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突破:通過拓撲電晶體技術使利用光波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2020-12-05 量子認知

量子計算機是使用量子邏輯進行通用計算的設備。不同於電子計算機或今天的電晶體計算機,它用來存儲數據的對象是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傳統電腦實際上解決不了的許多問題。但是這樣的計算能力在複雜性、功耗和速度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超過隨著電子和晶片變得越來越熱和更快而達到的物理極限,需要更大的突破。特別是在通向通用化、商業化的進程中,此類計算能力問題已成為極為主要的障礙。

就像半個多世紀前以及至今的電晶體和光電二極體取代真空管一樣,科學家們在尋求在設計原理和新型材料方面的飛躍,以實現量子計算能力的通用化與商業化。

最近,美國艾姆斯實驗室、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聯合團隊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中的光致開關機制。該機制建立了一種控制原子和電子來回運動的拓撲材料的新方法,這將使拓撲電晶體和使用光波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物理通訊X》上。

在該研究團隊及其所發表的論文作者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學者,共有13名。研究拓撲材料的科學家面臨一個挑戰,即如何以使像量子計算這樣的應用成為可能的方式建立和保持對這些獨特量子行為的控制。在該項實驗研究中,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埃姆斯實驗室(Ames Laboratory)的華裔資深科學家,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王紀剛(Jigang Wang)及其團隊,證明了通過使用光來控制狄拉克半金屬中的量子態來進行控制。狄拉克半金屬是一種奇特的材料,由於其接近廣泛的拓撲相而具有極高的靈敏度。

王教授說,「光波拓撲工程試圖通過驅動量子周期運動來克服所有這些挑戰,以通過新的自由度(即拓撲結構)引導電子和原子,並以前所未有的太赫茲頻率(定義為每秒1萬億個周期)加熱而不會引起躍遷」, 「這種新的相干控制原理與迄今為止使用的任何平衡調諧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例如電場、磁場和應變場,它們的速度要慢得多、能量損耗要大得多。」

諸如量子計算之類的新計算原理的大規模採用,要求構建能夠保護脆弱的量子態免受其嘈雜環境影響的設備。一種方法是通過開發拓撲量子計算,其中量子位基於對噪聲免疫的「對稱保護」準粒子。

科學家們通過採用一種稱為模式選擇拉曼聲子相干振蕩的新光量子控制原理來實現這一目標,即利用短光脈衝驅動原子圍繞平衡位置的周期性運動。這些驅動的量子漲落引起具有不同間隙和拓撲順序的電子狀態之間的轉換。

這種動態切換的類比是周期性驅動的Kapitza擺,當施加高頻振動時,該擺可以過渡到倒置但穩定的位置。研究人員的工作表明,這種經典的控制原理,即將材料驅動到通常無法找到的新的穩定狀態,令人驚訝地適用於各種拓撲相和量子相變。

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BNL)的先進能源材料小組的負責人、華裔資深科學家、論文主導作者、李強(Qiang Li)說:「我們的工作為光波拓撲電子學和受量子相干控制的相變開闢了一個新領域。」 「這將對發展未來的量子計算策略和高速,低能耗的電子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小薄膜大突破 人類或將進入拓撲量子計算時代
    上海交大特別研究員錢冬介紹,如果找到了Majorana費米子,將使在固體中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成為可能,這將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人類也將進入拓撲量子計算時代。有關「Majorana費米子」預言得驗證粒子世界有兩大人丁興旺的「家族」:費米子和玻色子,是以物理學家費米和波色的名字命名的。
  • 拓撲量子計算「開始走向實用化」—新聞—科學網
    摩爾定律認為,單位面積晶片集成電晶體數目每18個月翻番,計算性能隨之翻番。因此,晶片作為電子工業的硬體基礎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電子信息技術的想像。 近日,在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表示,「摩爾定律入侵量子計算,量子技術革命將驅動科技、經濟與社會的變革。」
  • 光波加速超電流使超快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光誘導超電流加速可使量子力學的應用更具可行性。據eurekalert.org網站7月1日報導,在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的支持下,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Jigang Wang介紹了他在量子控制方面的新發現。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首次於稀土磁體中測到拓撲相量子材料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石,其中包括超越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新一代AI計算晶片、高速磁懸浮列車和量子計算器的拓撲組件等。可是,這些複雜系統的研究,往往需要現代計算技術和先進的分析來揭示其微觀機理。
  •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科學家研製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研製出一種微型的「電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微型設備將來可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量子比特,這一研究成果將大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但由於這種效應需要滿足強磁場和低溫這兩個條件,不利於推廣應用。直到2005年,人們才發現不需要強磁場和低溫條件,僅僅依靠任何材料都具有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就可以實現類似於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電子態,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態或拓撲絕緣體態。這立刻引起了全球科學家界的重大關注。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最新技術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有前景的材料
    在組合中,它們允許所需的馬約拉納零模式的存在,使量子線器件成為拓撲量子計算機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件。圖b:電子顯微圖顯示導線(藍色/灰色),在柵電極之間(黃色)。柵極是控制電子密度所必需的,電子通過導線從源(偏壓)穿過。這個系統最大的優點是一個大的磁場是多餘的,因為磁場可能會對附近的其他部件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這個結果使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 科學家利用拓撲絕緣體優化量子計算機關鍵組件!
    導讀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微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對於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必要組件進行了小型化處理。2006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新奇量子特性的物質狀態:拓撲絕緣體。這項研究成為了拓撲絕緣體的首個實際應用。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
  • 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量子力學的能帶理論是電晶體運行的物理基礎,電晶體是各種各樣晶片的基本單元。光的量子輻射理論是雷射誕生的基本原理,而正是該技術的發展才產生當下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然而,電晶體和雷射器卻是經典器件,因為它們遵從經典物理的運行規律。因此,現在的信息技術本質上是源於量子力學的經典技術。
  • 量子計算發展歷程_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計算部分 - CSDN
    -光學:利用雷射激發量子點產生單光子,通過開關分成多路,再通過光纖導入主體設備光學量子網絡,最後利用單管子探測器探測結果。-量子拓撲:電子通過半導體結構時會出現準粒子,它們的交叉路徑可以用來編寫量子信息。
  • 我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小編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央廣網合肥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9:43   中新社合肥十月二十九日電(蔣家平吳蘭)記者二十九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科學國家實驗室杜江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教授合作,通過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固態體系實驗實現最優動力學解耦,使得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被認為是繼石墨烯之後的「Next Big Thing」。拓撲絕緣體對基礎物理的理解和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巨大的價值,因而逐漸成為凝聚態物理和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受到全球科學家關注,以期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突破能源、信息等領域面臨的瓶頸。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
    人類對量子科學的認識、發展和運用,催生了資訊時代的核心技術,比如計算機CPU中的電晶體以及雷射、硬碟、衛星定位導航等。對未來的數位技術,量子力學將從原理上提供支撐並引發新的技術革命,這與傳統技術帶來的漸進性發展截然不同。 「未來10-20年,量子科學的很多應用,可能現在都不能想像。」王伯根教授和溫錦生教授都很肯定地表示。未來,以量子科技作為支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通信的速度與安全、傳感技術的靈敏度與信息精度,都將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 郭光燦院士: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概率性是量子世界區別於經典世界的本質特徵。量子力學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迄今量子世界中尚未觀察到任何違背量子力學的現象,事實上, 正是量子力學催生了現代的信息技術,造就人類社會的繁榮昌盛。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是電腦和網際網路。量子力學的能帶理論是電晶體運行的物理基礎,電晶體是各種各樣晶片的基本單元。光的量子輻射理論是雷射誕生的基本原理,而正是該技術的發展才產生當下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