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2021-01-10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尊重國家和區域平等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未來需求之能力的發展。」從生態學角度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指「在生態可能性所允許的範圍內人們所想要達到的消費標準」。「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一種發展模式、道路和目標。在林業上,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確實有一些經營措施或具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或林地沒有顯示出發展的可持續性。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在滿足人類的需求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因此,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發展主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可持續林業的特徵

           需求是發展的動力,資源環境的有限性是發展的阻力。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是克服阻力,滿足需求,保持發展。

           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穩定、協調,是持續林業體系的目標和功能特徵;合理的結構,包括合理的經營結構和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目標實現和功能發揮的基礎。目前,我國林業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分工論」等理論的指導下,主要圍繞兩大體系,即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的建設展開。這兩大體系的建設包含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林業的經濟持續性、社會持續性和生態持續性等。經濟持續性主要針對林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即通過建立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提高林業的生產力和本身的經濟效益,也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社會持續性強調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林產品的需求水平的提高及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同時還包括勞動就業、教育、安全與平等等;生態持續性主要強調在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應努力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林地生產力,維持和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等。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形成一個緊密的反饋關係環。

           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託於國家在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林業本身的機制和在森林資源以及在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方面取得的進展。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生產是通過人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和調控來實現的。即使同一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在不同的生態系統管理方式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和功能特性。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揭示森林系統內物種之間的競爭和共存原則,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徵,包括系統及其與外界之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生物多樣性狀況、系統穩定性和生產力水平等。其目標就是依據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協調和控制系統內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行機制和規律,使之向著良性方向發展。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生命的、開放的動態複合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可由上述「流」的特徵體現。我國不同地區間林業生產水平及林業發展水平的差異,體現在生態學上,即表現為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相關的森林生態系統水平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等過程水平的差異。森林的動態變化特性,體現在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上,則是對系統無限持續能力的時間特徵的要求。因此,未來我國的林業,或者稱為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林業,必須區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並根據每個階段的具體特徵,應用科學的理論和原理,充分研究社會―森林複合生態系統內的物質、能量與信息流,包括人口流的機制和規律。這種研究應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即(1)對較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的開發、利用和投入,應使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不退化;(2)對面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人類價值取向和生活需求的變化所導致的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直接和間接幹擾和破壞的限制和修補,恢復與重建,以使這些系統在人類的協調管理下,保持定限度內的彈性恢復和系統在一定結構和功能水平上的穩定與發展。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其基本含義是指在努力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總生產力的目標之下,利用生態學理論、原理和方法,充分發揮系統各組成要素的最大生產潛力,從而在總體上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群體與生物生存的物理環境、自然幹擾機制、人為的經營管理三者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生態學與森林經營的合作是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基礎,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建設成就就是突出的一例:三北防護林保護了110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相當於1300萬公頃的植樹造林,這既極大地推動了三北地區的林業建設,又保護和改善了三北地區及廣大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還大大地支持了農業生產,並為未來決策建立了重要的資料庫系統。這些成就受益於長達10多年的林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及長期、持續的生態系統監測和管理。

           然而,我國快速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增加了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不確定性。跨世紀人口壓力和人們的其它活動的影響,包括消費格局,刺激了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森林的需要。結果,不當和急功近利的經營措施,侵吞和破壞了一些森林,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損失,生命支持系統受到進一步損害,不僅使得木材和林副產品短缺,而且打破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為滿足人類今天和未來的需要,還必須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計劃和目標下,加強那些支撐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措施和領域;加強宣傳,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根據我國已制定的《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和《關於我國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綱要》,努力協調森林經營者、地方、區域性管理部門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加大已確定的一批優先領域的宏觀研究和建設的步伐。

           在具體的有關森林的研究中,應充分利用生態科學為調查、重建和管理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基礎理論、工具和手段,結合相關科學的知識,重點開展以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為核心的森林研究,加速我國林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解決方案
    今日,我們就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例,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解決方案吧!今日,我們就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例,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解決方案吧!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系統解決方案一、方案背景森林生態系統是森林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環境共同構成的整體。森林生態系統一旦遭受破壞,就會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
  • 構建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系統標準
    《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標準體系》,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全書展示了專家們根據標準化體系的構成,結合定位觀測中急需解決的標準化問題,開展了森林生態站建設技術規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野外系統觀測方法、觀測數據管理和應用等5個方面的標準化研究。 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生態學研究日趨複雜化,研究對象的時空尺度也越來越大。
  • Journal of Ecology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課題組在量化解析太陽光譜生態塑造森林植物功能性狀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儘管地表太陽輻射的主要光譜分區(從紫外到紅光)較窄,但均可作為信號來源對植物功能性狀進行特異性調節從而直接或間接驅動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和生物多樣性。但在自然界,先前絕大多數野外生態研究僅考慮光強影響而忽略了光質這一關鍵特性,導致目前對光譜生態意義的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光環境變化劇烈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
  • 森林火災是生態系統恢復的契機
    全球大火森林火災頻繁發生,其後果更為嚴重和破壞性。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在影響生態系統的能力以及居住在森林火災中的生命形式。但是,恢復受影響環境的行動可能是恢復丟失的自然價值的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的火災使管理它們的人有機會通過適當的生態恢復過程改變以前的不良林業做法。在森林火災後恢復環境的行動必須指向更有彈性和更不易燃的自然植被,這更適應它將不得不居住的新氣候條件。塞維亞大學的老師PabloGarcíaMurillo和VicenteJuradoDoña在與科學評論的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籤署的一篇文章中說。
  • 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形成過程與機理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廣東省肇慶市境東北部的鼎湖山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是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56 年建立)所在地,也是唯一隸屬中科院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完好的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以及豐富的過渡植被類型,為森林生態系統演替過程與格局研究及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參照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基地,是北回歸線上當之無愧的「綠色明珠」。
  • 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具有保持、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之所以會有這種能力,得益於生態系統對自身的自我調節。比如森林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在發生火災後,雖然會有樹木被燒毀,種群密度降低,但森林土壤中的無機養料會隨之增多,在陽光的充足照射下,許多種子就會順勢萌發,迅速長成新的植株。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複雜,它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往往與其自我調節能力是成正比的,即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 新疆加快構建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
    2021-01-15 09:46:14    華夏經緯網
  • 淺談:城市森林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美國林業工作者協會對於城市森林的定義為「城市森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是一門研究潛在的生理、社會和社會福利學的城市科學,目標是城市樹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務是綜合設計城市樹木和有關植物及培訓市民」。中國有關學者將城市周圍或附近一定範圍內以景觀、旅遊、運動和野生動物保護為目的的森林稱為城市森林。
  • 森林生態系統獲取經濟收益的四種途徑
    要使森林生態系統產生足夠的經濟收益,不外乎有4條途徑,即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開展生態旅遊和文化康養(養生、養老、養病)的途徑以及以提供生態產品而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    一、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途徑    這曾經是傳統林業取得經濟收益的主要途徑。
  • 「兩會聲音」構建森林生態系統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州政協委員、奇臺縣糧都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池廣忠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王薇 文/圖)「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工程的實施為我州增添了綠色,使全州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洲生態屏障初見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奇臺縣糧都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池廣忠帶來了相關提案。
  • 遼寧舉行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新聞發布會
    為更好地評價新形勢下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更深入地貫徹「兩山論」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省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於2020年完成了《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現將評估情況通報如下。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開建
    本報訊 記者龍琳報導 安徽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日前啟動實施。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建成後不僅能為本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森林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等研究提供科學翔實的數據資料,還可以為國家生態建設有關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背景材料。
  • 貴州將建立思南四野屯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
    根據批覆,保護區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總面積174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5310公頃,緩衝區面積4160公頃,實驗區面積7930公頃。
  • 森林片斷化的生態效應研究
    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片斷化過程在世界許多森林分布地區都十分普遍,由此產生的森林邊緣也已成為森林景觀中普遍存在的景觀要素,森林管理者迫切需要深刻了解其生態效應,並以此為基礎提出科學的森林管理和保護策略。
  • 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正式發布
    12月13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外發布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人類能夠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的功能,將為揭示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和價值,科學評判保護成效,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觀念融入決策體系,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提供重要的依據。
  • 山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成果新聞發布會
    省林業廳廳長任建中,省林業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雲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民進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兵,省林科院研究員孫拖煥介紹山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成果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6項生態服務價值為每年10萬億
    中國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評估,採用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理論和方法,以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為基礎,輔以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連續觀測數據集,以《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範》國家林業行業標準為依據,綜合運用生態學、水土保持學、經濟學等理論方法,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過程機理模型等為工具,採用分布式測算方法與NPP實測法,由點上剖析推至面上分析,首次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守護生態珍寶,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 《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研究》之四
    刺槐林、側柏林、松類是原山林場主要的造林樹種,其分布面積較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較高,為全林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發揮作出了重要貢獻。1.森林資源變化對生態效益的影響森林生態效益提升的根本在於森林資源的不斷增長。許旭等(2015)指出,一定區域內的生態系統服務的總價值是區域內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服務功能價值的總和,隨區域內生態系統的質量、面積以及類型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隨森林覆蓋率的提高而增加(朱文德等,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