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的本質——超現實主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薩爾瓦多·達利,「不可知論者」(1932年)薩爾瓦多·達利可能沒有打算用「不可知論」來喚起引力透鏡效應,但當我看著他那細長彎曲的湯匙時,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引力透鏡效應。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啟示是,時空本身是一種可彎曲的介質,可以被引力物體扭曲,任何物體——即使是沒有質量的光——也必須遵循它。從一個巨大物體後面發出的光會彎曲和銳化,就好像穿過一個引力「透鏡」,在彎曲的時空中——融合了時間和空間的四維連續體——圍繞著這個物體。

在我看來,達利的勺子就像一束光被凍結在時空的路徑上,時空被黑洞、星系甚至像太陽這樣的小天體所扭曲,就像亞瑟·愛丁頓爵士在1919年的日食中所觀察到的那樣,那次日食使愛因斯坦在世界上聲名鵲起。

愛丁頓對相對論的「圖片證明」來自太陽附近恆星的照片,這些恆星的位置會發生輕微的變化。天文學提供的視覺證據與光線的心理圖像(其路線或路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後者解釋了這些點移動的現象。

這是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中的一張劇照,展示了恆星在太陽附近位置的變化。一張照片是在晚上拍攝的,另一張是在1919年日食的白天拍攝的。天文學中的「圖片證明」,與我們想像中的恆星光線所經過的路徑形成對比。

上面一張圖片:超數學-烏薩依扎曼時空。下面一張圖片:力透鏡的圖解。「不可知論的符號」與我想像中的時空扭曲是一致的,儘管我找不到有力的證據證明達利在畫它的時候就有這種想法。不管是否是有意為之,這類藝術可以提供一個圖像詞彙表來增強我們的概念框架。

我們知道,在相對論之後,達利呼籲「詩歌思維的一種新的幾何學」,他的『融化的時鐘』始於他著名的1931年的《持久的記憶》,暗示著時間的膨脹以及廣義相對論中所描述的時空的扭曲。達利明白,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空間和時間的結合具有物理意義。他以一盤奶酪作為靈感來源,形容自己融化的手錶是「時空中奢華而孤獨的卡門伯特」

達利的《時間的高貴》(上海)。在一件雕塑中,我們看到了超現實主義讓我感興趣的關鍵方面:扭曲的時間(與物理學有關)。達利是一位標誌性的超現實主義者,而超現實主義畢竟是一場認為不可能的藝術運動,它頌揚不同現實的並置,打破內外世界之間的界限,並倡導想像力高於現實主義。不幸的是,儘管超現實主義強調要推翻舊範式,但它也是一場以弗洛伊德的偽科學為基礎、強化父權社會結構、物化女性的運動。我認為,他們把自己與物理學聯繫在一起,是正確地把賭注押在了「外部世界」上,發現了誘人的新領域,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限制在關於男性能動和女性被動的陳腐觀念上。

雷麥黛絲·瓦羅的《失重現象》是彼得·伯格曼1968年出版的相對論教科書《萬有引力之謎》的封面。超現實主義者認真地從事精神、夢、神秘主義和神秘學以及政治運動的分析,但我打算把重點放在它們與物理學的關係上。我對歷史的細枝末節的興趣,比對藝術中體現的物理學的建議和潛流更大。不可避免的是,有些藝術家比其他人更了解科學,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多的藝術家直接把物理學的思想寫在紙上。後來,隨著原子彈和冷戰的到來,情況發生了變化,該運動的創始人安德烈·布雷頓(甚至徹底否定了科學。

但在一開始(超現實主義宣言發表於1924年),超現實主義對挖掘地下世界很感興趣,20世紀早期的物理學豐富了這一計劃。

有人認為物理學的「古怪」是吸引人的地方,有些人可能會反對這種說法,但我認為,這種「古怪」加上科學的強大哲學,正是吸引人的地方。

電和磁的統一(發現無形的領域),與放射性(新發光的能量)的存在,與相對論(時間膨脹、長度收縮,時空的扭曲),和量子力學(其激進的關於因果關係和影響觀察者的角色在測量),物理學是宇宙取代有序發條不可思議的方式。

瑪塔,《太空旅行(星際旅行)》(1938)如果在啟蒙科學中,我們一直在觀察我們在世界表面上的反射,那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會使水面變暗,使研究的對象變稠(達利在相對論之後將太空描述為這樣),從而使我們無法測量它們。

阿斯加文·帕金森在超現實主義、藝術和現代科學中證明,超現實主義者意識到20世紀早期在電磁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方面的革命,他們感到被這些革命所引發的認識論危機所動員。他們怎麼可能不知道呢?物理學似乎正在瓦解我們自以為了解的關於現實本質的一切,而當時關於物理學的哲學和通俗著作也在懇求藝術家們參與一個類似的項目。

加斯頓·巴舍拉:物理化學家、科學哲學家和詩學家。加斯頓·巴切拉的《新科學精神》(1934)是向更廣泛的文學讀者傳播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思想的關鍵著作。(巴切拉德,主要在美國以《空間詩學》和《火的精神分析》的作者而聞名,他的職業生涯始於物理化學家和科學認識論家。巴切拉爾強調想像力——儘管是一種有紀律的想像力,與數學一起工作——在科學現象研究中所起的作用,這對於那些渴望推翻舊範式的藝術家來說尤其令人興奮。科學終於超越了僅僅報導感官所感知到的東西的時代。在他的「超現實主義和繪畫」中,布雷頓引用了巴舍拉德的話:

信仰在現實中的本質是什麼,作為一個概念的現實是什麼,真實的原始形上學的功能是什麼?從本質上說,人們相信,[……]人們將從隱藏在實體中的現實中發現比從圍繞實體的直接數據中更多的東西。

換句話說,現實比我們看到的要複雜得多。

電子幹涉圖樣的形成,顯示波粒二象性。單個電子通過狹縫,在屏幕上形成幹涉圖樣。這是物理學中的「圖片證明」,與藝術家可能呈現的效果形成對比。(摘自《美國物理學雜誌》,57頁)安德烈·布雷頓的導師是才華橫溢的野生詩人保羅·瓦萊裡。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在致瓦萊裡的悼詞中,讚揚了他對現代物理學「突然發現了廣闊的知識視野」的熱愛,這一發現提供了「奇怪的新視角」。

作為量子力學的重要參與者,德布羅意揭示了一個關鍵的洞見,即亞原子粒子的對偶性:像電子這樣的粒子表現為波,不僅如此,所有的粒子和物體都與物質波有關。

瓦勒裡智力上的多才多藝是顯而易見的,德布羅意被他對科學術語的文學運用所吸引。的確,瓦勒裡·裡德·法拉第、馬克斯韋爾和開爾文,參觀了實驗室,與瑪麗·居裡、保羅·蘭格文、尼爾斯·玻爾、讓·佩蘭建立了友誼,甚至與愛因斯坦建立了所謂的「溫暖的關係」。

保羅·瓦萊裡:法國詩人、散文家和哲學家(1871-1945)。超現實主義者留下了證據,證明他們直接參與了科學思想。這些都是在帕金森的書中確定的。當然,布雷頓讀了巴切拉的《新科學精神》,但達利、沃爾夫岡·帕倫、勒內·克裡爾、雷蒙德·奎諾、卡拉斯、卡魯日、馬塞爾·杜尚、查拉和許多其他人也讀了。國際期刊《科學家》有物理學巨人如普朗克、德布羅意、泡利、海森堡和薛丁格等人的貢獻,也有關於現代物理學含義的通俗敘述和分析的書評。

僅路易·德·布羅意就為超現實主義者所閱讀的《形而上形上學與道德論》貢獻了不少於九篇非數學論文。布雷頓擁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法文譯本。帕倫讀了德布羅意的《物質與光》,並以《物質與光之間》作為回應。帕倫的短命期刊《Dyn》敦促讀者「要明白,想像力創造現實與現實創造現實一樣多。有影響力的作家阿曼德·佩蒂特金的想像力和現實表現出對玻爾、海森堡、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的熟悉。20世紀早期物理學的語言是性感的:愛丁頓將測量光在引力透鏡下的偏轉描述為「稱重光」。尼爾斯·玻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味語錄的源泉,既歡迎悖論,又挑戰傳統科學的規範:

一個偉大真理的反面是另一個真理,

不,不,你不是在思考,你只是在合乎邏輯。

玻爾的思想很適合超現實主義者,他們慶祝與過去的徹底決裂。

科學與文化一直處於對話之中。當法拉第和麥克斯韋揭示了電和磁力是同一種力,並描繪了電磁場時,他們關於吸引力和排斥力的語言和意象注入了安德烈布雷頓的作品,並影響了視覺藝術家。

上:繪製力線和等勢面(麥克斯韋)的方法;中:圖示法拉第最著名實驗的草圖。::原稿(法拉第)羅伯託·安東尼奧斯·馬塔·埃查倫(名字有點長)就是這些視覺藝術家之一。從1937年到1948年被驅逐,馬塔一直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根據他的說法,在他被撤去之後,他對物理學的深入研究部分是為了挑戰超現實主義者,反對那些「沒有被歸零到當代現實」的人(想必是那些沒有認真研究物理學的人)。杜尚說,「馬塔追隨物理學家尋找新的空間」——一個非歐幾裡得空間,沒有固定的物體。

奧斯洛·福特,《時間山》(1939)描繪這些空間和領域成為藝術家的一個嚴肅的項目,如翁斯洛-福特,我們已經看到,這是一個扭曲的、不確定的現實。

上:瑪塔,《伊勒克特拉的縞瑪瑙》(1944)。中:翁斯洛-福特,《空間塑造》(1969)。下:沃爾夫岡·帕倫,《發現第一宇宙空間》(1940)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引入了一個非歐幾裡德幾何的版本,而這反過來又讓一個完整的數學領域家族進入了可能的範疇。

曼·雷龐加萊研究所的數學模型照片(1934年)領域似乎不守規矩,違反常識。巴切拉爾警告說,常識會導致「嚴重的思維障礙」。自然,這樣的幾何結構激發了人們對空間和形式的興趣。根據學者琳達·達爾林普爾·亨德森的說法,「『四維空間』的傳統具有神秘甚至非理性的聯想,這些聯想支持了超現實主義的觀點。需要指出的是,有時(特別是在討論相對論和立體主義的時候),有一種觀念的融合:一些人把四維理解為時間,而另一些人把它理解為一種超空間。亨德森詳細地研究了這一點,但在這裡,我打算把這兩種想法都看作是對具象藝術的富有想像力的邀請。把這些科學和數學的思想用藝術表現出來只能是純粹的暗示。這並不是說這些藝術家對他們的作品不認真,例如,Matta甚至聲稱自己不是藝術家:

馬克斯·恩斯特《天空開了兩次》(1929年)早在1919年,馬克斯·恩斯特對形式幾何的興趣就很明顯,但更讓他感興趣的是1934年在龐加萊學院展出的數學模型,曼·雷也看到了這些模型,他拍攝的教學工具照片把它們變成了奇異的雕塑。有些曲面允許我們探索非歐幾裡得幾何,就像在球面上畫的三角形的內角之和超過180度一樣。

恩斯特在《被非歐幾裡得蒼蠅吸引的年輕人》一書中使用了從擺動的罐子中滴下油漆的方法,畫出的曲線與福柯擺擺錘畫出的曲線大致相似。布列塔尼認為,「按照愛因斯坦提出的新概念」,我們應該向恩斯特學習「圖像語言」。

馬克斯·恩斯特,《被非歐幾裡得蒼蠅吸引的年輕人》(1942)

碳原子中電子軌道的圖象,通過場發射顯微鏡獲得。在量子力學之後,巴切拉德寫道,化學物質本身已經被簡化為數字的影子——一種只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這是一首法國詩歌——我們已經能夠使用場發射顯微鏡來描繪原子的物理輪廓(它仍然有一些類似於形狀的東西,有人可能會這樣認為,現實性)。但巴切拉爾引人注目的語言表明,看不見的科學正在擾亂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研究。

雷麥黛絲·瓦羅《現象》(1962)雷麥黛絲·瓦羅的「現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影子和物質互換了位置(實際上,她的另一幅畫叫做「物質盜竊」),街道上的磚塊暗示著固體世界的解體。再一次,這不是字面上的,但瓦羅確實在她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中使用了科學意象。另一幅關於瓦羅的畫作《失重現象》引人入勝,被彼得·伯格曼選為第一批廣義相對論教科書《萬有引力之謎》的封面。

隨著物理學的數學變得越來越稀薄和遙遠,物理學家和非物理學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但物理學家們也有開放的爭論,他們需要調和數學公式之間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實驗結果,討論是否以及如何將這個新世界形象化。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狄拉克和泡利認為我們應該遵循數學規律,避免形象化,而德布羅意和薛丁格則希望能夠描繪出這些被禁領域。我們不敢想像的爭論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召喚。當我們的精神圖像變得更難以接近和更不可能的時候,超現實主義的視覺開始產生某種(絕望的)感覺。

奧斯卡·多明格斯《太空懷舊》(1939)量子力學揭示了測量行為在技術上改變了系統。(在技術術語中,我們說測量「瓦解」了波函數,迫使亞原子物體具有確定的值。這就產生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推論,即在進行測量之前,電子的狀態是「疊加」的。嚴格地說,現在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量子環引力物理學家羅威利解釋了這個解釋(愛因斯坦永遠無法真正理解)。

海森堡認為電子並不總是存在的。它們只在有人或物注視它們時存在,或者更好的情況是,當它們與其他事物交互時存在。當它們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時,它們會以可計算的概率在一個地方出現。從一個軌道到另一個軌道的「量子躍遷」是它們「真實」的唯一方式:電子是一組從一個相互作用到另一個相互作用的躍遷。當沒有任何東西幹擾它時,它就不在任何精確的地方。它根本就不在一個『地方』上。」

的另一種方式理解這種所謂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喬治·穆瑟的書中描述,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雖然一些物理學以外的人已經從這一見解中得出了魯莽的結論,但物理學家瑪麗-安託瓦內特·通納拉特認識到了一個關鍵的相似之處。她的評論是,「在物理學中,就像在繪畫中一樣,超現實主義否定了一種描述的可能性,這種描述沒有明確地帶有觀察者的印記」,這在量子力學之後的世界中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兩者之間,波粒「二元性」,以及對愛因斯坦「相對論」意義的誤解,許多對物理學洞見的草率的詩意化悄然出現,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享受樂趣。

奧斯卡·多明格斯《女人》(1941)我學習了物理、科學哲學,我知道女性是如何被系統地從歷史中抹去的。我很難過地看到,帕金森的書也忽略了女藝術家和女科學家,除了提到——只是提到——物理學家瑪麗·居裡和瑪麗·安託瓦內特·託尼拉特或藝術家愛麗絲·拉漢。當我開始研究超現實主義中女性的歷史時,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該運動中的許多女性畫家和攝影師都淪為「某某的繆斯」或「某某的情人」。眾所周知,女性要正式加入這個運動是很困難的。

對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和詩人來說,精美的屍體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在最常見的版本中,多名藝術家將一張紙摺疊起來,然後添加進去,每個人只能看到最後一位藝術家畫的或寫的東西。

居裡夫人(未知,特尼斯卡博物館)2015年,舊金山的溫迪·諾裡斯畫廊舉辦了一場關於科學和超現實主義的展覽(展覽的主題是與加文·帕金森的一場策展對話)。然而,在帕金森的原著(2008年)中,瓦羅卻缺席。值得讚揚的是,帕金森的確參考了女性在科學和藝術交叉領域的學術成就。

朵拉·馬爾的《歲月在等待著你》(1936)然而,從歷史中被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會永遠消失,雖然我沒有找到多少女性超現實主義者直接參與現代物理學的書面證據,但我確信它確實發生了;這些想法是不可抗拒的。梅萊·奧本海姆1964年的自畫像以其頭骨的負片著稱。朵拉·馬爾的《歲月在等待著你》,以它的標題和蜘蛛網的形象,可以說明愛因斯坦所說的時間的「頑固幻覺」——從正確的角度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而且正在發生。

安傑勒斯·桑託斯·託羅埃拉,《世界報》(1929)觀眾可以從安格拉·桑託斯·託羅埃拉的《世界》中看到很多東西,其中的女性角色圍繞著一個球體,這個球體已經從原來的形狀變成了一個扭曲的立方體,讓人聯想到非歐幾裡得式的角度和線條,而大頭顱的女性則用從太陽取下的火焰來點亮星星。

相關焦點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人們什麼物理?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沒有告訴我們真實的物理,愛因斯坦還是有點可愛的:既是光子第一提出者,又是光子的第一質疑者,承認50年探究沒有認識到光子本質!最終覺悟到錯了,全部手稿付之一炬,誠實可嘉!使崇拜他的人即使沒有學懂他的「天才相對論」仍然尊敬不已!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有個截然不同的特點,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而相對論則描述的是大尺度上的物理學現象(尤其是引力大,速度快),而且兩者都可以在宏觀低速下兼容的牛頓力學,同時在各自的尺度內奇準無比。
  • 量子力學是介於經典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理論
    糾纏的粒子有驚人的特性,所以它被量子力學拒之門外。這些特性無法被廣義上的量子力學描述,所以一般認為這些特性還不是量子力學的一部分。量子力學不主張非慣性系下的第二宇宙速度,很難用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解釋成薛丁格方程,超弦理論和弦論尚未形成其自洽體系量子力學本身有一些體系設定是與經典力學有衝突的。
  • 在未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可能統一嗎?科學家是這樣看的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不可調和我們要想真正理解黑洞、時間的起源和空間的本質,需要在某種程度上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是,這兩個理論在本質上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科學家們始終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一定會交融到一起。目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分別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它們看起來卻不可調和。
  • 處理引力場,也是用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
    目前有現有的物理理論中,處理引力場,也是用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不懂你的意思,量子力學無法處理引力場,但不意味著它不能解釋引力場。量子力學依賴量子漲落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引力是量子漲落的結果,它還依賴于波粒二象性。什麼是波粒二象性?一粒子在源處有狀態,在誘導量子漲落後,這粒子又有了波的狀態。廣義相對論就是一堆量子漲落,解釋引力場和時空。量子力學在量子漲落中得到解釋,但不意味著它可以解釋引力場。
  • 這種猜想可能將實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大一統!
    現代科學有兩大支柱,一種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一種是無數量子大師創立的量子力學。在平常生活的領域中,牛頓三定律基本可以完美解決問題。但是當物體被放大到天體層面時,牛頓力學便呈現了局限性,需要相對論來補充了。
  • 網友問: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格格不入,是宇宙有兩套物理法則嗎?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作為當今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兩者確實存在本質的差異,比如量子力學的世界是離散的,而相對論的世界是連續的;但也絕非題目說的「格格不入」,其實兩者在絕大部分場合中,都是相輔相成的。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至少有一個,不是我們宇宙的最根本法則,肯定還存在一個更深的理論,可以在更高層面上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然後讓兩者實現相容。
  • 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具
    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個非常遙遠的名詞。但在量子力學研究和教育領域,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幾乎相當於納粹對德國及德國人的影響。對我來說,量子力學研究對我來說意義頗多。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個工具,用來對未知力量進行假設推論,並為解決一些問題提供新思路。量子力學還揭示出物質與物質之間一些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的聯繫,這種量子力學的理論,對我一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可能會被推翻麼?
    新理論和舊理論之間的關係在宏觀低速下的牛頓力學是無可匹敵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確實可以撼動它,但是是在小數點後15位的尺度去撼動牛頓力學,這個差異比大多數的儀器的誤差還要小得多,根本測不出來。因此,我們才會說,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宏觀低速下的近似解。
  • 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有多矛盾,我們有沒有可能將二者統一?
    然而,牛頓的理論並不完善,他雖然說明了引力的作用,但是卻無法解釋引力從何而來,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的科學家很多年,直到一位可以稱之為天才的科學家出現了,這個偉大的科學家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最大貢獻在於廣義相對論,不論你是否明白廣義相對論到底講的什麼,當相信你一定都聽過這個名詞。那麼廣義相對論到底講了什麼呢?
  • 科普:讓普通人了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編者按:2020年9月5日,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科聯聯合邀請李淼先生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市民朋友們做了一場題為「給所有人講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精彩講座。量子力學都有什麼用?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比如我們身邊的電腦和手機中的晶片,晶片主要由集成電路組成,而集成電路裡面用到的是二極體、三極體就是量子力學的效果,二極體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明的,然後40年代發明了三極體。從巨大的電子管收音機到可放兜裡的半導體收音機,從電視機到手機,再到量子計算等等,這些科學的發明與進步,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
  • 為什麼相對論比量子力學更容易被人接受?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上個世紀物理學建立起的兩座科學大廈,物理學也就此從經典物理學跨入現代物理學。相對論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時空觀,廣義相對論將引力進行了幾何化處理。量子力學的建立使人類認識到世界是不連續的,量子世界中的反常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完全不相符。
  • 被稱為「大一統」的超弦理論是憑什麼擊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
    在過去的時間裡,我們已經能用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預言很多物理方面的事情。從微小的原子、分子領域到廣袤的星系、星系團,我們都能用這兩種理論工具言之一二,這也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不過隨著時間轉到21世紀,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了,無論是量子力學還是廣義相對論都沒能達到最深層的認識。在物理領域,我們使用的理論一般也只有一種:要麼是量子力學,要麼是廣義相對論。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黑洞的奇點,也只有這種極其特殊的環境下才可能同時用到兩種理論。
  • 誰來終結「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對抗?讓弦論來試一試
    但是開爾文話鋒一轉,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在經典物理學天空之上還存在著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分別是「邁克耳遜-莫雷實驗打破了牛頓的以太說」和」黑體輻射實驗結果與理論的不一致「,這兩朵烏雲發展出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 物理學的兩大真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為何相互矛盾?根源在這個點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76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為何不能相融的事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的是宏觀世界,而量子力學是微觀量子領域的科學,按照常識來說,宏觀世界是由微觀量子世界組成的,而微觀量子世界被包含於宏觀世界,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的,但令人奇怪的,解釋宏觀世界的相對論卻無法解釋微觀量子世界,而微觀量子世界的很多現象在宏觀世界中根本就找不到類似現象,甚至連邏輯上都解釋不通,兩種理論根本無法融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
  • 曹則賢研究員應邀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普報告
    應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邀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於12月10日和11日晚在東區水上報告廳做了兩場學術報告,講述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建歷程。報告會由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執行系主任石雲裡教授主持,校長包信和院士、副校長王曉平、曹則賢研究員的導師汪克林教授、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以及全校感興趣的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
    統計力學,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數學方法和解釋。陳建、伍定邊,王院士講的經典物理物理量子都有。潘慶,趙凱華等的近代物理。斯坦福的量子力學理論。上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說幾個選修課,理論物理四大力學:電動,量子,量子統計,熱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龐加萊),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佔理論物理課很大一部分比重。形式論,微分拓撲,代數拓撲都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 光速、超光速、因果悖論:量子力學的根源,或許就是相對論!
    從一開始,量子力學就一直以其難以理解的奇特之處讓人們驚嘆不已。為什麼一個粒子似乎同時通過兩個狹縫?為什麼我們只能談論概率的演變,而不是具體的預測呢?根據華沙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理論家的所說:量子世界最重要的特徵可能來自狹義相對論,而到目前為止,狹義相對論似乎與量子力學關係不大。
  • 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後物理學為什麼沒有發展了?
    相對論、量子力學誕生近一百年多來,我們的基礎物理學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突破,相應的技術應用科技都是建立在一百年前的基礎理論之上,而物理學各領域的進步,全是對之前基礎物理學的完善和補充。在微觀領域,量子力學能解釋部分超導現象。在宏觀宇宙學,廣義相對論能夠做出部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