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與世隔絕的人

2021-01-21 利維坦

利維坦按:嚴格意義上說,本文的主人公並非絕對意義上與世隔絕——他仍舊享受著文明所帶來的成果,比如書籍、與外界的生存交換等等。只能說,他屬於處在一個半封閉環境、主動選擇獨居的人。


文/Gulnaz Khan

圖/Michele Ardu

譯/楊睿

校對/石煒

原文/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destinations/europe/italy/photos-of-life-alone-on-a-paradise-island/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楊睿在利維坦發布



將近30年前,莫羅·莫蘭迪(Mauro Morandi)偶然來到了布德利島(Budelli Island),從此就紮根在島上,從未離開過。


莫蘭迪已經在島上一個人生活了28年。他說:「我最愛的就是這裡的靜默。沒有風暴,沒有人,這裡的冬天萬籟寂靜;到了夏天,夕陽西下,島上仍舊安安靜靜的。」


莫蘭迪已經78歲了,他經常在布德利島的巖石海岸邊漫步,凝視著茫茫的海面,感受在潮汐變幻面前人類的渺小。


莫蘭迪說:「我們自以為是可以統治地球的巨人,但事實上我們渺小如蚊蠅。」


1989年,莫蘭迪的雙體船在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之間的一片水域上出了故障,引擎報廢,拋錨停泊,被無情的海浪送上了布德利島的海岸。上島後,莫蘭迪得知這裡的守島人過兩天就要退休了,遠離社會已久的莫蘭迪就賣掉了自己的雙體船,接替了守島人的位置。


一晃眼就是28年過去了。這28年裡,他一直一個人住在這座島上。


每到夏天,莫蘭迪就喜歡在這裡沐浴著陽光看書、吃飯。


粉色海灘的顏色來源於珊瑚和貝殼的碎片。


馬達萊娜群島國家公園由7個島組成,布德利島因為一片粉色的海灘Spiaggia Rosa被認為是其中最美麗的島嶼之一。沙灘上的珊瑚和貝殼碎片被海浪慢慢粉碎,呈現出不同尋常的色彩,這裡的沙子變成了粉色的。


90年代初,義大利政府就意識到這片粉色海灘的「自然價值很高」。為了保護這裡脆弱的生態系統,政府關閉了大部分海灘,只留下少部分特定區域向遊客開放。很快,原來人來人往的旅遊旺地變成了只屬於莫蘭迪一個人的世外桃源。


莫蘭迪向經過的一艘船揮手。雖然90年代的海灘並不對遊客開放,但遊客可以進入島上一些限定的區域。


莫蘭迪說起自己的與世隔絕:「呆在這裡就像呆在監獄裡一樣,但這是我為自己選擇的監獄。」


到了冬天,莫蘭迪喜歡去看海,看強風掀起巨大的海浪。


莫蘭迪說,他永遠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一直被各種各樣的生命環繞著。


莫蘭迪在他家後面收集草藥。每過兩個星期,都會有人往島上送一些雜貨。


莫蘭迪酷愛讀書,尤其是冬天,更是適合讀書的季節。


莫蘭迪會花好幾個小時凝望大海。在他眼中,布德利島就是美的精華。


2016年,紐西蘭商人和義大利政府經過三年所有權之爭,法院最終裁定布德利島屬於馬達萊娜群島國家公園所有。同年,國家公園對莫蘭迪在島上居住的權利提出了質疑,但公眾很快就對此作出了回應:抗議驅逐莫蘭迪的請願得到了18000多個籤名,成功迫使當地政府將驅逐莫蘭迪的時間無限期地推遲。


莫蘭迪說:「我永遠不會離開這裡,我希望死在這裡,火化之後把骨灰撒在風裡。」他深信所有的生命最終都會回歸地球,都是地球這個能量體的一部分。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把這稱為交感(sympatheia),認為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能量流動不息的統一整體。


人與地球相互關聯的這一信念讓莫蘭迪心甘情願地留在島上。他每天都會去撿被海浪卷到海灘上、與纖弱的動植物糾纏在一起的塑料。他雖然不喜歡人群,但他仍然熱情地守護著布德利的海岸,向夏季遊客介紹這個生態系統,告訴他們如何保護它。


莫蘭迪說:「我不是植物學家,也不是生物學家。是,我知道植物和動物的名字,但我的工作和生物學家完全不同。照顧植物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事,我想讓人們了解植物必須存在的原因。」


莫蘭迪認為,教人們如何看見美要比教他們一些科學細節能更有效地拯救地球,讓地球免於被剝削。他說:「我希望人們明白,我們不應該只用眼睛去看,而是要閉上眼睛,用心感受美。」


布德利的冬天特別美麗。莫蘭迪有長達20天的時間不會和任何人有接觸。他在這種安靜的自省中得到了慰藉。他常常坐在空無一人的沙灘上,只有風聲和海浪聲在他耳畔響起,打破那一片寂靜。


「我就像是被關在監獄裡。但這是我為自己選擇的監獄。」


莫蘭迪還會收集杜松木,做成雕塑。他把這些雕塑賣給遊客,賣來的錢就捐給非洲國家、中國西藏等地的非政府組織。雖然他偏居於一方小島,但他看到的卻是整個世界。


莫蘭迪表示自己在島上多年從來沒有生過病,他認為這是得益於「好基因」。


為了打發時間,莫蘭迪還會搞搞創作,把杜松木做成雕塑。他沉迷於閱讀,思考希臘哲學家和文學奇才的智慧。他還拍了很多布德利島的照片,感嘆這座島每時每刻、每個季節的景色變幻。


對於那些孤身一人度過很長時間的人來說,莫蘭迪做的這些事情並不稀奇。科學家一直認為孤獨能夠產生創造力,這一點有很多藝術家、詩人和哲學家能夠證明:他們遠離塵世,創作出了無數偉大的作品。


夕陽的餘暉,這是莫蘭迪一天中最喜歡的時間,整個世界似乎都安靜了下來。他說:「我們自以為是了不起的人類,是神聖的生物,但在我看來,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是。我們必須去適應自然。」


但獨處的好處可能並不適用於普羅大眾。皮特·蘇德菲爾德(Pete Suedfeld)在《孤獨:當代理論、研究與治療的原始資料》一書中解釋說:「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應該避免獨處,獨處會帶來壓力。」然而,在世界上一些文化中,離群索居的生活仍然是一個受人尊崇的傳統。比如,佛教中的修行就鼓勵精神上的奉獻和學術追求,不提倡追求肉體的愉悅。


在速度飛快的全球化進程中,人類能夠感受到真正孤獨的能力可能已經成為了歷史。隨著布德利地區的日益發展,已經有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在島上開通了Wi-Fi,通過社交媒體將莫蘭迪和他心愛的這片樂土與世界各地連在了一起。接受這種新的交流形式,是莫蘭迪為了更遠大的目的所做出的讓步:他要讓人看到自然的美,讓人與自然之間的紐帶更加緊密。莫蘭迪希望這種紐帶能夠促使人們更多地關心每況愈下的地球家園。


莫蘭迪說:「愛是美的必然結果,反之亦然。如果你深愛著一個人,他(她)在你眼中就會很美,但這並不是因為你看到了對方身體上的美,而是因為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你愛對方,你已經成為了對方的一部分,對方也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大自然亦是如此。」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

相關焦點

  • 寧可與世隔絕,也不胡亂交友的星座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寧可與世隔絕,也不胡亂交友的幾個星座吧,你上榜了嗎?白羊座白羊座人性格一向都屬于謹慎而又保守的類型,交朋友也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有時候被很多人誤會成性格內向難相處,白羊座人也只是一笑而過不會做一些無謂的解釋。白羊座人就是一個人獨處也不和摸不清底細的人深入接觸,更不會和人品和性格都有問題的人深交。
  • 這個星球上最與世隔絕的人
    Stone-Age-tribe-kills-fishermen-who-strayed-on-to-island.htmlhttp://www.gsi.go.jp/cais/topics-topic041226-andaman-e.htmlhttp://northsentinelisland.com/本文主要內容轉自微博 @Helen_WayfromTroy 的文章,「點擊原文」閱讀TA的豆瓣原版文章《桑提內爾人Sentinelese
  • 巴西雨林中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看到直升飛機都很驚奇
    可在一些地方,還有著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他們從未與時代接軌,依舊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在巴西的熱帶雨林,這裡地廣人稀,有許多部落在叢林中生活,其中有一些開始融入現代社會,但還有一些部落與世隔絕,仍舊過著原始生活。
  • 身處困境與世隔絕 盤點讓人絕望的禁閉空間電影
    身處困境與世隔絕 盤點讓人絕望的禁閉空間電影 導語:《密室之不可告人》將於10月29日公映,該片把「密室、懸疑、推理」三種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國內首部純正推理題材影片
  • 真正與世隔絕的人
    山峰峻峭,激流奔湧穿過山谷,數十萬的沼澤全部結冰。這片森林是地球上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塊荒野,北起俄羅斯北極地區頂端,南至蒙古,西起烏拉爾山脈,東達太平洋,總面積500萬平方英裡。除了少數幾個市鎮外,其餘地區人口只有幾千人。然而,當天氣轉暖,針葉林開花,在這短暫幾個月中甚至看上去很怡人。
  • 部分90後已經開始「與世隔絕」,原因很粗暴
    但我發現這位90後的侄子非常內向,每次聊天都是我在主動,而他能夠用兩句話回答你,就算罕見的事情了!大多數都是敷衍而過,甚至有些時候發現他都不敢正視我,這讓我的表哥深感擔憂!後來我在表哥那裡得知,他並不是不喜歡和我交流,在家的時候,也經常表現得非常「冷酷」。這讓我很驚訝,原本以為他只是不想和我這個叔叔聊天,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內向?
  • 神秘「毛人」是野人還是人類?與世隔絕的文明會發展成什麼樣?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74年,考古學家在湖北房縣的原始森林中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的神秘「毛人」部落。而他們發現做標記的大石頭也被人動了手腳。根據房縣的縣誌記載,清朝時有獵人和這些「毛人」進行過溝通。按照其說法,這些「毛人」是在秦朝嬴政時為躲避修長城等徭役,才選擇逃亡到這裡。
  • 文物古蹟終究是要給人看的 怎麼與世隔絕
    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9月5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宣布,在未來4年裡故宮將致力於改變既有展陳格局。9月29日,故宮從斷虹橋到冰庫的西部通路將率先開通,此後皇家冰 庫、御膳房、太子居住的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
  • 憑一片菜園一隻羊 六口人與世隔絕9年「等末日」
    荷蘭警方10月15日表示,在德倫特省農村魯茵烏爾德發現一個農舍,裡面住著與世隔絕長達9年的六口人。據稱,周日晚上這戶人家的長子來到附近一家酒吧。酒吧老闆稱該男子一身舊衣服、眼神迷離,頭髮和鬍子看起來久未打理。
  • 扎克伯格:虛擬實境讓人與世隔絕,不喜歡社交? NO!
    【編者按】「有人說虛擬實境讓人們與世隔絕,不喜歡社交,這種技術讓人們在非常有限的視野裡認識世界。我認為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其實都是有限的,我們都有不能去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不可以見到的人。」
  • 月底,落花人與世隔絕,雨中燕雙飛,移情別戀
    月底,落花人與世隔絕,在雨中燕雙飛,移情和其他的愛是五個空的星座。處女座處女座的極端完美主義總是很難理解,即使是朋友也難以忍受他們極度的強迫症,更不用說那些日夜相處的戀人了。處女座總是能挑出對方的缺點,嘮叨和指指點點。這種每天都受到批評和教育的抑鬱症,會讓人想逃避。
  • 中國最神秘的民族,2000多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清楚來歷
    在中國塔克拉瑪幹沙漠有一個神秘的民族,一共才有2000人,他們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清楚來歷。大家都知道,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非常大,而且89%的面積屬於流動性沙丘,平均每年的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根本不適合人居住。但是這個民族400年前就住在這個沙漠的中心了,這個民族的人叫做克裡雅人,直到新中國成立,才被改為「達裡雅布依」,還被劃分到了維吾爾族。
  • 深山裡住著一戶人家,家中6人與世隔絕,外界發現時還沒上戶口
    深山裡地六口之家,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被外界發現時還沒有戶口 引言 只有在蠻荒之地,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才能顯現文明世界的宗教觀與原始力量的驅逐,才能突出愚昧的虔誠同世俗偏見的無所不在的殺傷力。
  • 小樂旅行時刻:被奉為與世隔絕的聖地,這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本期小編為大家分享世界上五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一起來一場心靈淨化旅行吧!由於極端氣候,冬季的時候人口會減到250人,站點超過85座建築物。包括港口、停機坪、商店、俱樂部、發電廠倉庫和280安培的電力,這個地方是世界上最難達到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沒有鋪設跑道,飛行員需要有能力在冰上降落飛機才可以。
  • 中國唯一的「洞穴部落」,只有70人左右,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他們經歷了窯洞、半窯洞和建築工程,原始人主要生活在洞穴中,而穴居人主要生活在巢穴中,但是這兩種生活方式現在幾乎不存在,中國只剩下一個洞穴部落。這個習俗保存下來的地方是貴州省紫雲縣洞苗寨,是一個純天然的山洞。當時他們的祖先為了避免戰爭,偶然發現了這個地方,然後在這裡定居下來,從那以後這裡的人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仿佛與外界失去了聯繫。
  • 生人勿進 | 與世隔絕6萬年的神秘小島
    目前遺世部落在全球的分布在這些遺世部落中,最為知名的可能就是歸屬印度安達曼群島的北桑提內爾島(上圖中間的白色標誌)上的桑提內爾人了,嚴格來說「與世隔絕」用在亞馬遜或者幾內亞的未接觸部落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些未接觸部落與周邊的其他部落或多或少還是有些聯繫
  • 深山裡真正「與世隔絕」的人:過著原始生活,被發現時還沒戶口
    有一戶六口之家,他們就在深山裡面生活,基本上是與世隔絕,被發現的時候甚至還沒有戶口。這戶人家被報導出來的時候,都被評價為是真實版的桃花源記,但卻沒有太多的人願意嚮往。因為他們展現出來的雖然有與世隔絕,但更多的是貧窮,隔絕,以及一種心酸。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 男主看似冰冷與世隔絕,但其實是個溫暖的人!
    男主看似冰冷與世隔絕,但其實是個溫暖的人!《在雲端》一個以雲端為家的男人,終於有一天想回到地上,卻發現他以之為歸宿的那個女人,不過將他當做一個過客。當瑞恩按開阿歷克斯家的門鈴時,忽然想為他流淚。不過,人生並不是醒悟就能圓滿,大多數人都是在醒悟之後,帶著對過去的遺憾和緬懷,繼續自己的人。
  • 地球上與世隔絕的外星世界——索科特拉島
    地球上與世隔絕的外星世界——索科特拉島當文化和科技不斷的發展,人們開始仰望星空,嚮往宇宙,憧憬外星世界的時候,各種的科幻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就開始不斷的出現,在科學基礎上,通過發散性的思維和極致的想像力引領人們走進宇宙太空,走進外星世界。
  • 《與世隔絕》真實再現小人物的美與尊嚴,隔絕的是地域而不是人心
    李娟筆下的《與世隔絕》,真實再現小人物的美與尊嚴,隔絕的是地域而不是人心自2017年全國卷高考3卷選了李娟的散文《我們的裁縫店》後,李娟散文成了熱選題材,李娟一名經常出現在各類高三模擬試卷中。遇見李娟,筆者由工作原因的必須讀,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歡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