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薄膜大突破 人類或將進入拓撲量子計算時代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製備出來的薄膜樣本 (杜欣攝)

人民網上海3月28日電 (記者 姜泓冰)現在,人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大致是這樣的:某月某日,晴,6—15℃,西北風3-4級。未來,天氣預報會變成這樣:某月某日某分某秒,實時溫度15℃,西北風3級。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下一小時、下一分鐘甚至是下一秒的天氣實時情況。

有了拓撲量子計算機,像實時天氣預報這樣便捷的生活將會變成現實。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賈金鋒、錢冬研究組今天宣布,他們在實驗室製備出一種由拓撲絕緣體材料和超導體材料複合而成的特殊人工薄膜。這種特殊的薄膜是產生Majorana費米子的必要條件。該團隊有望在年內實現探測Majorana費米子的突破。

上海交大特別研究員錢冬介紹,如果找到了Majorana費米子,將使在固體中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成為可能,這將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人類也將進入拓撲量子計算時代。

有關「Majorana費米子」預言得驗證

粒子世界有兩大人丁興旺的「家族」:費米子和玻色子,是以物理學家費米和波色的名字命名的。費米子家族的典型代表是電子,它存在於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電器中;玻色子家族最常見的代表是光子,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光。玻色子家族的共同脾性是:「翻臉」後還是一家人;費米子家族則完全相反,一旦「翻臉」就成「陌路人」。

物理學家認為,任何粒子都有它的雙胞胎兄弟,也就是它的反粒子。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Majorana)預測,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費米子,它是自己的反粒子。人們將其命名為「Majorana費米子」。

「Majorana費米子」很神秘莫測。從20世紀到21世紀,全世界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它。高能物理學家認為,中微子可能就是一種Majornana費米子。凝聚態(固體)物理學家們則在不同的材料體系中熱情地尋找著Majorana費米子。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多個「Majorana費米子」可能「藏身」的材料體系,其中上海交大低維物理和界面工程實驗室賈金鋒、錢冬、劉燦華、高春雷四位教授聯合攻關的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的界面,就是極有可能存在「Majorana費米子」的地方。

錢冬教授介紹,近年來,隨著拓撲絕緣體的問世,國際上掀起了新一輪的在實驗中追尋「Majorana費米子」的競賽。上海交大已經製備出最適合探測和操縱「Majorana費米子」的人工薄膜系統,有望在年內實現探測新突破。屆時,埃託雷·馬約拉納的跨世紀預言也將得到應驗。

小薄膜有望成就物理學重大突破

找到「Majorana費米子」,希望寄託於上海交大科研團隊研究的一種特殊人工薄膜。這種神奇的薄膜,由拓撲絕緣體材料和超導材料複合而成。厚度只有一根頭髮絲的一萬分之一。通過精確控制,將所需材料的原子一層一層的壘起來,最終達到產生「Majorana費米子」的必要要求。

錢冬形象化地把拓撲絕緣體比作是桌面,超導材料是桌子,怎麼把臺面和桌子有機地合在一塊組合成一個更漂亮的桌子呢?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卻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個大難題。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多個研究組能夠生長出高質量拓撲絕緣體薄膜,但由於界面反應和晶格匹配等問題,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之間的高質量的薄膜非常難以製備。

上海交大低維物理和界面工程實驗室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他們通過無數次實驗,在拓撲絕緣體與超導體之間插入一種超薄的過渡層,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人工薄膜,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超導體和拓撲絕緣體的「珠聯璧合」。他們發現超導的特性能夠傳遞到拓撲絕緣體上,使拓撲絕緣體也具有了超導體的「本領」。

小小薄膜成就了物理學領域的重大突破。這項研究成果即將在Science雜誌發表,其網站已先行發布。該工作被Science審稿人評價為「材料科學的突破」和「巨大的實驗成就」。

人類或將進入拓撲量子計算時代

20世紀重大成就之一是計算機的發明。人類的工作、生活已離不開計算機。但我們現在使用的計算機還處於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近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的性能價格比基本遵循著著名的摩爾定律:晶片的集成度和性能每18個月提高一倍。然而,隨著半導體加工工藝進步,人們預期在不遠的將來半導體集成電路中電晶體的尺寸將達到10納米的尺度,而依靠提高集成電路的密集度來增加計算能力將不太可能。如何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已是計算機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用量子力學效應實現全新的計算模式,是一條正在探索的途徑,這就是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的運算空間比通常計算機大許多。但研究發現,存儲在量子狀態中的信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出錯甚至丟失。傳統計算機裡面的一些容錯方法也不適合於量子計算機。

因此,容錯性成為實現量子計算的關鍵。而拓撲量子計算則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找到「Majorana費米子」,就仿佛找到了一把通往拓撲量子計算時代的鑰匙,它使在固體中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成為可能,人類也將進入拓撲計算時代。

錢冬介紹說,與通常的量子計算機不同,拓撲量子計算機中存儲信息的量子狀態受到額外的保護,這種量子態不受局域環境擾動。通常的量子計算機中,信息是存儲在特定的位置,一個蘿蔔一個坑,坑壞了,蘿蔔也就沒有了。而拓撲量子計算機中信息的存儲是非局域的,「一個蘿蔔很多坑」,即使有幾個坑壞掉,系統還能夠根據其他的蘿蔔塊情況得出整個蘿蔔的信息。拓撲量子計算是一種在硬體上容錯的量子計算,它提供了通向固態量子計算的一條可行途徑。

相關焦點

  •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對於這個現象,科學家稱其邊緣是被「拓撲保護」起來了,無論怎麼變化,薄膜邊緣的電學特徵也不會隨便改變。張首晟預言,用電子自己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無需對材料施加大磁場,即可製造出拓撲絕緣體材料。隨後,他果真製作出了需外界作用自己就可實現拓撲保護效果的材料。這一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張首晟也憑這一成果,拿下物理學界幾乎所有頂尖獎項。
  • 中國科學家捕獲苦尋80年神秘粒子:開量子計算大門
    此番中國科學家成功「探測」到它的蹤跡,或將讓人類跨入量子計算時代的夢想邁進一大步。美國東部時間6月21日(北京時間6月22日),國際頂級物理學刊物《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發表了賈金鋒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論文。
  • 量子計算機重大突破?人類進入量子霸權時代?
    霍尼韋爾在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工作始於2014年,研究焦點主要為一種被稱為離子阱的量子技術,這項技術通過電磁場將離子懸浮在空中,並離子的運動來傳輸信息。雖然目前暫不清楚霍尼韋爾的突破有多大,但其宣稱未來五年每年將其量子計算機的性能提高10倍,到2025年將提高100000倍,這將超越IBM每年將計算性能翻番的目標,如果真能達到這種計算性能,那麼人類的科技又將向前跨越一大步。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這意味著,人類距離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一步。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相關論文當天凌晨在線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但由於這種效應需要滿足強磁場和低溫這兩個條件,不利於推廣應用。直到2005年,人們才發現不需要強磁場和低溫條件,僅僅依靠任何材料都具有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就可以實現類似於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電子態,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態或拓撲絕緣體態。這立刻引起了全球科學家界的重大關注。
  • 最新研究突破:通過拓撲電晶體技術使利用光波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為了超過隨著電子和晶片變得越來越熱和更快而達到的物理極限,需要更大的突破。特別是在通向通用化、商業化的進程中,此類計算能力問題已成為極為主要的障礙。就像半個多世紀前以及至今的電晶體和光電二極體取代真空管一樣,科學家們在尋求在設計原理和新型材料方面的飛躍,以實現量子計算能力的通用化與商業化。
  • 拓撲量子計算「開始走向實用化」—新聞—科學網
    摩爾定律認為,單位面積晶片集成電晶體數目每18個月翻番,計算性能隨之翻番。因此,晶片作為電子工業的硬體基礎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電子信息技術的想像。 近日,在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表示,「摩爾定律入侵量子計算,量子技術革命將驅動科技、經濟與社會的變革。」
  • 何慶林:向拓撲量子計算進軍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這項針對新型拓撲材料的研究,有望挖掘其新穎的量子效應,讓我們距離拓撲量子計算又更近了一步。與有些科學理論不同的是,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概念對於人類建造穩定、強大的拓撲量子計算機具有積極意義。這是因為馬約拉納費米子只相當於半個傳統粒子,在並行的量子世界中,一個量子比特能夠存儲在兩個相距十分遙遠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上。如此一來,傳統的微弱環境噪聲引起退相干毀掉量子比特存儲信息的狀況就得以極大的緩解,遠超現有大型計算機的拓撲量子計算將成為可能。
  • 中科院外籍院士: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
    圖說: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主宰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幾十年的摩爾定律會失效嗎?昨天下午,市科協第十四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上海工程師論壇上,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在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 微軟:五年內造出擁有100個拓撲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根據現在的進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當 21 世紀結束的時候,本世紀將會被歸納為「量子計算」的世紀。但問題在於,量子計算的時代何時真正開始?這對於技術人員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於這種常規的量子計算機來說,好消息是物理學家已經找到符合要求的基本物理粒子,你只要把程序寫出來,肯定能夠造出量子計算機來執行。壞消息是什麼呢?壞消息就是這種量子計算機很難造大。量子計算機能力的「大」和「小」,基本上取決於其量子比特的數量。而在傳統架構下,量子比特的數量一多,錯誤率就會急劇上升。錯誤從哪裡來?來自所謂的「局部噪音(Local Noise)」。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近幾十年來,以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為基本結構單元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使人類進入資訊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支配計算機領域的摩爾定律已經逐漸失效,其不得不迫使摩爾定律之後計算機領域發生轉變和變革。傳統半導體材料的微電子學的發展,僅僅利用了電子具有電荷這一特徵,並未涉及電子的另一特性——自旋。
  • 2019年將迎拓撲材料「寒武紀」?Nature三連發,中國「承包」兩篇
    Nature同天3篇拓撲突破,中國團隊「承包」2篇從這次的突破來看,中國的科研團隊已經展現出在拓撲材料理論設計方面的潛力。2 月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篇研究,就是在 2018 年,由中國科學院的翁紅明研究員團隊帶來的突破——他們率先完成了自動計算拓撲性質的全流程。
  • 交大"捕獲"馬約拉納費米子 或敲開拓撲量子計算大門
    這種粒子既是困擾物理學界80多年的正反粒子同體的特殊費米子,也是未來製造量子計算機的可能候選對象。  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在量子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同時也意味著在固體中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成為可能。這個發現或將引發新一輪電子技術的革命,使人類進入拓撲量子計算的時代。
  •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這使得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著受拓撲保護的金屬態,具有非常美妙的物理性質,在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方面可能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在拓撲絕緣體中摻雜磁性元素會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從而對拓撲表面態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摻雜磁性又有可能導致許多新奇的量子效應,比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見清華新聞網3月15日的報導)和鏡像磁單極子等等。
  • 杜江峰:中國量子器件已賣到美國歐洲 量子計算進入應用仍需突破
    在上海浦江論壇的一場關於「新型量子器件和量子計算的發展」的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杜江峰分享了量子計算製備、設計和應用方面的最新成果,並探討了量子材料和量子計算機的顛覆性技術以及應用前景。
  • 「拓撲相變」與「超級材料」的軍事應用前景
    拓撲理論的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並對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等的前沿領域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拓撲學(topology)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一些性質不變的學科。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幾何拓撲學是十九世紀形成的一門數學分支,它屬於幾何學的範疇。
  • 我國量子計算再次大突破,一文讀懂量子黑科技發布會詳情
    於是,人們將目光投向了量子計算。近年來,量子計算系統陸續走出實驗室,時值2020年,全球百花齊放,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超導、半導、離子阱、光量子等百家爭鳴,甚至量子計算作業系統都如約而至!本源量子2020發布會上發布了基於真實超導晶片的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初創量子公司發布的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並開放給大眾使用,其後端搭載了6個真實物理量子比特。
  • Majorana費米子與拓撲量子計算(上)
    這樣,最終得到的無自旋費米子的超導態具有非平庸的拓撲性質,通常稱為拓撲超導,而Majorana 費米子可以出現在拓撲超導體系的缺陷附近或邊緣上。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科學家們對Majorana 費米子的尋找,除了出於基礎理論的研究外,還有另一重重大的意義:關於拓撲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在2+1 維時空中,粒子按照相互交換所導致的效應不僅僅分為玻色子與費米子兩類,還有介於兩類之間的任意子。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香港大學理學院物理及天文學研究部的孟子楊博士,向來致力探索將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新量子材料研究範式。最近,他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偉博士、復旦大學的戚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於偉強教授和南京大學的溫錦生教授合作,解開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論說「拓撲相」之謎。
  • 量子計算如何實現化學突破
    為了克服方程的量子性質,費曼提出了量子計算機,該計算機根據量子物理定律進行計算,這是最終的答案。不幸的是,對單個量子物體的這種精確操縱在技術上遠非可行。在過去的35年中,人們一直在開玩笑說,量子計算總是距離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