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然界巖漿系統未發現溫度梯度導致的鎂同位素分餾

2021-01-15 行星科學

     高溫高壓實驗證明穩定的溫度梯度可以導致同位素發生分餾,也就是Richter效應。但是,Richter效應只在實驗室中有記錄,雖然自然界巖漿系統存在溫度梯度,而自然界並沒有對應的Richter效應觀察現象。

     為了解決這一理論與觀察事實的矛盾,本研究做了系列理論分析與計算。文章認為實驗室以純熔體相為實驗條件得出的Richter效應不能直接應用於自然界條件。因為自然界巖漿溫度基本低於液相線,溫度梯度會導致兩端結晶,進而熔體部分產生濃度梯度,而在濃度梯度下的物質擴散又會驅動輕重同位素發生動力學分餾;此外,熔體部分自身發生的Soret效應(溫度梯度中純熔體相發生的物質不均一現象)也無法達到穩定狀態,將產生擴散導致的同位素動力學分餾。

    以上兩種分餾過程都對Richter效應產生影響。文章以加拿大Alexo噴發的科馬提巖巖漿流的鎂同位素為例,指出擴散導致的同位素動力學分餾可以緩衝或抵消Richter效應,為理解自然界巖漿系統在冷卻固結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提供了新的觀點。



行星巖漿系統存在溫度梯度,如巖漿房中的巖漿與圍巖接觸帶、噴發到行星表面的巖漿、行星早期的巖漿洋內部等。均一的巖漿在溫度梯度下元素和同位素都會發生變化。因此,研究溫度梯度下的元素分異及同位素分餾對理解行星巖漿演化非常重要。研究溫度梯度下元素與同位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高溫高壓實驗。芝加哥大學Frank M Richter教授、伊利諾伊大學Lundstrom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方教授做了大量工作,為該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自然界巖漿系統鮮有報導溫度梯度導致的同位素分餾。對該問題的傳統認識是:熱的擴散速率大於物質的擴散速率,在擴散發生之前熱梯度已經消失。本研究從另外的視角去認識該問題,簡介如下:


Richter效應(δ1)



輕同位素傾向在熱端富集,重同位素傾向在冷端富集(圖1)。典型的Richter效應是介於平衡和動力學分餾之間的「穩定」狀態,雖然兩端的溫度不同,但是達到穩定後任何一個溫度截面不再有物質的淨通量。雖然Richter效應的發生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是分餾值可以通過實驗結果及以下公式計算:

圖1 Richter效應


在兩端溫度低於液相線的情況下,沿溫度梯度方向會產生濃度梯度,進而發生擴散,該現象也被稱為熱遷移(thermal migration)。簡單的二元A-B系統中的熱遷移過程如圖2所示:1)初始成分為X的物質置於溫度梯度下,沿溫度梯度方向發生A相結晶量的不同,殘餘熔體中產生濃度梯度,底部熔體A含量較低,頂部熔體A含量較高;2)沿濃度梯度發生擴散,A從頂部向底部擴散,進而導致底部熔體A含量增加,在該溫度下導致熔體-固體間化學平衡向固體方向進行,進而更多A從熔體中結晶;同時頂部熔體中A相減少,導致A結晶重新溶解回熔體;3)熱遷移持續進行,最終熱端全為熔體,冷端全為固體。在熱遷移發生的過程中,輕同位素擴散較快,導致熔體部分存在因擴散導致的同位素分餾(即冷端更富集A元素的輕同位素,與Richter效應相反)。

圖2 二元系統熱遷移相圖


在兩端溫度均高於液相線的純熔體中,Soret效應可以達到穩定狀態,即兩端元素含量均不受結晶的影響,然而在低於液相線的部分熔融體的熔體部分Soret效應無法達到穩定。例如,Mg元素在兩端高於液相線的純熔體相中可以在低溫端富集,而在部分熔融體的熔體部分不能無限富集,因為Mg在熔體中的含量還受到與熔體平衡的晶體的影響。因此,Mg會持續從高溫端向低溫端擴散(Soret擴散趨勢),在低溫端又被更多的結晶所消耗。該過程類似熱擴散效應,但驅動力不同,進而產生額外的輕重同位素分餾。分餾值可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本文以加拿大Alexo地區噴出地表的科馬提巖Mg同位素為例做計算。該巖漿熔體被認為在冷卻過程中自上至下存在溫度梯度,在22cm的長度內溫度梯度為1200~1270℃(Bouquain et al., 2009)。βMg為0.05(Richter et al. 2009);Soret係數(σMg)不確定性較大,與實驗本身和系統水含量有關,可從10-2 (Walker and Delong, 1982) 到 10-5 (Latypov, 2003);某溫度下MgO在熔體中的含量採用Niu et al., (2002)的計算方法

結果如下

實驗結果表明:由於擴散導致的Mg同位素動力學分餾較大,與Richter效應在一個數量級且與Richter效應方向相反,在不確定區間內可以緩衝或抵消Richter效應;但是由於 Soret係數變化範圍較大,Soret係數決定的δ3變化也較大,在實驗精度更高和對該科馬提巖初始水含量及其他控制條件研究更加深入之後可進行更精確的計算。對於加拿大Alexo科馬提巖為觀察到顯著Mg同位素的解釋如圖3所示:t1:巖漿噴出地表,表面形成淬火層,溫度地表溫度快速升溫到接近液相線,內部自下而上形成溫度梯度,Richter效應導致內部發生同位素分餾,重Mg同位素在低溫富集;t2:巖漿流逐漸降溫,淬火層以下開始冷卻結晶,熱遷移及非穩態的Soret效應導致的擴散發生,進而導致輕Mg同位素在低溫端熔體相富集,三者互相減緩或抵消;t3:巖漿流進一步降溫,熔體在垂直方向無可觀察的Mg同位素分餾,保存在冷卻固結後的剖面巖石中也不存在Mg同位素分餾。


圖3 噴發後巖漿流在溫度梯度下冷卻Mg同位素分餾模型


     以上成果發表於Geological Magazine雜誌,論文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月球中心副研究員許英奎,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朱丹和劉建忠研究員。該成果得到中科院類地行星先導專項(XDB4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773064、41573040和41931077)以及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項目資助。


論文信息:

Yingkui Xu, Dan Zhu*, Xiongyao Li and Jianzhong Liu*(2020). Why magnes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is absent in basaltic melts under thermal gradients in natural settings. Geological Magazine. 157:1144-1148. doi.org/10.1017/S0016756819001304



作者:許英奎

編輯:李婧

審核:李陽


· 往期推薦 · 


相關焦點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鈦鐵礦常以副礦物的形式存在於火成侵入巖中,是巖漿演化過程的記錄者。但是,在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中,鈦鐵礦和磁鐵礦是主要的組成礦物,甚至形成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
    然而,對於該巨型Fe-Ti-V礦床具體的形成細節仍存在爭議,主要的成因模型包括:(1)基性巖漿中矽酸鹽礦物(如橄欖石、單斜輝石、斜方輝石等)的分離結晶,導致富鐵氧化物的富集;(2)巖漿演化過程中產生不混溶/粒間不混溶的富Fe-Ti的熔體(最終形成釩鈦磁鐵礦礦床)和富Si的矽酸鹽熔體。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結果顯示,這3種被動採樣器得到的氨同位素組成具有一致性,但它們都顯著低於擴散管主動採樣系統(DELTA,參比標準),且差異穩定在15.4±3.5‰(圖2)。這一差異雖然超出了預期,卻意外地刻畫了氨氣同位素分子擴散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餾效應。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然而筆者發現,即使沒有受到殼源物質改造的橄欖巖同樣具有不均一的δ65Cu= ‒0.24 ~ 0.19‰,說明一些未被識別的地幔過程影響了地幔的同位素組成。因此,在利用Cu同位素研究殼慢相互作用之前,必須準確制約Cu同位素在地幔熔融和熔體滲濾(meltpercolation)過程中的分餾方向和分餾尺度。實驗和自然樣品研究發現,相對於矽酸鹽和氧化物,硫化物富集輕Cu同位素(63Cu)。
  • 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 2017),選擇貴州萬山汞礦區的稻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稻田生態系統無機汞與甲基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水稻植株各部位無機汞的δ202Hg及Δ199Hg值差異明顯,其無機汞的來源各不相同(圖1a,b)。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
  • 地化所稻田生態系統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研究獲進展
    汞穩定同位素是示蹤汞源和環境過程的有力工具。基於總汞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團隊發現水稻各部位從土壤和大氣吸收汞的比例不同(Yin et al., 2013)。., 2017),選擇貴州萬山汞礦區的稻田生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四個生長周期分別採集大氣、灌溉水、根系土和水稻植株樣品,系統研究稻田生態系統甲基汞和無機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稻田生態系統無機汞與甲基汞的汞同位素分餾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水稻植株各部位無機汞的δ202Hg及Δ199Hg值差異明顯,其無機汞的來源各不相同(圖1a,b)。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同位素是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和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的呢?
    由於這種差異而導致的物理、化學過程前後的同位素組成產生差異的現象稱為同位素分餾。 這種既相似又具有微小差異的特性正是同位素的魅力所在。在某一地質過程中,如果兩相之間同位素交換達到平衡(例如海水中緩慢沉澱碳酸鈣),而平衡分餾係數是溫度的函數,所以只需要測定兩相之間的同位素比值差異就可以求得平衡時的溫度。
  • 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Nature Geoscience最近同時發表了兩篇文章,從矽同位素的角度對早期陸殼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其中一篇文章根據非洲Kaapvaal克拉通具代表性的35.1-26.9億年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侵入體具有非常一致的、比現代陸殼巖石重0.1-0.2‰的矽同位素,認為它們的鎂鐵質源區受到富矽海水不同程度的矽化。
  • 江桂斌團隊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穩定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倩、江桂斌研究組近期在納米材料轉化過程同位素分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doi: 10.1038/nnano.2016.93; Impact Factor35.267,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為該工作唯一完成單位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Zn共有5個穩定同位素,分別為64Zn(48.63%)、66Zn(27.90%)、67Zn(4.10%)、68Zn(18.75%)、70Zn(0.62%)(括號內數字表示同位素的自然豐度)。Zn是中等揮發性元素(50%凝聚溫度T50= 726K),中等不相容性元素,流體活動性元素,成礦元素(例如Zn-Pb礦床)和生命必須元素。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譬如利用U和K同位素組成在地殼巖石和地幔巖石之間顯著的差異,示蹤地殼物質再循環和地幔源區不均一性;利用Mg、Ca和Zn同位素組成在表生碳酸鹽巖和矽酸鹽巖之間顯著的差異,示蹤俯衝進入地幔的碳酸鹽組分;利用Mg和Cl的流體活動性以及它們在水-巖相互作用過程中的顯著分餾,示蹤俯衝板片釋放的流體對島弧巖漿巖地幔源區的交代作用;利用表生低溫過程和深部高溫過程中Mg同位素的不同分餾行為,示蹤克拉通榴輝巖的成因;
  • 黃河河水化學研究揭示溫度對Li同位素季節性變化的控制
    然而,已有的河水Li同位素示蹤大陸風化的研究主要來自空間上樣品,受巖性、氣候、水文等因素的影響,對於Li同位素如何反映矽酸鹽風化還未達成共識,甚至出現了相互矛盾的觀點。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黃河中觀察到了溫度對河水Li同位素組成季節性變化的控制(如圖),彌補了標準同位素分餾效應預測的缺失。
  • Science Advances:鈣同位素對碳酸巖地幔源區的啟示
    自上世紀60年代在非洲坦尚尼亞首次發現並確認正在噴溢碳酸巖漿的Ol Doinyo Lengai火山以來,人們對碳酸巖的來源及成因等開展了大量研究。為探討碳酸巖的來源,前人開展了大量同位素研究,包括Sr-Nd-Hf-Pb同位素和惰性氣體等,用於揭示碳酸巖源區的組成,但碳酸巖中的碳為循環碳還是原生碳,始終無法確認。由於穩定同位素組成隨時間不發生變化,因此低溫環境中分餾的穩定同位素是示蹤幔源火成巖是否存在地殼再循環物質的重要指標(Halama et al., 2008)。
  • 液體的溫度梯度也能推動物體運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利用液體的溫度梯度來推動物體運動。他們還通過實驗首次演示了物體表面和周圍液體之間的溫差能產生推力運動——這種效應可以廣泛擴展到自然界,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未來技術。在自然界,這種機制會影響冰山在海面的漂浮,巖石在地下巖漿中的運動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溫度(一)
    在古氣候的研究中,氧同位素是解密過去氣候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新型同位素體系——碳酸鹽團簇同位素(clumped isotope,以Δ47值量化表示)具有指示礦物形成溫度而無需假設海水δ18O值的特性。因此,團簇同位素已逐漸發展成新型的地質溫度計,並開始在古氣候研究中得到應用。由於珊瑚骨骼碳酸鹽在形成過程中通常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使得同位素組成無法達到熱力學平衡,結果導致濱珊瑚的Δ47值比在相同溫度條件下形成的無機碳酸鈣的值要偏高。
  • 適用於估算幔源巖漿(特別是富鉀巖漿)溫度的橄欖石-熔體間鎂分配溫度計
    橄欖石是上地幔最常見、最主要的礦物,控制著幔源巖漿的形成過程,在幔源巖漿的減壓結晶過程中,它通常又是最早的結晶相,因此橄欖石與幔源巖漿間的化學平衡(特別是鎂的分配)便構成了最常用的橄欖石溫度計模型,廣泛用於計算巖漿溫度。鉀質和超鉀質幔源巖漿在地球上廣泛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國東部的新生代玄武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