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年終於可以一睹引力波的真面目?LIGO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視角

2021-01-09 天文在線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簡稱:LIGO)如果能夠檢測到引力波將會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的十多年來,一類新型的天文學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起來:引力波天文學。引力波檢測器並不使用望遠鏡觀測宇宙,而是使用雷射,它們相互垂直發射和反射,然後在重組後重建以產生特定的幹涉圖樣。

【展示了兩個正在合併的黑洞及其它們如何改變相對論中出現的背景時空。】

這種設備——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 在2002年至2010年期間展示了其驗證概念,然後在更新期間關閉了五年時間。通過升級版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重新啟用了該功能,在兩天內,升級後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合作項目將首次宣布重要消息,外界推測他們打算宣布對引力波的第一次直接探索。這到底意味著什麼,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這是一個以二元黑洞為核心的星系。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局,歐洲航空局,哈勃文化遺產(STScI / AURA)-ESA /哈勃合作組織和A. Evans (維吉尼亞大學,夏洛茨維爾分校/ NRAO /石溪大學)。

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被首次提出時,它與以往的時空概念截然不同。物質和能量並不是恆定不變的,相反,它們是相互依賴的:它們依賴彼此,並且會隨時間變化。如果僅有一個單一的質量,並且在時空中靜止(或在沒有任何加速度的情況下移動),則時空不會改變。但是,如果添加第二個質量,則這兩個質量將發生相對移動,產生相對速度,這將改變原有的時空結構。特別是,當一個巨大的粒子在重力場中移動時,廣義相對論的性質意味著質量將得到加速,並產生一種新的輻射:引力輻射。

圖片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L。Calada,一個圍繞雙星伴星和引力波運行的脈衝星 結果造成的時空波動(或波動)。

當然,物質會以光速穿越太空,但物質本身就是太空結構中的一個漣漪。它把能量從加速的質量中帶走,這意味著如果兩個質量相互環繞,這個軌道會隨著時間而衰減。正是這種引力輻射——在太空中引起漣漪的波——把能量帶走了。對於像地球這樣繞太陽公轉的系統來說,它的質量(相對而言)很小,距離也很遙遠,所以這個系統需要10^150年以上的時間或者宇宙現在年齡的很多很多倍才會衰弱(許多時候,理論上的數據甚至可能是壽命最長的恆星壽命的幾倍)。但是對於黑洞和中子星來說,它們的軌道衰變已經能被觀測到了。

圖片來源:NASA(L),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麥可·卡墨(Michael Kramer)

我們懷疑那裡甚至存在我們根本無法檢測到的更強大的系統,例如黑洞相互融合併融合。這些應該會表現出特徵信號,例如吸氣階段,合併階段,然後是振鈴階段,所有這些都會導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能夠檢測到的引力波產生。雷射幹涉儀引力波系統的工作方式非常先進,它利用了這些引力波的獨特輻射。特別是,它們是如何引起時空響應的。

這些波紋通過在彼此垂直的方向上壓縮然後擴展空間的方式存在,頻率和強度取決於它們來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性。例如兩個物體相互纏繞成螺旋狀,它們之間的距離,以及它們與我們的距離。升級版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系統沿垂直於兩個方向的軸向下發射兩個具有相同頻率/波長的相同頻率/波長的雷射,將它們從反射鏡上反射多次(有效地將光程增加到數千公裡),然後將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它們在彼此之間形成幹擾模式。

圖片來源:公共領域/美國政府,有關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工作原理的示意圖。

在正常情況下(沒有引力波通過),這些路徑長度相等,它們的幹涉圖像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倘若確實有引力波穿過,這種轉變將會告訴我們這個系統各個部分的質量,它們之間相隔多遠、我們之間又相隔多少距離。

我們建立了兩個先進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系統:一個位於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另一個位於美國東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而且如果兩個探測器都看到相同的物體,我們將迎來第一個引力波!此版本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系統對位於一至幾百個太陽質量之間的兩個黑洞最敏感,這些黑洞合併需要數百萬個光年:預計每年至少發生幾次。

圖片來源: 加州理工 / 麻省理工 / 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實驗室

如果這次合作宣布了他們的第一次探測活動,他們將不僅為我們提供這些珍貴的信息,這更是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次全新的成功測試和驗證引力波的第一次直接證據。高級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是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先進的引力波觀測站,也是第一個能看到真實信號的觀測站。有近1000名科學家參與了這個項目,這是為尋找引力波而設計的最大的出一次科學合作項目。如果一切如我們所推測的那樣,一個天文學的新時代就要開始了。

安裝升級版高級雷射幹涉儀引力波系統。圖片提供:Chertech / MIT / LIGO實驗室,由謝羅兒·沃維克(Cheryl Vorvik)拍攝。

我非常反對以謠言為根據來做科學研究-我對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去年毫無根據地開始散播這種謠言感到特別震驚-因為這應該由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團隊來宣布。但是,如果他們發現了引力波,它將告訴世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引力輻射是真實的,合併的黑洞不僅會產生引力波,而且這些波都可以被檢測到。這是一種全新的天文學——不需要使用望遠鏡——而是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查看黑洞、中子星和其他通常不可見的物體。我們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角來觀察和研究宇宙。

相關知識

黑洞是時空展現出引力的加速度極端強大,以至於沒有粒子,甚至電磁輻射,像是光都無法逃逸的區域。廣義相對論預測,足夠緊密的質量可以扭曲時空,形成黑洞;不可能從該區域逃離的邊界稱為事件視界 。雖然,事件視界對穿越它的物體的命運和情況有巨大影響,但對該地區的觀測似乎未能探測到任何特徵。

相關焦點

  • LIGO正在尋找這8個引力波源
    「引力波天文學方興未艾,」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LIGO發言人Patrick Brady在5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就像打開一個關於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有望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觀察宇宙。」 引力波信號的特徵使天文學家能夠弄清楚它的來源。以下是科學家已經確認的,以及他們希望找到的8個引力波來源。
  • 一百年了,引力波還在教科學家做人#黑洞
    最近又出了個物理學大新聞,當年發現引力波的超大實驗儀器ligo發現了一個極其奇怪的引力波信號。這個信號告訴我們,要麼是我們現在的黑洞理論有問題,要麼就是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從未觀測到過的,也沒有任何理論預言過的新型奇怪天體。那咋回事呢?
  • 六度發現引力波!
    日前科學家宣布第六度偵測到引力波訊號,這次的訊號名為GW170608,顧名思義,是在2017年6月8日偵測到的。這次的引力波是由兩個小質量黑洞合併所造成,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7倍和12倍太陽質量,距離我們約10億光年遠,合併後所造成的黑洞約有18個太陽質量,約有相當於1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在碰撞中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 LIGO負責人:為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會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就像是在平靜的水面丟下一個小石塊,水面會有一圈圈的波紋向外擴散,這時候水面就是時空,水的波紋就是引力波。引力波傳播示意圖如果我們可以找到引力波,可以再一次地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此外,這還可以改變我們認知宇宙的方式,這種改變就像是人類增加了一種額外的感官。用雷射幹涉儀探測引力波問題是,引力波太微弱了。
  • LIGO負責人解釋發現引力波的感覺
    然後,印度宣布他們要建一個引力波探測器,這是我們一直追求了四年的東西。讓這些探測器上線是十分重要的,它將使我們能夠將引力波天文學和電磁(傳統天文學)結合起來。下一步是:讓三、四個或者五個幹涉儀同時觀測應力波,迅速在幾分鐘之內定位它,並讓其他天文臺立刻捕捉它,用光學或X-射線波段捕捉它。這將給我們提供一個對這些災難性事件的全新理解。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隨著宇宙越來越大,溫度迅速降低,直到38萬年後,溫度終於低到一定程度,光子開始退耦。宇宙的第一縷光誕生了!宇宙的第一縷光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這個的發現又是另一個可以讓人會心一笑的故事,這裡就不展開了。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LIGO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彌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迄今為止,LIGO已經確認了4個引力波信號。在《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一文中,法國科學家達米爾?·?布斯庫裡克和路易克?·?維蘭為我們詳細講述了人類探測引力波的漫長歷史。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這一搜索可以斷定由噪聲偽裝成GW50914是極端罕見的——少於每兩萬年一次——這一數值等同於高於五倍標準差的探測顯著性。眾裡尋他千百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引力波,便是這樣,來無影,去無蹤。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說:加速中的大質量物體會發射引力波。直至上周,在這個預言後的一個世紀,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聯合實驗室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成果,把愛因斯坦理論的實證研究準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可以觀測量子引力嗎?
    引力子是一種跟引力波相關的粒子,正如光子跟電磁波的關係——粒子是波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其能量跟波的頻率有關。廣義相對論中關于波自身的特性告訴了我們很多有用的、關於引力子量子形態的信息:引力子沒有質量,自旋數=2(光子=1,電子=1/2,泊松粒子=0),以光速傳播。   一束引力波由大量引力子構成,但觀測單個引力子卻異常困難,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實驗條件。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它意味著物理學界苦苦追尋幾十年之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關於引力波的預言最終獲得驗證。標誌著天文學已經進入新的時代,人類從此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全新窗口。在這種意義上,3個太陽質量只能通過引力波的爆發,變成引力波的能量散發到宇宙空間。如果變成其他物質形態停留在黑洞內,仍然可以折合成質量,對外界的引力影響不會改變。光波不可能穿過黑洞,但引力波是可以從黑洞傳出的,引力不可能被黑洞的視界屏蔽。從這種意義上,引力波的傳播速度可能是超光速的。
  • 引力波真的存在嗎?
    ■將新聞進行到底  近日,一條關於神秘引力波被發現的傳言正在迅速擴散。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發布消息稱自己收到可靠證據,美國雷射幹擾引力波觀測站(LIGO)已成功偵測引力波。媒體廣泛跟進了這一消息,並稱LIGO研究團隊正收集數據撰寫報告。
  • 引力波跟電磁波的異同、LIGO幹涉儀探測引力波的基本原理
    前文《宇宙的顫抖:引力波》說明了引力波是真實存在的(間接證據),並且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展開了探測和研究的工作(直接探測)。為了進一步了解引力波,我們來討論一下引力波的一些特性。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對照相對熟悉的電磁波來對比一下,以建立引力波的物理圖像。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之所以科學家們如此期待這項突破,是因為這將提供對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新的,且更為直接的檢驗,並 開啟人類研究宇宙的全新大門。就在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的同一年,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 意識到愛因斯坦的理論將允許黑洞的存在:這是一種奇異的天體,它的密度極高,引力極大,甚至連光線都將無法逃離它的束縛。
  • 我們終於一睹黑洞真容 愛因斯坦,你又對了
    就在4年前,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被科學家「捕捉」到,成為科學界的一個裡程碑事件,人類開始「聽」到黑洞。這一次,人類終於眼見為實。此次露出真容的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 引力波又一發現!LIGO觀測到天體間的引力透鏡現象
    但LIGO團隊成員否認了這一有爭議的說法,該說法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及其同事提出。他表示:「我們以自己的名譽做擔保。」LIGO由美國境內兩個探測器和義大利比薩城外的一個探測器Virgo組成。
  • 引力波數據居然是用 Python 分析的
    宣布這一發現的,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負責人。這個機構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進行引力波觀測已經有近30年。那麼觀測到的引力波數據的量應該很大,科學家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有沒有用到Python程式語言?答案是肯定的。
  • 引力波探測在宇宙的「質量鴻溝」中發現神秘天體
    Buonanno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 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SXS) Collaboration近日《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上刊登了一篇基於LIGO和Virgo引力波天文臺探測結果的研究報告,稱在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緻密」天體。
  • 看不見摸不著的引力波,LIGO如何捕捉?
    承包商完成了一項耗資2.21億美元的雙天文臺升級工程,將LIGO探測微弱引力波的能力提高了10倍。多虧了這項被稱為「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Advanced LIGO)」或「aLIGO」的技術升級,研究人員應該能夠探測到以地球為中心、4.2億光年為半徑範圍內的引力波。這仍然只是整個宇宙的一小部分,但相較於升級之前可能達到的探測範圍已經擴大了千倍(體積上)。
  • 引力波視角下的世界圖景│科協2020前沿問題解讀
    自古希臘以來, 人們一直都在探索茫茫星空的無盡奧秘. 1609年的秋天, 45歲的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把望遠鏡指向了天空, 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窗口, 徹底地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 伽利略本人也被後人尊稱為「現代科學之父」和「觀測天文學之父」. 如今, 人們已經不再局限於通過肉眼和可見光來觀測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