全性,主要分量子隱形傳態(QT)和量子密鑰分發(QKD)兩類。量子計算:以量子比特為基本單元,通過量子態的受控演化實現數據的存儲計算,具有經典計算無法比擬的巨大信息攜帶和超強並行處理能力,以實現計算機算力指數級增長趨勢。在當下摩爾定律已接近極限、數據爆發式增長的需求背景下,量子計算擁有極強的技術潛力,可應用於複雜場景下的技術應用。
  • 引力波的發現
    此外,引力波的強度還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就導致大多數遙遠星體發出的引力波,即使開始時的能量比較強,到達地球附近時也已變得非常微弱。這兩個原因使得引力波極難被直接探測到。前文提到的根據雙中子星周期變化來判斷引力波的存在,是間接證明引力波存在,而不是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第一位宣稱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人是美國物理學家韋伯。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出,物體的位置不能無限精確地知道,因為物體動量是完全不確定的。這種動量不確定性隨後導致未來測量中的位置不確定性。當連續測量物體的位置時,這種被稱為反向作用的量子效應限制了可達到的精度。
  • 最新研究突破:通過拓撲電晶體技術使利用光波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量子計算機是使用量子邏輯進行通用計算的設備。不同於電子計算機或今天的電晶體計算機,它用來存儲數據的對象是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傳統電腦實際上解決不了的許多問題。但是這樣的計算能力在複雜性、功耗和速度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引力波探測的高級方式!利用光子,「大質量引力」將被看得很清晰
    與世界上最靈敏的引力波探測器相比,這將是一個全新的設計。簡介:一片新的論文指出,理論上,可以通過研究光子和引力子的相互作用來重新界定引力波的性質,或許以後會出現更靈敏的光子引力子探測器,而不僅僅是引力波探測器。
  • 《經濟學人》封面:量子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
    相反,設備發明一年後,它被美國公司 National Company 商業化。鑑於這些新的量子技術的潛力,這時候很多人都在想把它商業化。NPL 越來越小的時鐘只是朝市場產品邁出的一小步,這種產品在導航方面,遠勝 GPS(本身是原子計時的應用),或幫助地下勘探。量子技術的時代幾乎快要到來。
  • 浙江九州量子:用量子「盔甲」打造量子通信商業化標杆!
    在應用示範上,《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10日 第 05 版 中國量子科技加快實現天地一體化)報導時提到的:蕭山區量子應用「盔甲」,蕭清大道超載治理項目便體現出融合基礎設施的亮點,打造了量子通信的商業化標杆!該項目在智慧交通建設的開展過程中,保障了交通大數據的安全。最近,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用上了量子「盔甲」。
  • 量子技術取得成果,引力波可以被看見
    像兩個黑洞或者兩個超新星相互碰撞這樣極端地外事件,可能會在太空中產生稱為引力波的漣漪。在地球上,一個天文臺試圖使用雷射來探測這些漣漪,但由于波的影響是如此微妙,即使是內置在真空中的隨機性也會影響實驗的靈敏度。但是通過幾十年研究出的這種新方法已經使研究人員能夠降低這種幹擾並擴大引力波探測的範圍。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位於美國,從1999年建成開始,就一直在尋找引力波,近年來完成了新一輪的升級改造,目的就是發現引力波。  對於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發現,也有科學家質疑這個發現成果,以至於有傳言指出這個引力波信號可能是虛假信號。由於引力波非常微弱,探測引力波需要較高的精度,因此一個微小的誤差都會造成假信號的出現,讓引力波信號失真。
  • 引力波中違反弱等價原理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詹姆斯·誇奇在EPJ C上發表的新研究從理論上證明,在引力波中,地球水球可以被量子粒子所侵犯——這種波空的波紋是由巨大的事件(如黑洞合併)引起的。除了解決量子理論中長期爭論的問題,Quach的發現還可能導致先進的新材料的發展,包括具有無限電導性和零粘度的流體。這些可以用作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甚至可能導致能夠反映引力波和收集其能量的設備。Quach 以一個名為"Fisher 信息"的原則為基礎,這是一種測量可觀測隨機變量攜帶的關於特定未知參數的信息的方法。
  • 引力波來自於廣義相對論,但卻可能揭示世界的量子本質
    但通過最近LIGO對引力波的直接觀測,讓我們第一次有了理由相信這種引力波就是揭示引力的量子本質的關鍵。接下來講的就是我們如何證明它。 任何處在引力場中的質量體在加速時都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一種能量的傳遞形式,以光速向周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