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月球起源假說中,撞擊說是一種較為主流的認識,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組成部分,地球被火星大小的星子撞擊,進而形成了月球。
太陽系的形成假說主要認為太陽系及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都形成於一片星雲。本身比較平靜的星雲在某種擾動下開始融合聚集,形成了無數的類似小行星的「星子」,它們不斷地碰撞融合,先是形成了太陽,太陽形成後吸引周圍物質在太陽的黃道面上逐漸向太陽聚集,這個過程中一些星子碰撞融合形成行星,圍繞太陽黃道面旋轉。
早期的太陽系比現在混沌,天體亂竄,碰撞經常發生。地球形成之後屢次遭受撞擊,有些說法認為,地球上的水就是彗星帶來的。地球的衛星月球成因有俘獲說、撞擊說、分裂說等。
俘獲說認為月球和地球形成與同一時期,逐漸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繞地球運行,但月球的質量較大,地球引力不足以引發這樣的事件,這是俘獲說被質疑的地方;分裂說認為在太陽的潮汐作用下,地球物質逐漸脫離,形成了月球,太平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但分析太平洋底的巖層發現,太平洋形成於幾億年前,遠遠小於月球年齡。
撞擊說認為地球曾遭受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熾熱的碎片飄蕩在空間中形成了月球,目前這種說法獲得了一些驗證,科學家們分析美國阿波羅計劃從月球帶回的巖石發現,月球的元素組成幾乎和地幔一致,並且含有的揮發性物質很少,推測因為撞擊的高溫導致這一結果。並且按照這種說法模擬的撞擊和月球鐵鎳核心的大小,也比其它假說推測形成的月球核心小,比較接近實際觀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