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5 食品夥伴網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研究表明,與不種水稻土壤處理相比,水稻種植處理顯著提高生物固氮固定的氮素;基於nifH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固氮微生物的相對豐度在種水稻處理中顯著提高;具有超高靈敏度的NanoSIMS能夠直接觀測納克級土壤DNA樣品的15N豐度。研究人員對不同密度梯度層次nifH基因測序,發現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藍細菌是該稻田土壤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上。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納米離子探針實驗室研究員楊蔚和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蘅的支持,並獲得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項目和中科院創新項目的資助。

  密度梯度離心後NanoSIMS拍攝的DNA在各層中的分布影像和測定的DNA-15N豐度(#1-#12代表各密度層,圖中數字代表15N豐度)

 

相關焦點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共同決定了微生物群落裝配,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裝配過程會對微生物成員施加約束並影響微生物的功能。但隨機過程和確定過程對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的相對貢獻及其造成的土壤有機碳(SOC)動態變化尚不明確,限制了對深層土壤SOC動態變化機制的解析。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  基於此,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劃等的資助下,整合14C同位素標記技術和微生物分子生態學技術(克隆文庫、T-RFLP及定量PCR),結合室內培養實驗與稻田長期定位試驗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土壤與巖石的差別,在於土壤中棲息著難以計數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支撐了植物生長,維繫了人類發展。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Soils:利用NanoSIMS和穩定同位素探測技術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以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文/朱永官1,2 沈仁芳3 賀紀正2 王豔芬4 韓興國5,6 賈仲君3(1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2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3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大學 5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6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http: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根據中科院和教育部「協同育人」的要求,我所將舉行第八屆暑期大學生夏令營活動,旨在推進中科院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中科院與全國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開闊學生視野,培養科研興趣,使學生儘早了解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夏令營期間,將邀請相關領域著名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和前沿報告;開展科研工作實踐體驗、野外科考和社會調研,以及參觀歷史文化古蹟等多項活動。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6 星期五
    科研進展1、雲南天文臺伽瑪暴偏振研究獲進展3、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4、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研究中獲進展5、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6、瀋陽生態所等揭示碳-氮-磷互作影響根際激發效應機制7、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年第57卷第3期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是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科學,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近年來,儘管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面臨諸多難題與挑戰。論文簡要回顧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並檢索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發文量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研究技術(圖1)。
  • 土壤微生物裡 也有「超級英雄」
    新知每一克土壤裡就有數十億微生物存在,當土壤裡的空間和營養不足時,微生物們便開啟「適者生存模式」,有的能夠固氮,有的則能降解有機汙染物,幫其他羸弱的微生物存活下去。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有關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研究成果。由於土壤微生物的種類複雜,又難於培養,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南京土壤所在生物碳膠體遷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碳的土地利用會帶來很多農藝和環境效益,如增加大氣中CO2固定、降低CH4和NOx等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等。此外,生物碳對重金屬、有機汙染物以及微生物致病菌等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因此被用作土壤改良劑修復汙染土壤。但目前國內外關於生物碳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歸宿等環境問題未見報導。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農業施肥管理顯著影響土壤固氮菌多樣性與群落組成,然而,施肥對固氮菌群落構建的影響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安徽蒙城長期施肥定位試驗為研究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了長期施肥對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過程的影響。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也是傳統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元素轉化速率、養分利用率、與相關土壤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的關係等進行。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