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2021-01-08 網易

2020-12-28 11:08:25 來源: 天文

舉報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滑鐵盧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尼亞耶什·阿夫肖迪(Niayesh Afshordi)解釋說: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旦黑洞通過一個被稱為事件視界的不返回點,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其引力。這是科學家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理解,直到史蒂芬·霍金利用量子力學預測量子粒子會慢慢從黑洞中「洩漏」出來,在學術上我們現在稱之為霍金輻射。在探測到引力波之前,科學家們一直無法通過實驗確定是否有物質逃離黑洞。

  如果霍金輻射的量子fuzz確實存在於黑洞周圍,引力波可能會從其上反彈。 這將在主要引力碰撞事件之後產生較小的引力波信號,類似於重複回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阿夫肖迪和合著者賈赫德·阿貝迪報告了這些重複回聲的初步發現: 提供了實驗證據,表明黑洞可能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 測截然不同,沒有事件視界。

  

  研究使用了LIGO/Virgo引力波探測器記錄中子星碰撞第一次觀測到的引力波數據。觀測到的引力波回聲與黑洞模型預測的模擬回聲相匹配,黑洞模型解釋了量子力學和霍金輻射的影響。其研究結果仍然是試探性的,因為看到的東西是由探測器中隨機噪音造成的可能性很小,但隨著發現更多的例子,這種可能性變得更小了。既然科學家知道了正在尋找的是什麼,就可以尋找更多的例子,並對這些信號有更有力的確認。

  

  這樣的確認將是第一次直接探測時空的量子結構。其發表在《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並獲得了布克特宇宙學獎一等獎。首次直接觀測到雙星中子星(BNS)合併是多信使天文學的分水嶺時刻。然而,來自GW170817的引力波只在雙星中子星合併之前被觀測到,但電磁觀測都是在合併事件之後進行的。雖然在廣義相對論中合併後的引力波信號太微弱(給定電流探測器的靈敏度)

  

  但在本研究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合併後引力波「回聲」來自高速旋轉的「黑洞」殘餘物。回聲可能在用奇異的普朗克尺度結構,取代事件視界不同量子黑洞模型中得到預期,並在雙星黑洞合併事件中找到了初步證據。回聲頻率被log M(以普朗克單位表示)抑制的事實使其正好處於LIGO靈敏度窗口。所以能夠通過在頻率/時間上互相關聯兩個檢測器來構建與模型無關的最佳搜索策略。

  

  研究發現在雙星中子星合併大約1.0秒後,在回聲信號72 Hz處初步探測到回聲,這與2.6M-2.7M⊙「黑洞」殘骸的無量綱自旋為0.84-0.87時一致。考慮到所有「尋找別處」的影響,發現顯著性為4.2σ,或虛警概率為1.6×10^−5,即在合併後的預期頻率/時間窗口內,在3天內找不到超過4次的類似互相關。如果得到證實,這一發現將對量子黑洞物理學和雙中子星合併的天體物理學產生重大影響。

  

  博科園|研究/來自:滑鐵盧大學

  參考期刊《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

  DOI: 10.1088/1475-7516/2019/11/010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我們傾心打造的科學軟體:博科園

  如下vivo手機應用商店截圖

  已開放註冊啦

  你想看的大美宇宙科學

  博科園這裡都有

  

  (左右滑動)發現頁截圖>>

  

  (左右滑動)登錄頁截圖>>

  (左右滑動)科學圈截圖>>

  (左右滑動)搜索頁截圖>>

  

  (左右滑動)首頁截圖

  以上截圖中的功能均可使用

  全新版本暫僅支持安卓手機

  蘋果iOS系統手機敬請期待

  記得下載安裝應用後,還望各位童鞋們能在各自手機應用商店下載後 給個5星好評呀 (*´︶`*)

  同時也希望幫忙宣傳分享一下,博科園專注於科學(科學、科技、科研、科普)謝謝(^∇^*)

  其他支持手機的下載平臺:

  1、任意搜尋引擎搜:博科園

  2、華為手機應用商店

  3、小米手機應用商店

  4、魅族手機應用商店

  5、OPPO手機軟體商店

  6、vivo手機應用商店

  7、應用寶(騰訊手機管家等)

  8、360手機助/手應用市場

  9、搜狗應用市場/助手

  10、百度手機助手/應用市場

  11、聯想手機/樂商店

  名字:博科園(不要打錯字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
  • 我們可能終於有了一種方法去檢測黑洞洩漏的霍金輻射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的重力一旦超過了無視點即事件視界,什麼都無法逃脫。直到霍金使用量子力學預測量子粒子將緩慢地從黑洞中洩漏出來,我們將其稱之為霍金輻射。如果霍金輻射真的存在,那麼在黑洞事件視界的外部應該存在量子「模糊」。而這種模糊會產生引力波回波。2017年兩顆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可能會證實霍金對黑洞的理論。
  • 黑洞本不應該有回聲,但這一個不同 史蒂芬霍金或贏得一局?
    當兩顆中子星在宇宙深處相撞時,它們會在宇宙中產生強大的震動—這也就是科學家們2017年在地球上探測到的引力波。如今,當兩位物理學家對這些引力波記錄進行了一番詳察和篩選後,他們認為他們發現了一個違背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效模型的黑洞存在的證據。
  • 我們或許可以驗證黑洞的霍金輻射現象了
    當中子星合併時,引力波在整個宇宙中蕩漾開來。現在,引力波的迴響可以證實一個數十年前關於黑洞的假說。 研究引力波數據的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回聲的證據——只有在存在霍金輻射產生的「量子模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回聲。
  • 霍金是對的!科學家稱:在實驗室創造的「黑洞」證實了霍金輻射
    在第一張黑洞圖片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之後,輪到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為他畢生的部分工作辯護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證實了霍金的同名理論——霍金輻射。霍金輻射假設,由於量子物理和引力的不同因素,黑洞從表面發出輻射。為了驗證這一理論,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轉向了聽起來很瘋狂的科學:創造他們自己的黑洞。
  • 從引力波到黑洞,愛因斯坦百年前預測終被證實,還有蟲洞等待發現
    這兩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的消息,毫無疑問是當下最大的熱點。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次黑洞照片的發布,不但再一次完美驗證了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黑洞預言,而且也是更進一步解析宇宙奧秘的一塊最新拼圖。
  • 「霍金輻射」理論是正確的!科學家創造微型黑洞證實
    北京時間6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第一張黑洞照片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之後,科學家開始驗證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研究理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表示,我們現已證實了霍金的同名理論——「霍金輻射」。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可能存在一種黑洞,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符合霍金的黑洞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一種簡單的天體:被無限壓縮的奇點,四周是光滑的事件視界,光線、能量或物質都無法穿過事件視界而逃出黑洞的「魔爪」。在此之前,我們收集的所有有關黑洞的數據,都支持廣義相對論黑洞模型。但在20世紀70年代,霍金髮表的一系列論文表明,事件視界沒有那麼光滑。
  • 第一張黑洞照片能證實霍金輻射嗎?
    第一張真實的黑洞照片已經公布出來,但這並不能證實霍金輻射,與霍金的研究沒有關係,真正有關係的是愛因斯坦。而且霍金已經去世,無論以後如何證明霍金輻射的正確性,他也無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這個獎項只頒給還在世的人。
  • 引力波如何解開的4大宇宙謎題?
    2015年9月,物理學家們宣布,通過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探測儀器,他們終於觀測到了第一個引力波現象,證實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100年前的理論預測。這次引力波的來源十分地不可思議:兩個黑洞撞在一起,引起了宇宙的漣漪。
  • 引力波可以逃出黑洞嗎?
    【每日科技網】  愛因斯坦在1916年6月,就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所以,引力波和郭英森先生沒有任何關係。引力波是一種對引力傳遞方式的簡潔的描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振動,比如水面,水面發生振動,就會以一圈一圈波的形式向外界擴展,把能量信息傳遞出去。這就是水波。
  • 彭羅斯與霍金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研究的貢獻
    彭羅斯和霍金對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研究的貢獻。在最近的引力波研究中,霍金的黑洞面積定理就得到了應用。 美國相對論大師惠勒的研究生貝根斯坦首先猜測到黑洞的表面積可能是熵。在老師惠勒的支持下,貝根斯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確認黑洞有「熵」存在,黑洞的表面積就是黑洞的熵,並進一步推測黑洞還有溫度,初步建立起黑洞熱力學這一分支。貝根斯坦的大膽創新遭到霍金的反對。霍金覺得貝根斯坦曲解了自己的面積定理。
  • 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和柔軟的毛髮
    根據英國《衛報》10月10日報導,信息悖論可能是當今基礎理論物理學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43年前(1975年),霍金創立了這個理論體系,直到最近,這仍然讓許多人困惑不解。從2015年開始,霍金、安德魯·斯特雷明格和我開始懷疑,我們是否能夠通過質疑構成困難的基本假設,來理解擺脫這種困難的方法,我們在2016年發表了關於這個主題的第一篇論文,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在努力研究這個問題。
  • 史蒂芬霍金:「沒有黑洞」
    事件視界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數學上簡單的結果,這是德國天文學家卡爾施瓦茲希爾德在 1915年末寫給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中首次指出的,該理論發表後不到一個月。在那張圖片中,物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太空人會愉快地穿過事件視界,不知道他或她即將到來的厄運,然後逐漸向內拉 - 沿途一路伸展,如義大利麵 - 並最終在「奇點」處碾壓,黑洞的假設無限密集的核心。
  •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幾十年來,黑洞被認為是由一個巨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形成的。黑洞的體積十分微小,只是太空中的一個點——就像地球被壓縮成像花生米大小的一個球體——被稱為奇點。圍繞著這個奇點的是一個無法偵測到的事物視界,又稱黑洞視界,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力逃脫。
  • 廣義相對論尚未完全證實:「難啃」的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因為比牛頓萬有引力更精確、優美,同時順利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 (進動,一個自轉的物體受外力作用,導致其自轉軸繞某一中心旋轉,也叫做旋進。),很快在物理界走紅。當然,是理論必須要得到證明和檢驗,之前我們曾介紹了「星光偏折」實驗,這被喻為是首次用實驗數據證實了廣義相對論 。
  • 又一個公式誕生,能夠計算出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霍金又對了!
    物理學家開發出了一個公式來計算黑洞視界上的霍金輻射,這使得物理學家可以確定:通過對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進行量子修正,這種輻射將如何改變。這個公式將能讓物理學家通過觀察黑洞來測試不同版本量子引力理論的準確性,並包括朝著長期尋求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聯繫起來的「大統一理論」邁出了一步,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雖然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與引力波相對應。
  • 愛因斯坦比黑洞更牛的預測,一旦發現,人類將可能實現星際穿越!
    畢竟這是繼引力波之後,又一次有實證,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不過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並不會讓科學家們停下探索宇宙的腳步。也許現在科學家們就已經將眼光瞄向了愛因斯坦另一個比黑洞更牛的預測,而我們也可能會更期待愛因斯坦的另一個預測被證實。因為這個預測一旦被發現,也許人類就將真正實現星際穿越和時間旅行的夢想。
  • 在19億光年外的黑洞合併中,發現高次諧波引力波!
    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信號的顯著信號:GW190412是O3首次觀測到的雙星黑洞合併,其中兩個黑洞的質量截然不同,大約是太陽的8倍和30倍。證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在像GW190412這樣質量不等的雙星黑洞系統中,這是第一次觀察到這種類型:引力波信號中的這些泛音,比通常觀測到的要大得多。這就是為什麼以前聽不到它們的原因,但在GW190412中,終於可以聽到了。
  •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 霍金:是科學史上重要一刻—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2月12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科研人員11日宣布,他們利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於去年9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同為黑洞專家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霍金表示,他相信這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