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 王冬、張勁碩、史軍、劉暘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年3月版 (資料圖)
《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 科學松鼠會編著 上海三聯書店 2009年1月版 (資料圖)
《吃的真相》 雲無心著 重慶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資料圖)
80年代後,時光走得格外急,就如同我住所的變化:出生於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村,終日放養於山林、稻田之中,與雞鴨鵝、鳥蟲魚相伴;幼年遷至小鎮的政府大院,圍牆內外,林木掩映,溪流清澈,攀樹折花挖草,垂釣摸魚撈蝦,其樂無窮;少年時再遷往城中,被淹沒在鋼筋水泥時代眾多火柴盒之中,從此開始了終日面壁的籠中鳥求生記,學會了讀童話、小說,習慣了看卡通、電視劇,從文字和圖像中獲得些許想像的慰藉。
鋼筋水泥的時代,是一個博物學作古的時代,是一個隱士湮滅的時代,也是一個自然理想瀕臨滅絕的時代。這個時代在不斷地誤解和誤讀中扭曲了真實和虛幻,淪落成不貞潔的聖女和清白的娼妓。孩子們無處得知世界的樸實,以為它原本就是火柴盒堆砌。成人們放大著世界的狡詐,一起編織這迷宮一樣的騙局。
偏偏有一群已屆成年的孩童,在鋼筋水泥裡玩起了消逝已久的遊戲。用挖掘珍寶的方式探索起生命的奧秘。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們沒有把珍寶和奧秘掖在囊中,而完完整整奉獻出來,以資火柴生物們茶餘飯後把玩餘味。由此誕生了《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這部博物隨筆集。
歷數此類別書籍,歷史上頗有幾部為眾人都喜愛,法布爾《昆蟲記》,傳神地記錄了他在幾十年間觀察到的昆蟲世界的點點滴滴,筆觸之唯美,令人讚嘆;還有梭羅《瓦爾登湖》,一度掀起「新潮博物思想」,將自然而簡單的生活方式糅入生命和思想,變成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反思圖景。
然而經典作品身影寥寥,攙扶著跨過冰冷的歲月之後,就一直未能再出現與時代相應的博物學巨作。有人說,博物學的時代過去了。而當我們置身於工業化之後的現代場景,已很難再感覺到自然和萬物生靈所帶來的溫暖慰藉。孩子們每天換一種新的玩具,不再懂得青草的香味;大人們整日端坐在電腦面前,忘記了鳥兒的啾鳴。自然集體意識被淡忘之後,無數急功近利的消費方式加速著樸素博物學的O U T進程。
《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還稱不上一本新時期的曠世博物巨著,好卻好在有著旗幟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是一個集合了謙卑敬畏的復古膜拜、嬉笑怒罵的玩味勁頭和捨我其誰的奉獻精神在內的混搭,高傲而自信,如爬山虎一般,開始蔓延每一個火柴盒的底部,像啄木鳥一樣,企圖敲響整片鋼筋水泥疾病「森林」。
通過妙趣橫生的文字語言對自然科學知識進行輕鬆解讀,體現在《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的每一篇章,也是科學松鼠會這些科學寫作者們對待作品的一貫特徵。從書名到標題到內容,他們一向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想要看中規中矩的科普作品,抱歉,這群傢伙不奉陪,因習慣於搞怪,「規矩」一詞很難在松鼠家的字典裡抬頭。從網站上線搞愚人節科學報告,到《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一書神奇暢銷,以及前前後後做很多充滿創意的活動,這個群體一直走的都是趣味科學的時尚路線。
所以這本四人合集中清晰可見的是作者們打破科學傳播舊格局的努力。他們不再重複傳統博物學的老路子,不再滿足於僅僅講述和展示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而是渴望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和科學原理。同時,他們渴望通過解讀嚴謹的科學事實,消除人們對許多自然界奇談怪論和某些無辜生靈的偏見,比如在《鬼水怪談》中對各種水怪的分析,以及在《蟑螂,何止是「小」強》一文中對「小強」大加讚賞。
然而自火柴盒中生產出來的《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難免也被烙上了難以逃脫的時代標記:就像饑渴太久之後在眼前突然出現了豐盛的滿漢全席,滿滿當當上齊幾桌的好飯好菜,而所有的飯菜,不是採用傳統烹飪,而是新式的微波爐、電飯鍋、電磁爐、烤箱……全書內容,如同滿漢全席的每一道菜,儘管烹調方式變化了,每一道也依然都是美味……但這樣一整套用餐下來,讀者會有一種吃撐了的不適感。這種牽制的力量,來自內功,也來自外在環境。我們的閱讀必將被改變,這無法扭轉,只是在多大程度上還可以保留初時雋永?問題值得每個人去深思。
會有人在以個體力量做著改變的努力,《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中若干篇幅中隱約可見端倪,文字上的復古膜拜來自於古典作品的品析,比如《蒲松齡的〈狼〉分析報告》,或對傳統生活的解讀,如《端午狂想》。
這些古典情懷,暗藏在當代人熱鬧達觀的寬容口吻背後,有時還帶著些許道德倫理和人性探討,比如在《一樁血案的生物學分析》中提到殺嬰行為,甚至在《誰為我們而死》中大談動物倫理這無頭公案。但是,有些作品又顯得思忖不足,對於一些激烈和敏感的話題,用刻意幽默的口吻帶過,掩蓋住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憂慮,看起來顯得浮於表面、止於知識。這種時刻,知識變成了束縛思想的僵硬繩索,復古情結中也蒙上了一層逃避色彩。
不確定作者們是否曾渴望能達到《瓦爾登湖》或《昆蟲記》那樣的境界,又或者,故作輕鬆的行文實際更多源於他們想以此搭建現實世界中的避難所?在高傲、自信、妙趣橫生的文字背後,是否帶有對鋼筋水泥時代的控訴或無奈?和對被壓抑被扭曲的人性、獸性的悲憫或拯救?又或者,我已經把此書的解讀太複雜化了,其實只不過幾個「愛生活、愛綠葉、愛小動物」的頑童,單純地想要把自己的熱愛分享給更多的人們。而這種熱情洋溢的分享,如同給我們這片冰冷的混凝土森林裡帶來了一縷明媚的陽光,一陣和煦的春風,一片綠色的溫柔。我期待看到這種熱愛真正發散開來那一刻的城市風景,會做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