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很多的人經常容易產生一種對於隱居的嚮往,因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甚至還稱其為三清幻境。
但事實上,所謂的隱居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並不是隱身就可以放下一切,而且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有的時候隱居帶來的不僅僅是心境上的孤獨,更多的是生活上的苦頓。
有一戶六口之家,他們就在深山裡面生活,基本上是與世隔絕,被發現的時候甚至還沒有戶口。這戶人家被報導出來的時候,都被評價為是真實版的桃花源記,但卻沒有太多的人願意嚮往。
因為他們展現出來的雖然有與世隔絕,但更多的是貧窮,隔絕,以及一種心酸。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深山裡的秘密
事情起源於雲南的大山,據記載雲南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特別是在大山裡面不僅隱藏了很多的美麗,而且還隱藏了很多原始的東西。
科學家從此處獲得地球的年輪,而考古學家則從此處獲得一些隱藏的文明,至於一些遊客們則從這裡進行作業,尋找大自然的美麗,並且寫出大自然的詩歌。
正因如此,有一群大學生也來到了這裡,並且當起了志願者工作。或許是一時貪玩,又或許是對雲南大山深處的嚮往,因此這些大學生無意之中走到了深山老林之中,並且還有了驚訝的發現。
如同當年的桃花源記一般,這些人在胡亂走動的時候,突然發現了生人的足跡,似乎在昭示著深山老林之處還有人家。
這些大學生自然充滿著幻想,覺得自己也可以盡力把桃花源記的旅程,於是他們循著腳印一路深入。慢慢的,往前面走,腳印就越多,他們甚至還發現了一條蜿蜒的小土路。
幸虧當時天氣較為晴朗,沒有下雨,因此他們不需要面對泥濘,而是坦然向前。經過七拐八拐,他們終於走到了小路的盡頭,盡頭之處是一戶人家。
不過所不同的是,這戶人家看起來非常的破敗,一間泥土屋坐落在小路盡頭,屋頂木板拼,而且還似乎散發著炊煙。
當時這些大學生十分高興,立刻走了上去,想要看看這是否有隱居的高人,甚至還有人幻想著從這裡找到神仙。
然而,他們的到來,發現的不是神奇,也不是神仙,而是一群被社會遺忘的人。
二、被遺忘的人
當他們來到房子面前,這才驚愕的發現,這間房子非常的破舊,是用土和石頭所砌成。牆壁上掛著成串的玉米,看起來似乎有些年代感。而在房子的旁邊有一個大水缸,裡面的水較為清澈,但卻沒有任何現代的元素。
朝旁邊望去,屋子旁邊還有幾棵果樹,有的甚至還已經開花結果了。
這些年輕人對於這裡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到底是誰隱居在這裡呢?
等到她們去敲門的時候,開門的是一位婦女,她的髮型有些怪異,在頭頂盤成了一圈,而在婦女的身後,還有5個男男女女的青年人。
這樣的陣容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在疑惑之下,這些大學生進行了詢問,這才得知原來,這戶人家是由一個母親帶著5個孩子所組成。
仔細打量這6口人,這些大學生們感受到了一種心酸的感覺,這位母親飽受歲月的滄桑,已經顯得非常老了。而其他的幾個孩子,雖然有著稚嫩的面孔,但是卻穿著非常破舊的衣服,但他們的衣服卻又是屬於現代的服裝,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
而且在交談的時候,大學生們發現了問題,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現在是什麼年代,而且他們家裡沒有任何電子產品。走到屋內,即使是在白天,也是一片黑暗,宛如回到了古代一般。
而且據這位母親的回答,最開始他們是一對夫妻來到了這裡,不過丈夫已經死去了,如今只剩下她和5個孩子一起生活。那麼這戶人家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經過交談後才知道,這名婦女名字叫做潘志仙,因為家裡極度貧窮,所以最終她選擇和丈夫一起來到深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兩人靠山吃山,自給自足,倒也是能夠滿足生活。雖然與世隔絕,但沒有了生活的壓力,日子也還算過得不錯。後來他們先後生下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擁有了一家7口。
不過可惜的是,丈夫因為一次意外失足落水身亡,因此整個家庭就只剩下了她和5個孩子。
在這裡,由於又沒有任何電子工具,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時間的流逝以及外界的變化,每天只知道一日復一日的過著最原始的生活。他們自己種了土地,可以自給自足,飲用水也是直接從自然中獲取,有時候甚至還接雨水。而且,她們還在家門口種的果樹,偶爾也能吃一些水果。
大學生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經歷,有嚮往,有敬佩,更有一些心酸。因為這是什麼年代了,居然還有人過著如此清貧的生活,甚至他們連電子工具是什麼都不知道。
更讓人心酸的是,這些孩子由於與世隔絕,文化水平非常低,只能通過母親曾經的一點知識,略微認得幾個漢字。而且,他們甚至連戶口都沒有,簡直就是一群被遺忘的人。
於是大學生們就把這個事情報導了出去,並且希望呼籲社會,幫助這一家人回到現實。
三、回歸社會
這些志願者將他們的情況告知了媒體,隨後媒體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於是政府也得知了這件事情,很快扶貧部門就開始啟動。
在大家的配合之下,大量的生活用品被送來,而且,政府還出資修了一條路,讓他們與外界溝通,甚至政府還幫他們通上了電,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方便一些。
另外,政府還特意給這一家人上了戶口,戶主人就是這名婦女潘志仙。
據報導,雖然這戶人家在深山老林中過了這麼久,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苦惱,因為孩子也逐漸長大了,也需要去接觸社會,所以政府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一般。剛拿到戶口的那一刻,為母親露出了深深的笑容,她也第1次感慨,這個社會真的好。
不僅如此,在政府補償他們的時候,社會各界人物也在紛紛捐款捐物。有很多的人捐來的衣服和錢財還有糧食,更有一些人直接送來了各類電子產品,讓這一家人能夠更快的融入社會,化解與這個時代的代溝。
終於,他們這一家人走出了曾經的深山老林,並且走向了這個美好的時代。
結語
回顧這一戶人家的經歷,我們真的應該要改變一下對於隱居的認知。在我們的想法中,為了隱居就是內心的寧靜,就是拋棄一切的自由。其實哪有那麼簡單,所謂的隱居於深山老林,不僅要面臨孤獨,而且還要面臨失去一切的落寞。
首先我們要放棄手機和電,因此我們就失去了科技與光明。緊接著我們要放棄所有的錢財,然後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看天吃飯。老祖宗當年從農業時代走入工業時代,為什麼會那麼高興,就是因為從此以後不需要飢餓,不需要擔心明天。而如果我們回到隱居的生活,又需要重新面對這一切的問題。
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看起來非常的美好,其實是一種與現實的脫節,更是一種貧窮與落後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這些年輕人對現實不滿想要隱居的時候,可一定要端正態度。在這個新的時代裡面,想要進行境界上的修養,是立足於現代去感悟古代,而不是回到古代去逃避現在,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可不要搞混淆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