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量子計算再次大突破,一文讀懂量子黑科技發布會詳情

2020-10-04 量子客

「本源量子在以未來市場作為導向開展研發研究,而不是努力在印於論文上不可用的量子計算機上,儘管我們目前屬於跟跑狀態,但更著重於在將來實用化的這條路上走出第一步」。9月12日合肥本源量子計算機公司發布會現場,郭光燦院士認為,我國量子計算從0到1的道路上更需以應用為導向,而非論文研究,停留在實驗室。

在後摩爾時代,算力需求與日俱增,而受物理系統特性的限制,摩爾定律失效打破了人們對極致算力需求的期望。於是,人們將目光投向了量子計算。

近年來,量子計算系統陸續走出實驗室,時值2020年,全球百花齊放,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超導、半導、離子阱、光量子等百家爭鳴,甚至量子計算作業系統都如約而至!

本源量子2020發布會上發布了基於真實超導晶片的量子計算雲平臺,這是中國初創量子公司發布的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並開放給大眾使用,其後端搭載了6個真實物理量子比特。

重點發布產品

本次發布會主要包含三項產品:超導量子云平臺、第二代測控一體機和典型量子算法。當然,後面的兩項都是量子計算機系統的「準配件」,一切為量子計算機系統服務。

假設將整個量子計算機系統比喻為一個人,則後端的量子晶片(QPU)是大腦,量子云平臺是血肉,測控系統是骨,量子算法則是魂。獨立的全棧研發,無論是血肉還是骨,還是細到毛髮,都要一併研發或熟用。

本次發布的產品技術涵蓋了從底層硬體控制優化、雲平臺到量子應用算法的開發,其目的是給用戶、開發者提供簡單、易用、高效的全棧量子編程體驗,為量子計算產業化做準備。

下面介紹發布會的相關特性:

超導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大腦」

在量子計算的研製過程中,最讓人矚目的是量子晶片的研製。

據發布方介紹,此次發布的雲平臺後端連接的是基於真實物理系統的的6-Qubit的超導量子晶片。

最早發布該技術棧產品的是美國公司IBM,起始於5量子比特,本源採用了不同的拓撲結構,所以起始時多了1個量子比特。

由該6-Qubit量子晶片組裝而成的量子計算機,被命名為「悟源」(尚未發布的另一臺基於半導工藝的被命名為「悟本」。)

兩個名字剛好取自本源,悟源中的「源(Y)」同時也取了超導約瑟夫森結中的「約(Y)」,而悟本則與半導體量子點中「半(B)」的首字母相同。合起來,超導、半導悟「本源」。

回到發布會主體上,這套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悟源」中,搭載了本源第一代超導量子晶片——夸父,它是由6個基於超導約瑟夫森結的超導量子比特構成的。

約瑟夫森結是一個尺寸不到1微米的微小器件,它具有一些特殊的量子力學性質,利用這些性質,就可以使用一對約瑟夫森結的組合,再額外加上一個電容結構,就構成了一個參數可控可調的超導量子比特。

夸父量子晶片必須要工作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下,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性能效果。前面動圖中演示的就是專為量子晶片提供可靠極低溫環境的製冷系統。

但遺憾的是,制冷機目前對中國而言是非常稀缺的,當下,制冷機被國外極少數幾家公司所壟斷。當然,後期國產的專用於量子計算機的制冷機相信也很快將會面世。

這裡,6-Qubit夸父晶片專門與IBM Q早期提供的晶片做了技術指標比對,從指標可以看出,核心指標上,都能夠跟進先進水平,相較之下,前途可期。


量子計算雲平臺:量子計算機的「血肉之軀」

之所以首發量子云平臺,是因為「血肉之軀」是最能讓用戶看見或觸摸的東西。

一般來說,人們無法直接走進實驗室去使用這些昂貴的設備,所以必須通過雲的方式遠程使用設備(中間連通信息交互的雲服務),量子計算雲平臺應運而生。

一款產品是否能獲得用戶的認識,「可視」與「可用」是人們第一感知產品的方式,這就是此次發布的主角:超導量子云平臺。

在雲平臺的整合下,連通了量子計算機系統與用戶端。

量子計算機中的量子測控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用戶發送的程序指令,並將其轉化為脈衝,生成精準的脈衝序列。

脈衝序列打到量子晶片上,執行所需的運算,完成運算後,量子測控系統接收量子晶片返回的原始信號,轉化為程序執行結果,返還給用戶。利用本源量子云平臺,上述的量子計算機系統可以自動化運行。

發布會上,本源董事長孔偉成表示:「希望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從科學研究到工程實現,從工程實現再到落地使用。但在此之前,產業化和商業化「關鍵」突破幾乎都是國外企業,而我們在突破這個「關鍵」。在突破的基礎上,希望未來讓量子計算變得和現階段的經典計算機一樣簡易。」

當然,呼應郭光燦院士開篇演講,他也提及所謂的「關鍵」,還是在於研究導向的問題,從0到1的時候,研究導向就直接關乎於結果。量子計算作為可商業化和落地的產品,必定向實用性方向邁進,其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真實問題而生,而非成果演示。

歐美國家有大量的私企參與,從IBM、谷歌到霍尼韋爾等,正因為初期開始,就向著應用產品為導向做研究設計,所以用戶在使用像IBM提供的量子計算雲平臺時,其先進性和穩定性也得到同行的讚許。

本源量子云平臺的使用主要分三種模式,對應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訪問方式。

圖形化在線編程,更利於入門級用戶的使用,科研工作者則可以使用QPanda或者創建JupyterLab的方式使用,其定製性和功能完整。當然,這個方式,目前已經比較流行。中文版的操作給中國用戶帶來諸多便捷。

登錄qcloud.qubitonline.cn,註冊帳號登錄,即可登錄總控制中心。

使用悟源系統時,與模擬系統不太一樣,門的使用相對簡單。右側可以看到不可修改的6量子比特。當然,硬體系統和模擬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不能直接出結果,需要排隊等候。

簡要測試一了一下著名的搜索算法,Grove算法,這裡選擇第4個和第5個量子比特做演示。特別強調一下,底下有個打勾選項,開啟這個功能可以選擇更多的邏輯門,包括跨比特進行雙門操作,這個功能非常有用。

對於不同的拓撲結構的量子晶片,由於非全連接,如果要在遠距離的量子比特之間進行雙門操作,過去在IBM上直接禁止的,但是本源量子此處做了線路優化,可以規避這一嚴重問題。

通過計算,可以看到圖形化界面對應的代碼,以及代碼轉換後的代碼。

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合作夥伴,有免費提供更高權限的內部測試帳號,可提供優先使用和更深層次共同研發權限,加速量子計算的實用化進程。

雖然整體與IBM 2020有距離,但是,正如郭光燦院士所言,當下只實現6-Qubit量子計算雲平臺,相當於國外3-4年前的水平,但是,就像嬰兒一樣,剛學走路的時候會跌跌撞撞,之後便會健步如飛,最後走在大道前列。

測控一體機:量子計算機的「骨」

此次發布的第二個產品是,本源的第二代32比特的量子測控一體機,相較於2018年12月上線的第一代8比特量子測控一體機而言,其第二代量子測控一體機在量子比特數量上提升了4個數量級。

在整體性能上,全面繼承了悟源中的第一代量子測控一體機,但現階段配置了更專業的量子測控軟體,這些都會使得更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的控制與應用同樣高效。支持216通道,並具備200ps同步穩定性。

量子測控系統是專門為量子晶片的測量和控制量身訂製的硬體和軟體系統,測控系統為量子晶片提供硬體支持,它能基於量子晶片應用場景的需求,提供量子晶片運行所需的精密信號。

其在精密測量、近距離微波通信、遠距離無線電通信等領域都有可開發的應用價值,還能夠為眾多尖端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一流的儀器設備解決方案。

量子算法:量子計算的「魂」

其最後發布的產品是3個量子應用軟體,分別是複雜網絡排序應用、手寫數字識別和用戶偏好行為預測。三款應用基於目前成熟的量子算法,使用本源量子編程框架QPanda與量子程式語言QRunes開發。

其中,複雜網絡排序應用可以對複雜網絡節點進行重要性綜合評價,探究網絡影響力最大化問題;手寫數字識別應用通過量子神經網絡的模型構建實現線路的參數訓練;用戶偏好行為預測應用通過實現量子關聯規則挖掘算法,加速挖掘分析複雜關聯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繫。


下一步

在明年年底前,將會完成基於60位的超導量子晶片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悟源二代的研製,並完成基於20位半導體量子晶片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悟本一代的研製。


全球範圍內量子云平臺部署情況

量子云平臺的部署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啟動,2020年將是量子云平臺進入在線應用的重要一年。

世界範圍內,少數幾個量子計算供應商已經完成了量子計算雲平臺的部署。IBM 於2016年便開始提供基於超導5-Qubit的量子計算雲服務,這是全球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當然,2018年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實驗室上線了國內第一個量子云平臺,但在公司層面上,本源量子屬首個搭載了真實晶片的在線量子計算雲平臺。

此外,美國Rigetti、加拿大D-wave、美國微軟、美國亞馬遜、加拿大Xanada先後上線量子計算雲平臺,詳情請參閱量子客文章《國外頂級量子計算雲服務盤點》,以上所列均是基於真實的量子計算機提供量子計算雲服務的運營商。

總體說來,量子計算已經成為了各量子計算開發商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量子計算產業化從0到1的必經之路。在陸續開發的服務和量子硬體升級過程中,隱隱約約看到了量子計算的曙光。

聲明:所有圖片的版權歸屬所引用組織機構,此處僅引用,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量子計算的未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通用量子計算機和通用人工智慧一樣,一直是屬於未來的黑科技,代表著人類技術水平在想像力所及範圍之內的巔峰。也正因為這種類型的科技都是很早就被提出來,也一直在研究,但是到最後離實現目標始終相去甚遠。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量子計算一直「停在未來」。
  • 量子計算怎麼投?一文讀懂量子計算的未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通用量子計算機和通用人工智慧一樣,一直是屬於未來的黑科技,代表著人類技術水平在想像力所及範圍之內的巔峰。也正因為這種類型的科技都是很早就被提出來,也一直在研究,但是到最後離實現目標始終相去甚遠。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量子計算一直「停在未來」。
  •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
    11月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開幕。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攝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於11月20日在廣州開幕。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認為,中國是科技大國而非強國,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鼓勵科研人員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加快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變。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科技自立自強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指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將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打造量子霸權
    而我國在新材料晶片的研發也迎來重大突破,比如我國成功研究出能實現20比特相互糾纏的量子晶片,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那麼什麼是量子晶片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量子形態想要了解量子晶片的原理,我們先了解一些量子的基本特性,那就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如何理解呢?
  • 科普篇:一文看懂量子力學,量子信息,量子科技
    這兩天,關於量子的各種信息刷爆了所有自媒體。中央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領導人強調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量子信息的研究就是充分利用量子物理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發揮量子相干特性的強大作用,探索以全新的方式進行計算、編碼和信息傳輸的可能性,為突破晶片極限提供新概念、新思路和新途徑。
  • 我國量子技術不行?近日量子計算機取得重大突破,比谷歌快100倍
    但美國也不甘落後,在2019年,世界科技公司巨頭--谷歌公司表示:已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量子計算機。有業內人士表示,量子計算機的性能遠遠的超過了傳統的計算機,目前世界上最強的電子計算機TOP500的Summit的性能已高達20億億次,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性能將高達百億億次,這將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 查哥解密:一文讀懂量子科技的前世今生
    10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這消息一出,中國的廣大股神們又躁動了。量子科技題材股分分鐘就要再造十個茅臺。
  • 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 多家A股公司已布局了量子科技
    據新華社報導,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實驗顯示,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
  • 一文讀懂!量子計算如何用於AI
    毋庸置疑,量子計算這項技術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儘管這項創新技術很新穎,卻仍有一眾科技公司投入巨資。像IBM、谷歌和微軟這樣的公司已經初步採取了投資和研發量子計算的措施。通過在不依賴量子隨機存取器的情況下獲得結果,CQC科學家們發現了在含噪聲中等規模量子計算(NISQ)時代獲得量子優勢的途徑。
  • 量子科技有多神秘?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中國處於什麼位置?
    在上個周末,各大媒體估計都被量子科技這一關鍵詞刷屏,原因是在這個周末,國家再次明確提出,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其實在國家層面而言,對於量子科技,我們早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投入,其中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就明確將量子通信列入超前布局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要求推進量子通信網絡建設,近年來,我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發展日趨成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在當前晶片、5G等產業受到美國擠壓環境下,量子科技,正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又一賽道。
  • 一文了解火爆了的「量子科技」!
    本周末,最火的詞應該是」量子科技「了。最高層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刻認識推進量子科技發展重大意義、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為什麼量子科技這麼重要?本文推薦一系列關於量子科技的深度研究。點擊下方連結可跳轉閱讀:量子云計算發展態勢研究報告(2020年)量子科技對銀行業、金融科技的影響研究:金融科技的「第三極」量子計算·原理闡釋(50頁PPT)來源:跨越鴻溝 作者:謝春生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中國又一黑科技!今年2月,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搭建了6光子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糾纏實驗平臺,實現了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的同時傳輸,在量子隱形傳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雖然在量子隱形傳態技術上中國走在美國的前列,但現在僅僅是技術突破,離產業化還非常遙遠。
  • 政治局集體學習 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黑科技」?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安排這次集體學習,目的是了解世界量子科技發展態勢,分析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形勢,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政治局為什麼要集體學習量子科技呢?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商業化,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今年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將「量子科技」上升為國家戰略。華安證券發布研報認為,量子科技有望成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換道超車」、掌握產業鏈話語權的重要核心技術。從產業技術應用演進來看,量子力學的發展促使量子科技產業第一次浪潮興起,誕生了包括雷射、半導體(矽)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具有劃時代的重大科技突破。
  • 量子糾纏,一圖讀懂它!
    這種靈異的現象也存在於我們的亞原子世界中,被稱為量子糾纏 。這張圖將帶領我們去讀懂什麼是量子糾纏。話說前文說到的兩個戀人是牛郎和織女,在一個不是七月七的日子裡, 科學家想讓他們幫助做一個實驗,實驗是這醬紫的:從一個光子源中發送一對糾纏的光子,一個送個牛郎,一個送給織女,雖然路途遙遠,光子始終保持糾纏的狀態,織女隨機的選擇如何測量她光子的極化狀態,但不告訴牛郎。牛郎也隨機的選擇一種方法來測量自己的光子的極化狀態,同時也不告訴織女。
  • 中國晶片再獲突破,繼光刻機後量子計算迎來喜訊
    文丨小編 排版丨小編 隨著科技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大數據等科學技術的應用,極大程度地為人類的衣食住行帶來了便捷。 但在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同時,晶片這一高技術產物,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獲取的產品。 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每年花在晶片上的進口額,就要超越3000億美元。但由於美國相關政策的變動,如今國內企業獲取晶片的渠道顯得並不足夠穩定。
  • 裡程碑式突破!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美國谷歌的量子黑科技實現了最大規模的化學模擬
    昨日,谷歌宣布,其量子研究團隊在量子計算機上模擬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化學反應。黑科技量子計算機,再次震驚震動計算機界、量子技術界以及化學界。其重大研究成果於今日榮登《Science》雜誌的封面,題為《Hartree-Fock on a Superconducting Qubit Quantum Computer》。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國突破,量子霸權競爭中獲得主動權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研究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量子通訊領域,中國科學家已經獲得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我們在量子計算機方面,也幾乎是同步進行,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國家,這次中國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再次獲得重要突破,這一點是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