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特定運動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引力波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引力波可以讓科學家探測到宇宙中的大事件,否則會留下很少或根本看不到的光,比如黑洞碰撞。2015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合作首次觀測到了引力波。這些波是從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前的碰撞中發出。
-
用量子力學原理,探測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波是由大質量物體的特定運動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引力波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引力波可以讓科學家探測到宇宙中的大事件,否則會留下很少或根本看不到的光,比如黑洞碰撞。2015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合作首次觀測到了引力波。這些波是從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之間13億年前的碰撞中發出。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型物質中?
由於空氣阻力在所達到的墜落速度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因此兩個物體幾乎同時在地面上相互碰撞。1971年8月2日,大衛·斯科特在一個驚訝的世界公眾的眼中重複了這次歷史性的月球墜落嘗試。太空人同時丟下一隻鳥羽和一把錘子。由於衛星的引力較弱,兩個物體的下降速度都比地球上的慢。但是筆和錘子同時到達了月球底部。
-
違反牛頓第三定律的引擎——原理介紹
一個是我們通過過去的光錐看到所有「遙遠的物質」,這意味著我們正在與比現在更早存在的物質進行交互,在此模型中,過去光錐中所有物質產生的場的作用是局部慣性效應的原因。不過,這種解釋存在一些問題。更準確地說,當你推某物時,它之所以會向後推是因為它與未來宇宙中的遙遠物質相互作用,而不是過去。當你推動某物時,你會產生運動,這就會輕微地幹擾引力場。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上圖顯示了麥可遜幹涉儀的原理。1881年,阿爾伯特·麥可遜(Albert Michelson)試圖探測以太,以太被認為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在狹義相對論發現之前,假定所有波都需要一種介質來傳播,例如水波或聲波。
-
等價關係和等價劃分
在一個集合上的等價關係和等價劃分是一一對應的。
-
物理學家張冰:引力波探測意義非凡,但引力波通訊仍遙不可及
但是神奇的引力波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張冰教授表示:「不同於偶極輻射的電磁波,引力波是所謂的四極輻射。形象地理解,帶電粒子加速即可產生電磁波,但引力波產生不僅需要加速質量,而且加速度本身也要隨時間變化。天體中所有兩個質量互相環繞的過程(例如雙黑洞、雙中子星、甚至普通雙星)因為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所以自然滿足這個條件。
-
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他提議,「光速在所有的參照系中都不變」應該作為一條基本原理,而不是一個要從其他原理推出的結論。愛因斯坦:大家好,我來了一旦邁出這一步,後面的推理就順理成章了。根據光速不變原理,再加上一條「相對性原理」(在所有的慣性參照系即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參照系中,物理規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愛因斯坦就推出了整個狹義相對論。
-
來自遠古時空的漣漪:你好,GW151226引力波信號
這次引力波信號探測所用的技術原理是「匹配濾波」。雖然技術原理非常普通,但是具體處理方法經過很多優化,整套程序是LVC開發的,實時處理數據:這次信號在到達探測器70秒後就被發現了。大約14 億年前的併合過程中大約有1 個太陽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引力波。這次雙黑洞繞轉併合引力波信號GW151226由分別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列文斯頓(Livingston, Louisiana)和華盛頓州漢福德(Hanford, Washington)的一對LIGO 探測器探測到。
-
在宇宙中「引力波」比光速快10000倍你相信嗎?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中的一個解。題主說引力波超過光速萬倍,這完全成立,而且不止萬倍。先從理論上說,黑洞可以吃掉一切物質包括光,但美國ligo卻從兩個黑洞的碰撞中檢測到了引力波,這充分證明引力波的傳播速度超過光速。因為如果引力波與光速相等,應該無法掙脫黑洞束縛。
-
深度解析可逆矩陣與等價矩陣的區別與聯繫
儘管你可能會計算一個具體矩陣的可逆矩陣,但是你知道這種做法背後的原理嗎?儘管你對等價矩陣的定義背誦如流,但是你知道如何快速判斷兩個矩陣是否是等價矩陣嗎?儘管從一個矩陣變換到可逆矩陣、等價矩陣的過程中,都涉及到矩陣的初等變換,但是你知道兩者涉及到的初等變換的區別嗎?
-
什麼是引力波,宇宙中引力波隨處可見嗎,探測引力波動的意義
什麼是引力波呢,我們往池塘裡仍一顆石子,產生的波紋就類似引力波,引力波很脆弱,一般的引力波我們根本無法探測到。2016年探測到了引力波,只能說是運氣特別好,有兩個質量超級大的黑洞發生了碰撞,或者是兩個合併了,黑洞是一個星體和我們的地球差不多,但黑洞的質量非常大,是太陽的幾十上百倍,但體積和地球差不多!當這樣的兩個星體發生碰撞時,產生了巨大的引力波,就和我們往池塘裡,扔了一顆石子,產生了水波原理差不多。
-
電磁波和引力波
圖1:電磁波和引力波探測設備從上面的數據可見,引力波的探測比電磁波的產生或接受困難多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兩者的強度相差非常大。世界上存在著4種基本相互作用。其中的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意味著它們只在微觀世界很短的範圍內起作用。4種相互作用中,引力是強度最弱的,它比電磁作用,至少要小10-35倍。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 引力波天文學之一)近年來,有一項天文學前沿的研究對象,公眾對其知之甚少。她是可觀測宇宙中電磁學波段能量最高的爆發現象。她在10秒內爆發出的能量比太陽一生所釋放的能量還要多。她如此高能,卻難以捕捉;她如此神秘,又令人痴迷。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閃耀的倩影,正是——伽瑪射線暴Gamma-ray Bursts(以下簡稱伽瑪暴或GRB)。
-
引力波的記憶,時空的永久彎曲,尋找引力波的另一途徑
黑洞融合併產生了引力波引力波在宇宙中的晃動,是一些可能發生的宇宙重大災難性事件在時空中形成的漣漪。,但是因為重力是自然界中相對較弱的力量(它是數十億倍的自然界最弱的力量),而引力波卻仍比它弱,因此只有最有活力的運動才能產生漣漪,並且被地球上的儀器探測到。
-
10分鐘,搞懂引力波
是的,這就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四種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這四種相互作用,也被稱為「自然界四力」或者「宇宙基本力」。直到今天為止,宇宙中任何被觀察到的,一切關於物質的物理現象,在物理學中都可藉助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機制,來進行描述和解釋。這四種相互作用中,電磁力、強力、弱力這三種都在上世紀中期時就已經被探測並證明存在了,只有引力的作用一直存在於理論中,關於它存在的證據:引力波,卻一直沒有被發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引力作用實在是太弱小了。
-
引力波天文學才剛剛起步
Sathyaprakash/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圖5: 未來的地基引力波天文臺將解決物質本質、時空本質等基本問題。圖中錶盤總結了下一代天文臺將能夠探索的主要科學主題。
-
電磁波和引力波及其未來
圖1:電磁波和引力波探測設備從上面的數據可見,引力波的探測比電磁波的產生或接受困難多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兩者的強度相差非常大。世界上存在著4種基本相互作用。其中的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意味著它們只在微觀世界很短的範圍內起作用。4種相互作用中,引力是強度最弱的,它比電磁作用,至少要小10-35倍。
-
什麼是引力波?
【張天蓉:終於探測到了引力波】 與電荷運動時會產生電磁波相類比,物質在運動、膨脹、收縮的過程中,也會在空間產生漣漪並沿時空傳播到另一處,這便是引力波。 愛因斯坦在100年之前預言存在引力波,但是,由於引力波攜帶的能量很小,強度很弱,物質對引力波的吸收效率又極低,一般物體產生的引力波,不可能在實驗 室被直接探測到。
-
引力波的發現
他使用一根巨大的固體金屬棒(「韋伯棒」)來探測引力波,其原理是引力波傳過金屬棒時,會引起金屬棒共振,導致輸出的信號被放大,從而可能觀測到引力波。儘管韋伯宣布自己探測到引力波,但此後的其他學者採用韋伯的方案,卻無一人探測到引力波,因此人們認為韋伯宣稱的結果其實是儀器的問題,而不是由引力波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