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壓縮」升級LIGO 每周都能發現新引力波

2021-01-09 環球網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觀測儀(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百年猜想」,人類天文學開啟了「引力波時代」。

日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聯合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撰文披露,他們為LIGO安裝了名為「量子真空壓縮器」的神秘武器,使其探測能力顯著提升。據麻省理工學院官方報導,今年4月以來,在該設備的「加成」下,LIGO已經數十次捕獲引力波信號。

量子噪聲幹擾LIGO測量

LIGO使用「L」型的探測器來感知引力波。每個探測器由兩個2.5英裡(約4公裡)長、相互垂直的「長臂」——真空管組成。光源發射一束雷射,經過分光鏡後分成兩半,各自進入一條長臂,並通過其末端的反射鏡反射後原路返回。

根據雷射幹涉原理,這兩束同時返回的雷射將相互抵消,探測器接收不到信號。但當引力波撞擊地球時,它會扭曲時空——短暫地使LIGO「一條胳膊長、一條胳膊短」,這種有節奏的拉伸和擠壓變形一直持續到引力波通過為止。此時,兩束雷射無法同時返回,不會相互抵消,探測器將接收到返回的閃光信號。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論文主要作者瑪吉·謝所說,雷射並非連續的光流,而是由單個光子組成的嘈雜列隊,每個光子都受到真空波動的影響。光子平均「準時」到達探測器,但有些很早,有些很晚,形成一條有一定寬度的「鐘形曲線」。

當引力波經過時,LIGO手臂的長度變化不到質子寬度的萬分之一。探測系統要足夠敏感才能準確測量雷射信號,這導致部分未準時到達的光子也會造成閃光,產生假的引力波信號,這就是所謂的「量子噪聲」。

為了避免「報假警」,LIGO設定只有手臂長度變化超出量子噪聲範圍才判斷為引力波到來,這無疑限制了它對距離更遠、強度更弱的引力波探測。

量子壓縮減小量子噪聲

量子壓縮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量子真空噪聲可以表示為沿相位和振幅兩個主軸的不確定性球。這個球體就像一個應力球,可以被壓縮。假如沿相位軸收縮球體,相位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就是光子到達時間的不確定性將減小,但振幅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就是光子到達數量的不確定性將增加。

由於時間不確定性是LIGO量子噪聲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沿相位方向壓縮可以使探測器對引力波更加敏感。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從15年前就開始設計「量子真空壓縮器」,以揭示更微弱、更遙遠的引力波信號。2010年,早期的壓縮器在位於漢福德的探測器上進行測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之後,研究人員逐步改進「量子真空壓縮器」。其核心是一個光學參量振蕩器,它是一個蝴蝶結形狀的裝置,中心是一小塊晶體,四周由反射鏡包圍。雷射通過晶體原子時,其光子的振幅和相位將重新排列,以達到「壓縮」真空,減小光子到達時間波動的目的。

安裝「量子真空壓縮器」後,LIGO的探測距離延長15%、超過4億光年,引力波的發現速度有望提高50%,達到每周都可能發現新引力波的階段。LIGO的「同事」、位於義大利的「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也已經安裝類似設備,探測距離提高5%—8%,引力波發現速度增加16%—26%。此外,壓縮器有助於精確定位引力波源的位置,方便天文學家進行後續觀測。

麻省理工學院卡弗裡天體物理學與空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麗莎·巴索蒂透露,由於此次改進,LIGO的下一次升級可以將引力波探測速度提高5倍以上。

相關焦點

  • 引力波天文臺LIGO升級:未來每小時可探測黑洞合併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物理學家Ken Strain表示,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LIGO將能夠發現距離地球325百萬秒差距(約10億光年)範圍內發生的中子星合併事件。Ken領導的一批英國大學預計將獲得大部分來自英國資助機構的經費。相比於ALIGO +升級之前的設計探測精度(173百萬秒差距),這次的升級幾乎將LIGO的探測精度提高了一倍。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就拿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引力波為例:當時的引力波傳播到地球上時,只能讓北京到上海之間改變不到一個原子核的距離。這也是愛因斯坦預測100年後人類才找到引力波的原因。直到科學家們建造了LIGO之後,才讓發現引力波成為可能。任何一點微小的振動都可能把引力波造成的振動淹沒。所以科學家們想盡一切辦法,只為減小一切外界的幹擾因素。
  • 發現特殊引力波!LIGO給出解釋:這是雙黑洞合併星系的信號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探測器日前從由兩個質量不等的黑洞併合的星中捕捉到了史上第一個引力波。引力波研究組的期望已經實現了:引力波的發現現在算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了,因為每周他們都會在之前的觀察運行(即國際引力波探測網絡第三次觀測運行,O3)中選出新的候選引力波。
  • 六度發現引力波!
    日前科學家宣布第六度偵測到引力波訊號,這次的訊號名為GW170608,顧名思義,是在2017年6月8日偵測到的。這次的引力波是由兩個小質量黑洞合併所造成,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7倍和12倍太陽質量,距離我們約10億光年遠,合併後所造成的黑洞約有18個太陽質量,約有相當於1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在碰撞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 量子精密測量前沿: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1] 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背景和獲獎人介紹。[2] 施鬱,引力波的世紀追尋(二):引力波及其首次探測,科學,2018,70(4):15-19.[3] Carlton M. Caves, Kip S. Thorne, Ronald W. P. Drever, Vernon D. Sandberg, and Mark Zimmermann, Rev.
  • Nature:量子波動對宏觀物體影響確實可測
    就拿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引力波為例:當時的引力波傳播到地球上時,只能讓北京到上海之間改變不到一個原子核的距離。直到科學家們建造了LIGO之後,才讓發現引力波成為可能。任何一點微小的振動都可能把引力波造成的振動淹沒。所以科學家們想盡一切辦法,只為減小一切外界的幹擾因素。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廣義相對論是非量子力學理論,它預言了引力波,但並沒有嘗試發現與此吻合的引力量子化形態,因此解釋引力波的存在不需要量子引力理論。但我們都認為量子引力引發了「引力子(gravitons)」——一種量子化的引力波。引力子是一種跟引力波相關的粒子,正如光子跟電磁波的關係——粒子是波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其能量跟波的頻率有關。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Pyle/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室.   廣義相對論是非量子力學理論,它預言了引力波,但並沒有嘗試發現與此吻合的引力量子化形態,因此解釋引力波的存在不需要量子引力理論。但我們都認為量子引力引發了「引力子(gravitons)」——一種量子化的引力波。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1] 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背景和獲獎人介紹。[2] 施鬱,引力波的世紀追尋(二):引力波及其首次探測,科學,2018,70(4):15-19.[3] Carlton M. Caves, Kip S. Thorne, Ronald W. P. Drever, Vernon D. Sandberg, and Mark Zimmermann, Rev.
  • 看不見摸不著的引力波,LIGO如何捕捉?
    承包商完成了一項耗資2.21億美元的雙天文臺升級工程,將LIGO探測微弱引力波的能力提高了10倍。多虧了這項被稱為「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Advanced LIGO)」或「aLIGO」的技術升級,研究人員應該能夠探測到以地球為中心、4.2億光年為半徑範圍內的引力波。這仍然只是整個宇宙的一小部分,但相較於升級之前可能達到的探測範圍已經擴大了千倍(體積上)。
  • 2020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1] 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背景和獲獎人介紹。[2] 施鬱,引力波的世紀追尋(二):引力波及其首次探測,科學,2018,70(4):15-19.[3] Carlton M. Caves, Kip S. Thorne, Ronald W. P. Drever, Vernon D. Sandberg, and Mark Zimmermann, Rev.
  • LIGO負責人解釋發現引力波的感覺
    LIGO的過去、現在與未來——LIGO負責人的講述圖片來源:SXS,模擬極端太空時間(SXS)項目2015年9月14日,在以通用的靈敏度開始運作不到72小時後,位於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兩個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器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與兩個巨大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一致的情況被探測到了!
  • 攻克引力波探測器,受電磁場真空漲落效應,引起的量子噪聲限制!
    日本國家天文臺科學家利用位於東京三中的前TAMA300引力波探測器的基礎設施,展示了一種降低探測器中量子噪聲的新技術。這項新技術將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這些探測器組成了一個合作的全球引力波網絡,能夠觀測到更微弱的引力波。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這些發現間接地促使研究者重新考慮引力的速度問題。為了解釋光速守恆,昂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發明了所謂的「新力學」,它的方程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相似,但其物理學意義則不同。然而,不管是在龐加萊還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框架下,沒有任何作用力的傳播速度能超過光速,而這是與牛頓引力理論牴觸的。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加速發出引力波。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如果有的話,對科學家為尋找量子引力的理論—仍缺失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組合—而付出的努力來說意味著什麼?
  • LIGO宣布發現新的引力波 |科技早報
    馬斯克披露移民火星計劃細節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近日披露了公司移民火星計劃的新細節,稱SpaceX的重要目標是將人類送到火星,而非建設城市。馬斯克表示,我們負責修建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鐵路」,而在火星上建立起各行各業則需其他公司以及數百萬人口完成。
  • LIGO和處女座宣布了四次新的引力波探測
    12月1日星期六,參加馬裡蘭州大學公園引力波物理和天文學研討會的科學家們展示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和歐洲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新結果。尋找合併的宇宙物體,例如成對的黑洞和成對的中子星。
  • 量子技術取得成果,引力波可以被看見
    像兩個黑洞或者兩個超新星相互碰撞這樣極端地外事件,可能會在太空中產生稱為引力波的漣漪。在地球上,一個天文臺試圖使用雷射來探測這些漣漪,但由于波的影響是如此微妙,即使是內置在真空中的隨機性也會影響實驗的靈敏度。但是通過幾十年研究出的這種新方法已經使研究人員能夠降低這種幹擾並擴大引力波探測的範圍。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這一實驗是實現未來幹涉型引力波探測器QRPN降低和提高靈敏度的關鍵一步。本研究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更好地探測宇宙中所有恆星質量黑洞碰撞的方法。恆星質量黑洞是由恆星的引力塌陷形成,它們的碰撞是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之一,能在時空中產生引力波(時空的漣漪)。這些時空的漣漪很小,要使用雷射幹涉儀才能檢測到。
  • LIGO發現新的引力波 中國慧眼衛星做出重要貢獻
    原標題:LIGO發現新的引力波 中國慧眼衛星做出重要貢獻 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國際引力波電磁對應體觀測聯盟發現該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