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物理學家們宣布,通過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探測儀器,他們終於觀測到了第一個引力波現象,證實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100年前的理論預測。這次引力波的來源十分地不可思議:兩個黑洞撞在一起,引起了宇宙的漣漪。
模擬顯示了兩個黑洞一起旋轉時來自兩個黑洞的引力波
首次發現引力波,除了解決了引力波是否存在的問題,還標誌著一個全新旅程的起點。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只能通過電磁輻射、宇宙射線和中微子等了解宇宙,引力波則為科學家研究宇宙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抓手,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篇章。
今天,引力波探測已變得日常化。圍繞著這種新的方法,研究人員們正在著力解決宇宙中的4個謎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是哪4個謎題吧!
原初黑洞
近期,天文學家們聯合發布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該黑洞位於M87星系的內部。照片一經發布,便立刻成為了話題熱點。黑洞是宇宙空間中體積極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連光都不能逃脫其巨大的引力。一般情況下,大質量恆星在其自然生命周期結束時,燃料耗盡並向內坍縮,就會形成黑洞。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的最古老的黑洞出現在130多億年前,即大爆炸後約6.9億年,然而它可能並不是宇宙中最早出現的黑洞,天文學家認為除了恆星黑洞,宇宙中還存在一種「原初黑洞」,它們是宇宙中的第一批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不到1秒鐘的時間。由於宇宙早期局域空間的物質分布過於密集,導致物質直接坍塌而形成。
半個世紀以來,原初黑洞一直被認為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天文學家很難利用電磁波探尋它,而有了引力波,科學家們就可以通過原初黑洞碰撞所產生的引力漣漪,尋找它們。
美國布朗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薩瓦斯·科什帕斯和哈佛大學的阿維·勒布正圍繞這一課題展開研究,為此,他們估算出了最早可能發生兩個恆星黑洞撞擊的時間——大爆炸後6700萬年。因為恆星黑洞不可能在恆星之前形成,因此,如果科學家探測到了這個時間點之前的引力波,就證明了原初黑洞的存在。同時,原初黑洞可以為我們認知宇宙提供許多重要的信息。例如,原初黑洞被公認為是暗物質的有效候選者。
額外維度
目前宇宙中有4個維度:長、寬、高和時間,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然而,科學家們總是喜歡將物理元素統一到一個模型中。1926年,德國數學物理學家西奧多·卡魯扎在4維時空上再添加1個維度,也就是第5維,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方程加以改寫,改寫後的方程可以把當時已知的兩種基本力即「電磁力」和「引力」很自然地統一在同一個方程中。理論中存在額外添加的維度統稱為「額外維度」。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弦理論要求更高,試圖通過假設額外6個微小的、看不見的維度,將自然界的4種基本作用力和基本粒子放進一個物理模型。儘管弦理論還有待驗證,但是它已經在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如果我們想要更加了解宇宙,尋找額外維度是十分重要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戴維·安德裡特及其同事認為:額外維度的證據就隱藏在引力波的波紋中,他們推測引力之所以是4大基本作用力中最弱的一種,是因為部分的引力逃逸到了其他的維度。
當引力波穿過時,會造成時空的收縮與拉伸。例如,時空中的一個圓會變成橢圓,在長直徑方向上被拉伸,同時在短直徑方向上就被壓縮。LIGO能夠觀察到引力波也是基於這個原理,由於引力波造成了時空的拉伸和壓縮,從同一點向空間的兩個方向出發並反射回來的光,本應走過相同路程,但因時空的拉伸和壓縮,出現了幹涉現象。
不過,安德裡特提出:如果額外維度存在,那麼引力波應該以一種被稱為「呼吸」的模式使空間變形,即空間表現得像呼吸時的肺部一樣,多個方向同時膨脹或收縮(程度不一定相同)。這對引力波探測器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
目前,除了LIGO以外,歐洲的「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儀也在運行當中。而且日本神岡引力波探測儀也將於2019年底投入使用。屆時,如果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模式,那麼或許宇宙有額外的維度,又或者引力的行為方式與我們認為的不一樣,無論哪一種都將重新定義物理學。
黑洞火牆
黑洞最著名的特徵之一就是視界,即黑洞的邊界,它在宇宙中看不見、摸不著。如果任何物質不小心跌入其中,便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然而,1974年,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它會在質量減少的同時,向外輻射能量,並最終消失,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
一個問題可能會縈繞著我們,既然任何物質都逃脫不了黑洞,它又是怎麼向外輻射的呢?在解釋該問題的時候,霍金引入了量子理論。在量子力學中,真空並不是空的,粒子和反粒子對不斷在真空中隨機產生,又相互湮滅,然後消失。如果這對粒子剛好在視界處出現,那麼就有可能一個粒子在視界內,掉入黑洞,而另一個粒子幸運地位於邊界外,逃向宇宙。那些「逃出」黑洞的粒子就形成了霍金輻射。
自從霍金輻射提出以後,黑洞物理學的研究領域便開始湧現出一大批有趣的理論,其中一個便是「黑洞火牆」理論。該理論認為,在黑洞視界周圍,存在著一個由「霍金輻射」粒子形成的火牆,這個能量巨大的火牆會將任何穿過它的物質燒成灰燼。儘管黑洞火牆理論還存在爭議,但是引力波也許可以告訴我們這個視界之外的火牆到底存不存在。
兩個黑洞合併會發出巨大的漣漪,並向外傳播。如果黑洞火牆確實存在的話,引力波就會有「回聲」。就像是撞擊鐘發出的聲音一樣,當黑洞合併發出的引力波遇到其他物體反彈回來時,如果黑洞只有視界,那麼它就不會產生回聲,反之,這部分波將被火牆反彈,最終以更微弱的信號到達LIGO。
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尼亞什·艾弗士蒂就在LIGO前三次探測到的綜合數據中,發現了這種回聲的跡象。儘管回聲的證據並不能完全保證黑洞外存在火牆,但是仍會讓我們對視界及其附近有一個新的認識。目前,艾弗士蒂和他的同事正在改進策略,以更好地識別「回聲」。
蟲洞
蟲洞經常出現在各種科幻小說中,它是一種宇宙中的捷徑,就像一個超級方便的隧道,可以連接宇宙中兩個不同的區域,或者兩個平行的宇宙。在物理學中,蟲洞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取自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另一位物理學家內森·羅森的名字。1935年,倆人根據廣義相對論一起想出了蟲洞存在的可能性。
與其他宇宙的謎題一樣,引力波也許能幫助我們發現這種時空隧道是否有科學依據。一些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些我們認為是黑洞的天體,實際上,很可能是蟲洞。
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的維託爾·卡多佐及其同事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稱:與黑洞一樣大小並且無視界存在的蟲洞,可能會發出引力波「回聲」。由於視界是一個「有去無回」的邊界,當兩個黑洞碰撞,進入黑洞視界的引力波漣漪並不會被反射回來。但如果兩個蟲洞碰撞,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蟲洞沒有視界,而是像兩端開放的隧道,或者說是「井」。進入「井」裡振蕩的波紋不會被吸收消失,而是會產生一系列的回聲。
儘管黑洞和蟲洞看起來可能不同,但是它們本質上是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不同解,所以它們可能具有相似的引力特徵也不足為奇。不過,當天文學家在引力波中找到確定回聲的時候,將很難分辨產生回聲的到底是黑洞火牆還是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