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李裡,劉偉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
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介紹了溼地生態系統及其氮沉降和水位下降的概況,綜述了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氮沉降和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氮沉降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提高生產力,具體表現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淨初級生產力、植株高度等方面,氮沉降還影響植被組成,使苔蘚類植物向維管植物過渡;氮沉降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微生物分解,一是解除微生物代謝的限制因素,二是改變微生物分解底物的質量;此外,氮沉降還影響溫室氣體(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的通量。水位下降後,植被的光合速率降低,生長降低,促進微生物的分解,使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的通量增加,使甲烷通量降低。
1 氮沉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1.1 溼地生態系統氮沉降概況
在中國三江平原氮沉降量約為7.57 kg/hm2,且生長季氮沉降為4.9024 kg/hm2。長江口地區以NH4+和NO3-形式氮的季節通量在秋、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以NO2-形式的氮則是冬季最小,其他季節差別不大,各形態氮的通量在各季均以NH4+形式的氮最大。
1.2 氮沉降對溼地植被的影響
當氮沉降低於氮飽和臨界點時,一定的氮沉降可以提高生產力。Aerts等(1995)用10 g/(m2·a)的NH4Cl施加到受到氮限制的泥炭地,明顯增加了碳的固定,說明在受到氮限制的地方施氮肥後使其更具有高生產力的生長條件。並不是氮沉降量越大對生產力的影響越大,Bragazza等(2004)的研究發現,當氮沉降小於1g/(m2·a)時泥炭蘚的莖體積密度(16.5±2.0 g/dm3)顯著高於氮沉降量大於1 g/(m2·a)的莖體積密度(8.8±0.3 g/dm3),說明氮沉降量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氮臨界值,生產力不再增加。
氮沉降影響溼地植物的蓋度、密度和體內氮濃度。Edward等(2002)研究發現氮沉降使泥炭蘚屬的密度減少25%,蓋度減少24%,而使金髮蘚Polytrichum的密度減少83%,蓋度減少46%。
1.3 氮沉降對溼地凋落物分解的影響
氮沉降通過兩種方式促進微生物的分解:一是解除微生物代謝的限制因素——氮,研究發現隨著氮沉降的增加,氮元素不斷得從有機質中釋放出來,使微生物有充足的的氮源。二是改變微生物分解底物的質和量,增加微生物的酶活力
1.4 氮沉降對溼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通量的影響
線性和多元回歸分析顯示,CO2的釋放量與土壤的pH值呈正相關,氮添加使土壤pH值降低,從而降低CO2的釋放量,尤其是在氮含量低的溼地土壤中(Aerts et al,1999)。
2 水位下降對溼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2.1 溼地幹化概況
溼地幹化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氣候變化,二是人為原因。氣候變化主要是通過改變降水和溫度的機制來影響溼地的水文變化。溫度的升高,乾旱的加劇,都可能對溼地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夏季乾旱的頻率(Breeuwer et al,2009)。人為原因主要是排水和泥炭開採。
2.2 水位下降對溼地植被的影響
Blodau等(2004)的研究發現水位下降對光合速率具有顯著的影響。Laine等(1996)研究排水的松樹沼澤發現,在排水不久後森林植被發生次級演替,並且在營養最豐富的地區類型上進行得最快,這導致在地區類型間形成一個均一的植被組成。
2.3 水位下降對溼地微生物的影響
水位下降使溼地的微生物群落髮生顯著的變化。Jaatinen等(2007,2008)的研究表明,排水使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活性因溼地類型的不同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2.4 水位變化對溼地溫室氣體的影響
很多研究表明水位降低使CO2通量增加,N2O通量增加,CH4通量減少。
來源:溼地科學與管理,2011, 7(4): 48-52
封面:三亞紅樹林溼地
投稿網址:www.lkgl.cbpt.cnki.net
郵箱:sd@caf.ac.cn;sdkxgl@sina.com
《溼地科學與管理》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