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來自於廣義相對論,但卻可能揭示世界的量子本質

2020-08-10 天文在線

引力波會揭示現實世界的量子本質

圖源:NASA/索諾馬州立大學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個關於引力的理論認為時空的結構會被物質和能量的存在所彎曲——所預言的一種現象就是引力波現象:宇宙中加速運動的質量體會通過宇宙的結構本身向四周傳播「漣漪」。但愛因斯坦對於引力的概念仍是基於傳統時空觀的,因為:空間和時間仍然是連續的,而不是離散的;在非常細微的尺度下或者是在非常大的場中,理論所預言的結果會變得非常荒謬;並且不能計算具有量子本質的系統的引力場,例如雙縫實驗中的電子。

我們完全相信,一定程度上引力具有量子的本質,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能夠證明它。但通過最近LIGO對引力波的直接觀測,讓我們第一次有了理由相信這種引力波就是揭示引力的量子本質的關鍵。接下來講的就是我們如何證明它。

任何處在引力場中的質量體在加速時都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一種能量的傳遞形式,以光速向周圍傳播。理論提出的六十年後,人們才第一次觀測到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因為這要求異常強大的引力場——例如多個質量非常大、距離彼此非常近的物體作加速運動——才能使天體的運動產生足夠明顯的變化。但最小的、質量最大的、最緻密的天體是黑洞和中子星,它們一向被認為是極難觀測的,因為它們幾乎完全不發光!

好在,有一類中子星——脈衝星——事實上是可見的。因為當脈衝星自轉時,從它的兩極會發出電磁波。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宇宙中最精確的鐘表之一,但如果這顆脈衝星恰好位於另外一顆坍縮天體的附近(一顆中子星或一個黑洞),它的軌道會逐漸衰減,因為能量會通過引力波的形式散播出去

圖:當兩個中子星圍繞著系統質心旋轉時,會向外釋放引力波(左圖)。因此這使兩者持續損失一部分能量,所以它們以一種螺旋形的軌道逐漸接近彼此,軌道周期也逐漸縮短。右圖的圖表展示了這種情況。 圖源:NASA

這種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第一次觀測到,而且軌道的衰減規律與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結果精確地吻合。但是上月LIGO的發現才是真正、直接地證明了引力波現象的存在。兩個黑洞在13億光年外合併,等同於三個太陽質量的能量被轉化,通過引力波的形式以光速向外傳播,橫跨整個宇宙。引力波到達了位於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的兩個LIGO探測器,使得射線的路徑偏離了百分之一的質子直徑大小。這次對這種信號的直接捕捉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引力波的存在,如漣漪一般在宇宙中傳播。

圖:對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探測結果

如果要通過量子理論來解釋廣義相對論,那麼引力波是由數量眾多的微觀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稱為引力子——就像光是由光子組成的一樣。我們目前還未掌握直接從中探測引力子的方法,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具有量子本質的現象能夠產生引力波:就是在宇宙剛剛形成時的暴脹。在大爆炸中,宇宙在以指數形式膨脹的同時,量子擾動在整個宇宙中傳播和延展,包括在在引力場中的擾動。這些擾動中的一部分(標量波動)導致宇宙中形成物質更緻密或欠緻密的地區,這些地區之後便形成了星系、星系群、星團等等,還有一部分(張量波動)導致了引力波的形成。

圖源:NASA、JPL、Keck Foundation, Moore Foundation等

這些波動與宇宙中的光子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相互作用,使它們的光發生偏振(光子極化)從而理論上能被探測到。事實上,如果來自宇宙膨脹的引力波的幅值達到一定程度,這種極化的信號可以從大爆炸的殘餘影響中探測到——就是宇宙背景輻射——這種影響可能會在之後20年中探測到。

圖:BICEP2望遠鏡探測到的信號

在LIGO發現引力波的幾年前,一些研究者根據BICEP2望遠鏡探測到的信號聲稱探測到了引力波,但之後被更新更充分的證據推翻了。但除了BICEPS2望遠鏡,還有很多正在進行或者將要進行的實驗,並且所用設備的靈敏度最大可達BICEP2的100倍。如果它們能夠發現真正的由宇宙膨脹所形成的引力波,這就會和LIGO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種引力波在源頭上時是具有量子的性質的,無法僅僅通過廣義相對論來解釋。這就是很多實驗項目像BICEP2、POLARBEAR、SPTPOL和SPIDER目前正在做的。

圖源:普朗克科學研究組

對這種現象的預言可能會失敗,如果膨脹所產生的引力波幅值太小的話。但也有可能成功,並且如果成功的話,這就會成為我們不斷探尋的終極引力波:它在源頭上具有量子的本質,而且證明了引力最終也可以被納入量子物理學的理論框架。我們衷心期望能夠建立一種基於量子物理學的、關於引力本質的理論,與此同時,找到這方面的證據也能大大推進理論的發展。LIGO不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但它展現了引力波的存在,而引力波很可能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統一引力的最後一塊拼圖。


FY: 潔斯凱烈焰天下第一

作者:Ethan Siegel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給最美的廣義相對論找找「茬」
    你可能以為,物理學家現在已經滿意了。他們一直在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檢驗。愛因斯坦在整整100年前第一次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它解釋了引力是什麼。科學家們一直沒有發現它存在任何不足之處,但卻仍在調查根據它做出的預測,精確到第n位小數。在該理論100周年之際,科學家會做一些特別嚴格的驗證。也許會有人發現這座非凡數學大廈的第一個微小缺陷。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結合,未解之謎
    物理學家可以精確地預測引力對恆星和行星的影響,但是沒人知道力如何與微小粒子或量子相互作用。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一個引力規則控制所有星系,夸克及其之間所有事物的簡單期望推動了量子引力理論。從而,對於力如何作用於宇宙中最小的部分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廣義相對論的邊緣理論物理學中最棘手的問題是該領域的兩次最大勝利之間的衝突。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1967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喬絲琳和安東尼發現了有規律的無線電脈衝,這些電脈衝最終被推斷來自於旋轉中的中子星。中子星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其次,是黑洞理論的建立。基於廣義相對論理論的恆星演化模型,一般認為,具有幾十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進入中子星階段之後,還會進一步塌陷成密度趨近於無窮大的「黑洞」。
  •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特定運動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引力波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引力波可以讓科學家探測到宇宙中的大事件,否則會留下很少或根本看不到的光,比如黑洞碰撞。2015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合作首次觀測到了引力波。這些波是從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前的碰撞中發出。
  •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特定運動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引力波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引力波可以讓科學家探測到宇宙中的大事件,否則會留下很少或根本看不到的光,比如黑洞碰撞。2015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合作首次觀測到了引力波。這些波是從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前的碰撞中發出。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
  • 在未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可能統一嗎?科學家是這樣看的
    、時間的起源和空間的本質,需要在某種程度上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是,這兩個理論在本質上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科學家們始終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定會交融到一起。目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分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它們看起來卻不可調和。
  •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如何揭示現實的本質的
    實證主義認為,我們可以把自己從現實中分離出來,把世界看作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它主張我們對事實的理解可以從我們與事實的關係中分離出來。通過這樣,實證主義斷言我們可以獲得關於我們周圍世界和我們所居住的社會現實的客觀事實。這篇文章探討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一些關鍵發現,以強調物理學如何擺脫了作為獲得知識和真理手段的實證主義的信仰。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圖片來源:SXS, 模擬極限時空項目Tl;dr: 不太可能,但也並非絕無可能。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加速發出引力波。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量子引力: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100年來讓物理學家傷透了腦筋
    廣義相對論走在懸崖邊緣想不到如今物理學最棘手的問題,是去調解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兩座成就——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之間的矛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曾取代了艾薩克·牛頓的經典引力概念,牛頓認為引力是兩個物體間的相互吸引;而愛因斯坦則認為引力的本質是質量或能量彎曲了附近的時空,因而其他質量或能量就會跟隨彎曲的路逕行進,表現得像二者互相吸引一樣。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旦黑洞通過一個被稱為事件視界的不返回點,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其引力。這是科學家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理解,直到史蒂芬·霍金利用量子力學預測量子粒子會慢慢從黑洞中「洩漏」出來,在學術上我們現在稱之為霍金輻射。在探測到引力波之前,科學家們一直無法通過實驗確定是否有物質逃離黑洞。  如果霍金輻射的量子fuzz確實存在於黑洞周圍,引力波可能會從其上反彈。 這將在主要引力碰撞事件之後產生較小的引力波信號,類似於重複回聲。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本文將簡要介紹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和各種預言及其實驗檢驗,例如:廣義協變原理、等效原理、磁型引力(或說引力磁場)效應、時鐘變慢與引力紅移、引力波、光線偏折(引力透鏡)、行星近日點進動、雷達回波的時間延遲、中子星、引力塌縮與黑洞、黑洞熱力學與霍金輻射、大爆炸宇宙模型、計算(數值)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等。
  •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圓滿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它的意義非凡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相對論的提出,尤中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探索宇宙重要的指引。不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不完整,它還缺乏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引力波。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圖:SXS,極端時空模擬項目困難,但並非不可能。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LIGO的結果對於那些努力探索量子引力理論的物理學家們意味著什麼呢?——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引力學之間的關聯到底缺失了什麼?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LIGO的結果對於那些努力探索量子引力理論的物理學家們意味著什麼呢?——廣義相對論跟量子引力學之間的關聯到底缺失了什麼?Pyle/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室.   廣義相對論是非量子力學理論,它預言了引力波,但並沒有嘗試發現與此吻合的引力量子化形態,因此解釋引力波的存在不需要量子引力理論。但我們都認為量子引力引發了「引力子(gravitons)」——一種量子化的引力波。
  • 引力波會最終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錯了嗎?
    2015年9月14日,我們首次認識到合併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從而使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永遠改變了。自那次事件以來,已經看到了約60個額外的引力波信號,不僅包括合併黑洞,還包括合併中子星。過去五年來,愛因斯坦從未有過的驗證,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許多預測都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引力波將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對我們的引力理論進行前所未有的檢驗。
  • 視覺的本質——超現實主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在我看來,達利的勺子就像一束光被凍結在時空的路徑上,時空被黑洞、星系甚至像太陽這樣的小天體所扭曲,就像亞瑟·愛丁頓爵士在1919年的日食中所觀察到的那樣,那次日食使愛因斯坦在世界上聲名鵲起。愛丁頓對相對論的「圖片證明」來自太陽附近恆星的照片,這些恆星的位置會發生輕微的變化。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有多矛盾,我們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統一?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牛頓用引力描述了世界的規律以及宇宙的運行。牛頓首次解釋了地球之所以能夠圍繞太陽運動就是因為太陽擁有強大的引力。此後,在此基礎上,近代物理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牛頓的理論並不完善,他雖然說明了引力的作用,但是卻無法解釋引力從何而來,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引力波:聽說我是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兼宇宙間的幽靈信使?
    但之後其他人用這個方法就行不通了,大家都認為他觀測到的可能是普通的機械波,不過根據他的那根金屬棒還真我們造出來探測引力波的儀器,只不過這個波要麼是非常強烈要麼就是離我們很近,離我們很近就不要想了,能探測到說明我們附近有黑洞超新星之類的天體,世界末日也不遠了,而那些非常強烈的引力波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