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化所在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1 光明網

  植物吸收利用的無機氮主要為硝態氮和銨態氮。在混合氮源下,植物對兩種無機氮源利用的份額因植物種類、生長發育時期以及所處的環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確定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有助於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汙染,為植物的環境適應性和無機氮利用機制的研究提供了銳利武器。而量化植物對兩種氮源利用區別貢獻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難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沿友課題組,在成功利用雙向穩定碳同位素示蹤技術量化植物(包括微藻)的無機碳利用的基礎上,通過雙向穩定氮同位素示蹤技術成功量化了植物對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利用份額。

最近,吳沿友課題組以喀斯特適生植物(諸葛菜組培苗)和非適生植物(甘藍型油菜組培苗)為研究對象,利用雙向穩定氮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兩種組培苗對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利用份額。在硝態氮和銨態氮組成的混合氮源濃度最低時,喀斯特適生植物諸葛菜組培苗對硝態氮的利用份額明顯高於喀斯特非適生植物甘藍型油菜組培苗。隨著混合氮源濃度的增加,兩種組培苗對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利用份額並不是線性增加。諸葛菜和甘藍型油菜對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利用份額的差異體現了兩種植物對喀斯特低銨多硝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差異。上述研究成果以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of NO3-/NH4+ to nitrogen use in response to a variable inorganic nitrogen supply in plantlets of two Brassicaceae species in vitro 為標題發表在國際植物方法學期刊Plant Methods上。

  此外,該課題組還成功地開發了在混合氮源下植物同化銨鹽和硝酸鹽的氮同位素分餾值的測定方法,相關發明專利(ZL 201710397351.4,ZL 201710237330.6)近日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這些方法的建立將使植物硝酸鹽和銨鹽的區別貢獻研究更加便利快捷,為作物氮肥精準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該研究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5026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12441)和貴州省高層次人才計劃(2015(4035))的資助。

  圖:諸葛菜組培苗(Ov)和甘藍型油菜組培苗(Bn)在不同無機氮濃度下的硝態氮利用份額(A)和銨態氮利用份額(B)注:每個處理中的硝態氮濃度與銨態氮濃度比例為2:1,圖中的誤差線是通過誤差傳遞公式計算得到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該研究報導了植物選擇性剪切對蛋白質組多樣性的貢獻,並分析了植物與動物中可變剪切的區別。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例如,在對野生高盆櫻桃(Cerasus cerasoides)的研究中發現,水水循環的作用並不明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存在多樣性與複雜性。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在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的作用下,TCEP中的氯原子受到電子攻擊而發生脫氯反應,形成二(2-氯乙基)磷酸酯、DCEEP、氯離子、乙烯和乙烷,揭示了新的TCEP降解途徑。研究還系統分析了影響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還原降解TCEP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可以為納米零價鐵和納米零價鐵/CTAB複合物應用於高水溶性Cl-OPEs汙染環境的實際修復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 廣州地化所在亞洲內陸晚中新世C4植物演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晚新生代陸地植被生態系統曾經發生過一個全球性的重大事件,即晚中新世耐高溫乾旱的C4植物的擴張。這一事件在中低緯度的海陸沉積記錄中都有發現,但影響其擴張的關鍵氣候因素還不是很清楚。亞洲內陸乾旱區由於緯度較高,溫度偏低,致使現代C4植物很不發育。然而,這一地區被認為是地球晚新生代C4植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至於該地區C4植物在晚新生代是如何演化的尚無研究報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材料在現代雷射科學與技術中佔有重要地位。BO3平面基元作為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構築基元被用來設計和合成了系列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NO3因其共軛平面結構也被公認為是構築NLO材料的理想結構單元之一。然而,硝酸鹽因非常容易溶於水,使得發展該類化合物作為NLO晶體材料遇到瓶頸。
  •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  苔蘚植物是最早登陸的綠色高等植物之一,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
  • 廣州地化所在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的生物富集與毒性研究一直是環境領域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大部分有關POPs的生態毒理學研究都集中在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等較高等級的生物上,而對低等級生物如昆蟲則關注不夠。昆蟲種類多、生物量大,是初級生產者與高級消費者之間連接的紐帶,也是跨生境傳輸的重要載體,在生態系統物質流及能量流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是廢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高濃度的氨氮會嚴重抑制汙水處理中多種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經濟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團隊解決了多聚硼酸根離子間平衡常數的計算問題,給出了硼酸鹽溶液中多聚硼酸根離子的分布,建議了相互作用機理;將傳統主要針對單原子球形對稱離子的水合結構研究拓展到多原子及硼氧六元環的平面對稱離子體系;研究團隊引入多種計算模擬方法(DFT +CPMD+MD)並與多種實驗手段相結合,實現了模擬與實驗結果的相互統一和相互驗證;團隊還在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一般認為,局域的導電通路在阻變功能層中的形成(低阻態)或斷裂(高阻態)是RRAM器件具有「開關」效應的根源。但目前對於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機制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正確理解導電通路中的載流子輸運過程對控制和改善器件的存儲特性,以及對器件的建模和分析都至關重要。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作為最具前景的生物質能源植物之一,甜高粱具有莖稈含糖量高、生長周期短、生物量大、抗逆性強、適種範圍廣等優勢,利用其修復鎘汙染土壤,莖稈和籽粒生產燃料乙醇,酒糟用於燃燒發電,鎘元素可從灰燼中加以回收。這樣鎘就從食物鏈轉移到能源鏈中,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目前人們對甜高粱吸收鎘的研究較少,且多局限於生理層面。同時,甜高粱作為非超富集植物,吸收的鎘多儲存於根中,限制了其從汙染土壤中提取鎘的能力。
  • 昆明植物所在蘇鐵屬植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蘇鐵屬(Cycas)植物是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起源可追溯到晚二疊紀,中生代晚三疊紀至早白堊紀最為繁盛,晚白堊紀時逐漸衰退。鑑於蘇鐵植物研究的科學價值及其保護的迫切性,蘇鐵屬植物一直是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