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影響

2020-12-22 中科院之聲

人類活動導致大量活性氮通過大氣沉降進入生態系統,顯著改變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研究發現,葉片能夠直接吸收來自大氣溼沉降的氮。短期內,葉片氮吸收過程對葉片氮同位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促進作用比根系吸收更大。由於該研究只進行了單次模擬氮沉降處理,冠層葉片對沉降氮的吸收過程並未改變植物生物量及生態系統對氮的長期固持能力。在自然條件下,連續的大氣氮沉降會不斷補充冠層氮庫,或導致冠層碳吸收持續增加。該研究突破了自然生態系統植物養分供應主要依賴於根系過程的傳統觀點,發現葉片對大氣沉降的氮的直接吸收也是植物養分獲取的重要途徑,為氮沉降上升背景下的養分循環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劉玲莉研究組助理研究員王欣為論文第一作者。此前,劉玲莉研究組結合城鄉大氣汙染梯度實驗發現,大氣氮沉降可能通過冠層氮吸收途徑促進樹木生長,在複合大氣汙染下,臭氧、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氣象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共同調控植物的生長(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0),劉玲莉為以上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資助。

葉片δ15N含量和葉片光合速率相對變化量在模擬冠層和土壤氮沉降處理後的動態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其變化會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影響。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北京理加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水循環研究最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在長春召開。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等40餘人參加了會議,交流會由東北地理所閻百興研究員主持。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央廣網上海6月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關於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論文「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 氮沉降和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綜述了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氮沉降和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氮沉降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提高生產力,具體表現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淨初級生產力、植株高度等方面,氮沉降還影響植被組成,使苔蘚類植物向維管植物過渡;氮沉降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微生物分解,一是解除微生物代謝的限制因素,二是改變微生物分解底物的質量;此外,氮沉降還影響溫室氣體(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的通量。
  • Oecologia: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徵,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於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普通現象。因此,比較不同森林生態系統植物葉δ15N可以判斷生態系統氮狀態。然而,最近幾項發現,我國亞熱帶森林葉片δ15N多為負值,遠遠低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森林的平均值,而與溫帶森林的平均值接近。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瀋陽生態所在氮沉降對氮磷循環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氮沉降和活性氮的增加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氮素可利用性的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影響,而對氮素可利用性變化影響下的氮、磷兩種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耦合作用關注甚少,更少有研究關注氮沉降對兩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周轉的影響。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陸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會不斷的增加。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
  • 植物是如何通過根系和葉片吸收養分?根系如何吸收養分的
    植物是如何通過根系和葉片吸收養分?這使得根系能夠通過共質體的主動轉運及對離子的選擇性吸收控制離子的運轉,共質體是指植物體內細胞原生質體通過胞間連絲和內質網等膜系統相聯而成的連續體,溶質經共質體的運輸以主動運輸為主。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
  • 大氣所揭示硝化-反硝化耦合機制主導貧氮生態系統氧化亞氮脈衝排放
    土壤氮轉化過程影響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土壤氮素的損失途徑和潛力,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產生氧化亞氮(N2O)釋放到大氣中,使土壤成為大氣N2O的主要來源,一般認為施肥農田土壤是強排放源,自然土壤則為弱排放源。然而,溫帶至寒帶自然生態系統在冬春轉換期被廣泛觀測到脈衝式排放,導致自然土壤在全球N2O排放源中的貢獻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