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尊重國家和區域平等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未來需求之能力的發展。」從生態學角度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指「在生態可能性所允許的範圍內人們所想要達到的消費標準」。「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一種發展模式、道路和目標。在林業上,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確實有一些經營措施或具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或林地沒有顯示出發展的可持續性。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在滿足人類的需求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因此,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發展主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可持續林業的特徵
需求是發展的動力,資源環境的有限性是發展的阻力。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是克服阻力,滿足需求,保持發展。
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穩定、協調,是持續林業體系的目標和功能特徵;合理的結構,包括合理的經營結構和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目標實現和功能發揮的基礎。目前,我國林業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分工論」等理論的指導下,主要圍繞兩大體系,即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的建設展開。這兩大體系的建設包含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林業的經濟持續性、社會持續性和生態持續性等。經濟持續性主要針對林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即通過建立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提高林業的生產力和本身的經濟效益,也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社會持續性強調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林產品的需求水平的提高及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同時還包括勞動就業、教育、安全與平等等;生態持續性主要強調在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應努力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林地生產力,維持和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等。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形成一個緊密的反饋關係環。
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託於國家在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但更重要的還是依靠林業本身的機制和在森林資源以及在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方面取得的進展。從生態學角度看,林業生產是通過人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和調控來實現的。即使同一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在不同的生態系統管理方式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構和功能特性。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揭示森林系統內物種之間的競爭和共存原則,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徵,包括系統及其與外界之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生物多樣性狀況、系統穩定性和生產力水平等。其目標就是依據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協調和控制系統內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行機制和規律,使之向著良性方向發展。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生命的、開放的動態複合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可由上述「流」的特徵體現。我國不同地區間林業生產水平及林業發展水平的差異,體現在生態學上,即表現為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相關的森林生態系統水平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等過程水平的差異。森林的動態變化特性,體現在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上,則是對系統無限持續能力的時間特徵的要求。因此,未來我國的林業,或者稱為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林業,必須區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並根據每個階段的具體特徵,應用科學的理論和原理,充分研究社會―森林複合生態系統內的物質、能量與信息流,包括人口流的機制和規律。這種研究應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即(1)對較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的開發、利用和投入,應使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不退化;(2)對面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人類價值取向和生活需求的變化所導致的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直接和間接幹擾和破壞的限制和修補,恢復與重建,以使這些系統在人類的協調管理下,保持定限度內的彈性恢復和系統在一定結構和功能水平上的穩定與發展。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其基本含義是指在努力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總生產力的目標之下,利用生態學理論、原理和方法,充分發揮系統各組成要素的最大生產潛力,從而在總體上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群體與生物生存的物理環境、自然幹擾機制、人為的經營管理三者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生態學與森林經營的合作是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基礎,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建設成就就是突出的一例:三北防護林保護了110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相當於1300萬公頃的植樹造林,這既極大地推動了三北地區的林業建設,又保護和改善了三北地區及廣大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還大大地支持了農業生產,並為未來決策建立了重要的資料庫系統。這些成就受益於長達10多年的林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及長期、持續的生態系統監測和管理。
然而,我國快速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增加了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不確定性。跨世紀人口壓力和人們的其它活動的影響,包括消費格局,刺激了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森林的需要。結果,不當和急功近利的經營措施,侵吞和破壞了一些森林,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損失,生命支持系統受到進一步損害,不僅使得木材和林副產品短缺,而且打破了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為滿足人類今天和未來的需要,還必須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計劃和目標下,加強那些支撐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措施和領域;加強宣傳,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根據我國已制定的《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和《關於我國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綱要》,努力協調森林經營者、地方、區域性管理部門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加大已確定的一批優先領域的宏觀研究和建設的步伐。
在具體的有關森林的研究中,應充分利用生態科學為調查、重建和管理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基礎理論、工具和手段,結合相關科學的知識,重點開展以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為核心的森林研究,加速我國林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