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ls:利用NanoSIMS和穩定同位素探測技術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

2020-12-03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以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相關成果發表於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IF=5.521)。

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in planted and nonplanted paddy soils was quantified using a chamber-based 15N2-labeling technique, and the active diazotrophs of soil were assessed by 15N2-DNA-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In addition, the nanometer scale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NanoSIMS) was applied to analysis the 15N-enrichment of soil DNA in SIP fractions. 15N2-labeling experiment showed that BNF was 11.33 ± 1.90 kg N ha1 in the rice-planted soil and 3.55 ± 1.18 kg N ha1 in the nonplanted soil after 28-day labeling. The biologically fixed 15N was mainly (> 95%) recovered in the surface layer (0–0.5 cm) in the rice-planted soil.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nifH genes extracted from surface soil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rice affecte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diazotroph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Nostocales and Stigonemat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ice-planted soil than in nonplanted soil (P < 0.05). After CsCl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NanoSIMS images clearly showed that 15N was incorporated into soil DNA in the 15N2-labeling SIP gradient fractions. Analyses of nifH genes in 15N-enriched SIP gradient fractions suggested that Nostocales and Stigonematales were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BNF in the rice-soil system.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have highligh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cyanobacteria to the BNF in paddy fields and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ce plants and cyanobacteria.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研究表明,與不種水稻土壤處理相比,水稻種植處理顯著提高生物固氮固定的氮素;基於nifH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念珠藻目(Nostocales)和真枝藻目(Stigonematales)固氮微生物的相對豐度在種水稻處理中顯著提高;具有超高靈敏度的NanoSIMS能夠直接觀測納克級土壤DNA樣品的15N豐度。研究人員對不同密度梯度層次nifH基因測序,發現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藍細菌是該稻田土壤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

責任編輯:宋瀟

校對和審核:張陽 王農

農業環境科學--推薦閱讀

增效複合肥減氮施用對稻田水氮素流失的影響

長期施肥對黃土旱塬農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響

化肥減量替代對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輪作產量及氮流失影響

農業環境科學

用科學的力量 保護農業環境

研究|觀點|專訪|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稻田生物固氮作用是稻田氮素循環的關鍵環節,而固氮微生物是驅動稻田生物固氮的引擎,因此,準確識別「活躍」固氮微生物,有利於提升稻田系統生物固氮潛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Applied Soil Ecology:有機碳在尾礦生物固氮作用中的重要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孫慶業教授團隊使用15N同位素標記對葡萄糖處理下尾礦的固氮作用進行分析,並使用焦磷酸測序、DNA穩定同位素探測(SIP)來識別固氮細菌及其在有機碳添加下的活性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穩定同位素解決有機產品識別和溯源(組圖)
    利用生物體中存在的各類化合物中穩定同位素的組成上天然存在的、不可人為更改的差異,從原子水平上進行檢測、分析,從而解決食品、農產品的識別與溯源問題。  穩定同位素方法用於農作物施肥情況追溯的基本原理是:在自然界中,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等因素均會引起同位素自然豐度的變異,被稱為同位素分餾作用,從而使不同來源的物質中同位素組成比例存在顯著差異。
  • 固氮微生物肥料的農業應用
    固氮微生物肥料的農業應用 來源:中國種植業大觀 2007-01-15 09:10 (一)固氮菌類肥料的農業應用     這裡所說的固氮菌類肥料是指以自生固氮和聯合固氮微生物為菌種生產出來的固氮菌類肥料
  • 一文讀懂: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
    根據放射源存在的形態,分為固體源和非固體源(液態或氣態),根據對放射源採取的不同防護措施,又分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是核能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射性同位素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醫學、環保、軍事、資源勘探、科研等諸多領域,已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一文讀懂: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
    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是核能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射性同位素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醫學、環保、軍事、資源勘探、科研等諸多領域,已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的應用利用微量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動態追蹤、示蹤物質的運動過程及規律,是常規化學分析方法無法比擬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一技術已廣泛用於醫藥、農藥、獸藥、肥料的吸收、分布、分解、代謝、效果、殘留及植物固氮等機理研究;人和家畜的疾病診斷;水庫堤壩滲漏檢查,某些新材料、新化學品反應合成過程的研究等等。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可測試包括高含量樣品(硫化物)、痕量樣品(碳酸鹽巖)、土壤、富有機質樣品(植物)等多種類型樣品,測試精度達到國際同類水平。
  • 公認檢測技術 穩定同位素技術可鑑別假葡萄酒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穩定同位素食品分析實驗室負責人鍾其頂介紹了目前國際上同樣採用穩定同位素技術鑑別葡萄酒摻水造假的現象。    穩定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數相同,但質量數不同的核素,這些核素的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特性具有差異。
  • 靈光一閃,由氮變氨:《Science》報導「納米+生物」技術利用光能固氮
    儘管地球大氣中含有將近80%的氮氣,但要用這種看似觸手可得的原材料合成氨卻並不容易,氮氣相當穩定的氮氮三鍵很難打開,目前有兩個方法可以相對高效率的做到這一點。一個是自然過程——細菌固氮(見下圖),固氮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利用固氮酶可在室溫下利用氮氣合成氨,但這個前後八步的生物過程相對緩慢,而且需要消耗細胞中至關重要的能源三磷酸腺苷(ATP);另一個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哈伯法(Haber-Bösch process),利用氮氣和氫氣製造氨
  • 總融資超6億元,微生物固氮創新公司Pivot Bio深度解析
    但大量使用氮肥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汙染海洋、升高全球氣溫、破壞土壤微生物天然產氮素能力······如今,農民正尋找新方法,一方面為作物提供必需的氮肥,而另一方面考慮到環境問題,希望採用更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農業實踐。氮肥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放射性同位素離我們有多遠?
    例如鈷-60原子核每次發生衰變時,都要放射出三個粒子:一個β粒子和兩個光子,鈷-60最終變成了穩定的鎳-60。第三,具有一定的壽命。人們將開始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數目減少到一半時所需的時間,稱為半衰期。例如鈷-60的半衰期大約是5年。
  • 27億年前海水中的微生物活動?被科學家探測加拿大硫化物礦證實
    這項由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了報告。該研究為如何利用古代金屬礦床更好地了解古代海洋的化學成分以及生命早期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硫酸鹽是當今海洋中第二豐富的溶解離子。它來自於大氣中的氧氣使巖石「生鏽」,氧氣通過與硫鐵礦的化學反應產生硫酸鹽,硫鐵礦是一種被稱為「傻瓜的金子」的硫化物。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未來農業氮素來源:生物固氮和生物質氮再利用 梁鳴早 蔣高明 氮對植物生長是至關重要的。植物體內各種蛋白質、核酸、磷脂都需要氮的參與才能合成。
  • 2018年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交流會圓滿成功
    祝賀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圓滿成功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美好,樹木鬱鬱蔥蔥。2018年5月15日,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召開。
  • 替代工業氮肥,我國生物固氮應用有了「小目標」
    國際研發聚焦三種技術路線「在自然界中,某些原核微生物在常溫常壓下通過固氮酶將空氣中的氮素轉化為氨,這一過程稱為生物固氮,這類微生物稱為固氮微生物。」林敏說。當前,國際固氮合成生物學研究發展迅猛。隨著全球生物組學、表觀遺傳學和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理論與技術不斷交叉融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生物固氮農業應用的重大突破。林敏表示,王憶平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通過將Nif基因直接導入真核細胞中,用合成生物學方法,確保活性固氮酶生物合成所需的組分是穩定的,並以適當的化學計量學方法表達。
  • 月球上衰變能利用: 從「暖寶寶」到同位素電源
    據媒體報導,去年年底發射的「嫦娥四號」同位素能源供給實現了新突破:採用同位素溫差發電與熱電利用相結合的供能方式。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能源技術?有何獨到之處?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我國同位素能源專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研究員蔡善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